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经版画源于中国,是中国雕版艺术与印度佛传文化共同浇灌出的一朵奇葩。本文论述了佛经版画的起源,列举历代单刻佛典及大藏经所附版画精品,归纳了佛经版画的内容、形式及艺术特点,揭示出佛经版画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2.
董宁宁 《云梦学刊》2012,33(3):97-100
80年前,鲁迅为早期中国培养了一批现实主义美术人才,诞生了大量震撼人心的作品,掀起了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第一次高潮。美术是视觉的世界语,鲁迅通过扶持新兴版画创作,在文学、戏剧、美术诸领域进行文艺探索、青年交流、社会动员和思想启蒙,在旧中国古今、中西多元叠加、多方撞碰中找到传播进步思想的人文支点.为中国美术、中国文艺赢得了国际声誉,显示出一代文化宗师的人文眼光和国际视野,对中国美术史、文艺史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殷墟出土的文物研究,比较与版画发展相关的学说,探讨了中国版画的发源.  相似文献   

4.
超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彪 《人文杂志》2003,(4):12-17
任何哲学都具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功能.因此从功能的角度,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来区别前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时,就必然陷入悖论.如果不能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改变世界"的理论本性,就无法超越"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更为深层的解释学悖论.只有把马克思哲学的革命理解为哲学主题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根本转换,才能超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悖论缠绕.  相似文献   

5.
秦俭 《西部观察》2005,(7):41-43
年画,就是与年俗有关的版画,也是过年期间特有的民间工艺.它的起源和春联一样,都和古代的桃符有关.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曾经它的销路比任何美术作品更“旺相“.过农历新年买两张年画贴在大门上,也有贴在屋内墙上或厅房中的,成为一种新年点缀品.……  相似文献   

6.
版画是明代后期书坊主推销通俗小说的重要手段.从创作主体看,版画是画工、刻工和书坊主共同创造的产物.从通俗小说版画"话语"功能的多声部特征看,一是辅助读者结合文本阅读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具有叙事功能;二是寓含着画工与刻工对小说文本的艺术理解和再创造,具有再现和隐喻的功能;三是体现着书坊主的商业意图,具有推销产品的广告功能.明代后期金陵版画结合建安派和徽派版画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金陵派版画,在刊印质量和艺术成就上与苏州、杭州等地小说版画一起代表了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画黄金时代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7.
自然的生活世界与能动的生活过程:一种历史性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正东 《河北学刊》2004,24(2):41-46
"生活世界"作为哲学问题,在西方学术界是在20世纪初叶凸显出来的,而在中国学术界的凸显则是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按照胡塞尔关于任何一种反思都是再造性反思的观点,生活世界在哲学视域中显现出来之后,其本身就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态度中的生活世界,而成为一种哲学态度中的生活世界问题了.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人类交往关系的扩大使人类由"民族的地域性历史"发展到"人类的世界性历史"的必然性,指出"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共产主义也只有不断消灭"地域性共产主义"才能成为世界历史性存在;"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顺应人类的世界历史进程,从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全面改革开放,从走向世界到引领世界,充分展示了强大生命力和对世界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维世 《河北学刊》2002,22(3):157-158
范梦是我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他著作甚丰,已有九部学术专著出版,代表作有《东方美术史》、《西方美术史》、《中国现代版画史》等,另有近百篇美术论文发表。他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又耗时五载,编写了《世界美术通史》(上、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魅力除了深邃的历史穿透力外,它更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动力.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掌握群众,才能真正焕发出其变革客观世界的无穷力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如何掌握群众?那就是--深入浅出的宣传普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探寻鲁迅的现代版画批评所蕴含的先锋派观念和立场,不仅对中国现代版画具有形塑作用,而且构成了先锋派理论中独具中国特色的部分。首先,鲁迅持有反主流传统的先锋立场,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现代版画的媒介独立和技艺创新,提出创新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有民族魂魄的艺术观念。其次,鲁迅对艺术教育和启蒙大众的作用深信不疑,认为中国现代版画既有吸引大众的魅力,也有改变大众的本领,指出有必要对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通俗艺术和民间艺术加以创新利用,同时必须从自然和现实中汲取养分,创造出"有力之美"的艺术。最后,鲁迅对艺术的未来维度十分重视,坚持艺术对现实的批评和建构的双重性,强调革命时期的艺术对于现实的批评作用更为重要,而后革命时期的艺术彰显的是对于新社会的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12.
<正> 当前,哲学界最热门的一个话题,是哲学如何改革,或者说哲学如何现代化。对此,许多同志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以为加强哲学的方法论功能,是哲学改革的一个根本方向。本文想就这一问题发表点粗浅看法,与同志们一起商讨。 (一) 方法论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是任何才能构成的根本要素之一。一般说来,人的创造才能是基本的科学知识、专门的技能技巧和正确的思维方法三大基本要求的综合体现。哲学作为一门科学,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人  相似文献   

