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震 《兰州学刊》2007,(6):31-33,16
"诠释学的存在论转向"构成了西方现代诠释学的起点,海德格尔是这一转向的发动者.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认为,作为基础存在论的此在现象学就是诠释学,从而把诠释学与存在论关联在一起.他还揭示了理解与解释的存在结构,即"被抛的筹划",并且通过对其时间性结构的探讨,阐明了理解作为此在基本存在方式的存在论意义.海德格尔的这些重要思想为现代诠释学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施莱尔马赫和伯艾克对诠释学方法论的不同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莱尔马赫被认为是近代方法论诠释学之父,他对诠释学有两大贡献:一是创立了普遍诠释学;二是引进了心理学诠释方法,这种心理学取向使得其诠释学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征。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弟子,伯艾克虽然也致力于诠释学方法论的普遍化,但他对语文学领域的固守使得其诠释学以语文学为基本取向,具有更强的知识论色彩和理性主义特征。施莱尔马赫的心理学诠释学和伯艾克的语文学诠释学构成近代方法论诠释学的两种重要路向。  相似文献   

3.
诠释学与中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洪汉鼎 《文史哲》2003,(1):8-12
应从如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即理解、解释、应用和实践能力 ,来理解诠释学。西方诠释学在其历史发展中有三次重大的转向 :第一次转向是从特殊诠释学到普遍诠释学的转向 ;第二次转向是从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 ;第三次转向是从单纯作为本体论哲学的诠释学到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的转向。诠释学在当代 ,已从一种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诠释学在中国从四个领域拉开了中国化的研究序幕。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的诠释学境遇及其维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引介和传播诠释学的过程中,也引发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联想性反思,中国经典解释传统中的丰厚资源能否得到开发和利用?如何把西方的诠释学和具有现代性的中国思想表达结合起来?能否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诠释系统?这些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思考,不同路向和方式的理论建构工作也悄然展开.本文从西方诠释学的发展理路和当代境况入手,分析了中西"诠释"观念和系统的差异,认为中国传统的资源多半只能划归到"前诠释学"的形态,不能和当代诠释学同日而语.且就诠释的资质而言,因与自身传统的疏离化,使得当代的中国哲学在寻求诠释系统的建构时,资源并不显得丰裕.这种困境,加大了面对西方诠释学时有效理解和吸收的难度,使问题的处理变得复杂化.  相似文献   

5.
一 施莱尔马赫曾把诠释学定义为"理解的艺术",他认为理解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而是如同艺术家创作一部艺术作品那样,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相对于文本是作者将其意图和思想加以外化的创造过程而言,理解可以说是对栽于作者意图更高的再创造.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他区分了两种解释,一种是"语法的解释",一种是"心理的解释"①.由此,使诠释学从当时的教条与独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正如伽达默尔所言,"心理的诠释"是施莱尔马赫对西方诠释学发展所作的原创性的贡献②.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哲学“诠释学循环”的要害在于,在所谓的部分与整体循环关系观念下,把存在结构认识化。其实,存在论中的部分与整体关系并不构成一种循环,因为它们互相依存而向对方设置自身,它们没有独立存在形态,不能分离抽引为某种逻辑关系的端项。诠释学循环论者没有区分文本存在的客观自在关联和文本意义的主观把握的现实形式,笼统地把文本的全部具体存在作为理解和解释的内容,最终导致所谓诠释学循环。完成态的存在构造的确具有部分—整体的协同联系和制约结构,但问题是制造这一成果的认识过程为何。诠释学循环的错误是由于误认认识结果的结构为认识过程的结构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7.
自然科学的解释模式,推进了现代诠释学方法论体系的建构,但并未直接催生现代诠释学。其间经历了新教神学诠释学与浪漫主义诠释学两次理论转折。在新教神学那里,科学方法理念与新教神学倡导的文本原则所内含的解经方法论要求相互激荡,萌生了方法论意识的自觉,建构起一种普遍的诠释规则体系;而浪漫主义诠释学逐渐形成的诠释方法论意识之反思,使来自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推动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并基于不同的立场对诠释学的诸要素进行划分和哲理阐发;从不同的角度对诠释学的学科性质、理解与解释的类型及其理论依据做出了深入探索。正是在此基础上,施莱尔马赫才有可能建立作为现代诠释学最初形态的一般诠释学。  相似文献   

8.
吴炜 《人文杂志》2004,(5):40-45
自然科学历来被看成是一种纯客观的、与人的因素无关的人类知识形式 ,而科学哲学也历来被看成是关于自然科学 (而不是人文社会科学 )一般方法的理论。这样 ,自然科学根本无所谓诠释学性质 ,不存在所谓科学诠释学 ,诠释学仅仅归属于社会历史领域。本文通过引述和发挥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现代西方哲学家的有关观点 ,否定了这一传统看法 ,试图论证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一样 ,也具有诠释学性质 ,传统的那种纯客观的、中立的、与价值无涉的科学观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想象艺术的诠释学(上)--伽达默尔思想晚年定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汉鼎 《河北学刊》2006,26(1):17-23
作为理解和解释的学问以及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的理论定位,曾被认为是伽达默尔诠释学的基本观点与重要理论贡献。而根据伽氏后期的有关著作和对话,作为想象力或想象艺术的诠释学应是伽达默尔思想又一继续发展的晚年定论。当然,这一发展仍然是基于他对非科学方法论控制的真理经验之一贯主张及其探索之上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权力诠释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诠释学史家们通常忽略了马克思在诠释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其实,马克思不仅以自己的方式先于海德格尔完成了诠释学的本体论转折,而且克服了传统的诠释学所持的抽象的理论态度,真正地揭示出人的诠释活动得以展开的现实的权力磁场.马克思的权力诠释学奠基于实践诠释学,只要我们考察的是人的真实的实践活动,就会发现,这一活动通常是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权力和话语的互动关系中展开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决定了实践诠释学的本质是权力诠释学.人们不是任意地、随心所欲地进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过程的,而是在统治阶级的、无所不在的权力的阴影下进入这一过程的.在马克思看来,统治者不仅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而且以自己的方式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这就为我们批判地解读不同历史时代的文本的秘密提供了一把钥匙.同时也启示我们,在革命过程中,夺取政治权力和文化一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的研究表明,马克思的权力诠释学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赋予当代思想界以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