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书清 《决策探索》2014,(16):18-19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强调“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2014年1月1日,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施行,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层面上专门的农业环境保护类法律法规。当前形势下,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对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养殖综合效益、改善农村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焦焕成 《决策探索》2014,(14):27-28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同志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在我国,公共机构体量大、节能潜力大、示范性强,是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我们要不断提高公共机构节能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有利于提高区域的生态承载力、促进生态意识形成和生态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形成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格局。文章分析了传统的生产空间布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忽视。为此,提出利用生产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布局、功能化与集中布局、集群布局、立体布局、协调布局等途径;通过做好生产空间产业规划、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提高生产空间投资强度、加强土地生产空间管理、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等保障措施,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工作背景构建美丽山水城市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是美丽中国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美丽山水城市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要义,以"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同时又把生态城市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城市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生态城市建设又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笔者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针对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城市建设不适应市民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的实际,对重庆城市规划建设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及数据分析,提出如何加快推进重庆生态城市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咨询与决策》2014,(8):12-13
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对武汉尤为重要。武汉国土面积849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四分之一以上。武汉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规模推进,新城区城镇化步伐加快,需要大量建设用地;武汉工业倍增,今年全市要实现GDP过万亿,2021年要实现翻番,过2万亿,需要增加工业用地。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我们在3200多平方公里的都市发展区,规划了1800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控制了大量土地;用地的多种矛盾叠加,给我们的唯一选择,就是要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并对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作出了具体部署。这对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着力点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报告的重要内容,并写进党章,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与战略布局,明确了实施的内容和路径,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四川是一个人口大省,资源大省,也是一个生态环境类型齐全的生态大省,当前正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两化互动,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处理好两化互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战役。  相似文献   

11.
《领导决策信息》2013,(33):12-13
虽然全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即将花落福建,但毫无疑问,江苏已经率先抢跑。7月下旬,江苏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意见》和《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两步走"目标:到2017年,80%的省辖市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到2022年,在全面建成生态省基础上,率先成为生态质量优良、生态风险可控、生态秩序良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江苏省还制定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江苏省副省长许津荣表示,"生态,必将成为江苏的一张新名片!"  相似文献   

12.
正作者:连玉明著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7月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挑战,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了解现状、明确目标、引导政策。该书在生态文明评估领域进行了理论探索,构建了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制度5个二级指标、22  相似文献   

13.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生态文明是社会公平的体现,要维系人口、资源、环境的平衡,对改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今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了重要讲话。6月5日,云南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生态文明不仅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同时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正贵州省最近召开生态文明建设大会,正式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贵阳作为省会,代表着贵州形象和水平,如何全力以赴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以科学发展之美、自然生态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人文行为之美、生活幸福之美的完美融合,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贵阳市委书记陈刚指出,贵阳市将牢记省会城市的职责使命,切实增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力走出一条西部欠发达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项目农村沼气建设的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今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优先战略,严格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积极服务国家“两型”社会建设战略和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一主两副”和大别山、武夷山等区域发展战略,在资源刚性约束和需求刚性增长的严峻形势下,以战略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创新的举措,强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在宣传引导、规划调控、供地监管、存量挖潜、构建共同责任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贵阳是国内较早开始生态文明实践的地区之一。《生态文明建设贵阳实践系列丛书》向读者展示了贵阳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道路探索,这对如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书分为四册:《贵阳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贵阳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贵阳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和《贵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其中,《贵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