13.
世界近代化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近代化,必须依赖于国家政权力量才能推进;近代化进程的快慢,近代化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该国政府是否抓住机遇,决策是否符合基本国情,措举是否遵循近代化的客观规律。因此,中国清末近代化进程如何,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清政府。鉴于此,本文拟从清政府角度考察清末近代化何以迟缓。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早在鸦片战争前曾出现过近代化的机遇,而清末近代化却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对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的解决并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认识、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实际或国情,而且也离不开对世界历史大局与大势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只有前者没有后者,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因而也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终其一生,不仅注重了解中国,而且非常重视了解世界,具有强烈的世界历史意识和广阔的世界视野,在他处理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课题的过程中,这种意识和视野处处呈现在我们面前。正是因为具有了既对中国社会实际的了解又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识,毛泽东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并有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5.
从启蒙到革命:中国浪漫主义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周旺 《文史哲》2007,(6):81-86
中国浪漫主义从一开始就介入了中国的思想启蒙,启蒙理性与浪漫主义无边无际的情感之间的张力,在中国现代思想中并不存在。中国浪漫主义唤醒了自我,但是这个自我是情感性的自我。这个情感性的自我将客观世界的一切都视为黑暗的,当作浪漫主义的素材,与世界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这种关系投射在政治上,浪漫主义放弃了对客观世界的政治判断,它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同情与轻蔑,拒绝介入任何具体事务。浪漫主义在大革命年代发生了分化,其中一部分浪漫主义作家自觉融入革命潮流,将浪漫主义的情感性自我与革命激情相糅合,直至被后者取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园林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智慧,其不仅是一个由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构成的图像世界,更是一个寄托性灵,让生命畅达的意义世界.这个意义世界体现着中国古人对宇宙、生命的认识,寄托着艺术家的审美情怀.它提醒我们,如果用爱的情感去观照世界,世界就不再是一个为我所用的世界,而是一个与我亲和的世界.唯有如此,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生存境遇与生存空间才能真正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17.
罗湘科 《船山学刊》2007,(4):166-168
版画艺术作为美术学科的分支学科,缺乏清晰的理论梳理,生产方式缺乏新技术强力注入,作品交互方式陈旧,版画教学面临尴尬局面.在高校内的版画教学中,吸收国内外版画教学的研究成果等新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将研究与教学联系起来,应该是版画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环顾世界文明史,可以这么说:就历史记载的丰富多彩和悠久系统而言,名列前茅者,大概要算中国了。仅从拥有约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十亿人口这一现实,也可想见中国历史的深广程度,作为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中国的历史发展,是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轨道并行不悖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历史的发展又有自己明显的个性,而且这种个性在历史发展的共性中是如此突出,以致它与世界史上的任何国家相比,都难以找到共同点。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个性颇多,其中最为突出和明显的例子,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中国封建社会个性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为什么人的知识、才能有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知识有高低之分,才能有大小之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应当明白人的知识、才能是从那里来的,然后才可能正确地找出造成差异的各种原因。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先天就有的。“上智”与“下愚”的差异是先天原因造成的,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是无法更易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驳斥了这种谬论,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和鍛炼出来的。“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毛泽东《实践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人们通过和客观事物的接触,才能获得各种知识,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即才能。一个闭目塞听与外部世界绝缘的人,是无所谓知识和才能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离开实践基础的“天赋”的知识、才能,脱离社会实践的“先知先觉’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坚持实践第一观点的前提下,我们就能够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失地农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未曾有过的。本文灵活运用创业理论,以转型期中国失地农民创业的动机—行为—结果为主线,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失地农民创业的动因模型,以此解释失地农民的创业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