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颖  高兵 《河北学刊》2003,23(2):203-205
"心斋"、"坐忘"是庄子哲学追求的必要心理过程,是一种虚静超脱的心理状态,其目的在于体道,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心斋"、"坐忘"说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美学意味."心斋"、"坐忘"的美学思想对艺术创作具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心斋"和"坐忘"是庄子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体道方式,是通向"与道同一"的终极境界的主要途径."心斋"和"坐忘"思想中体现了明显的解构倾向,体现在由两者引申出来的"崇独"思想合力解构儒家伦理名教的理论实践中."心斋"、"坐忘"思想的解构理论的张力又在庄子对逍遥于"世"的肯定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弱化,从而在解构思想内部达到了自我平衡.  相似文献   

3.
英国浪漫诗人济慈提出的审美“消极能力”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的思想,有颇多近似和可以比较之处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心灵和谐思想以"道"作为心灵和谐思想的逻辑起点,以"心身关系、心物关系"为核心,实践"心斋、坐忘、悬解、齐物"的心灵和谐之道,表达了这位旷世哲人的心灵睿智。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虚静思想可以看作是主体进行审美或艺术创作活动必需的心理状态,但从根本上说,它是要求主体超脱世俗,忘其身后,心怀空明澄澈,从而获得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庄子提出以“心斋”、“坐忘”达至虚静之境。庄子的虚静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6.
超个体心理学和庄子心性学的心性修养思想存在诸多共通之处。从心性修养目的来看,两者都是通过个体心灵的修养达到无意识意识化;从心性修养的方法来看,超个体心理学提出的超觉静坐的意识训练形式与庄子心性学提出的"坐忘"方法非常相似;从心性修养模式来看,超个体心理学和庄子心性修养的模式都是超越自我、返归自然的回归模式。  相似文献   

7.
宣颖在《南华经解》一书中,视《庄子》为一个思想的整体。他将《庄子》的宗旨归结为“无己”,认为《庄子》通篇都是为了论说“无己”这个意思,《齐物论》中的“丧我”、《人间世》中的“心斋”以及《大宗师》中的“坐忘”本质上都与“无己”意义相通。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7,(4):37-42
在西方传统心理学中,人性问题被仅仅看作是哲学问题而基本上被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行为主义以动物性否定人性的存在;精神分析以生物(本能)取代人性的存在。然而,吸收中国道学乃至东方思想体系并倡导向母体——哲学——复归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却改变了传统心理学的这一偏见,而将人的价值、意义等问题纳入心理学研究范畴,并以"人的内在本质"肯定人性的存在;而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超个人心理学进一步深入融合东方哲学思想体系并重新攀登了人性能达的境地,不仅充分肯定人性的存在,并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认为人性的核心是"自我超越",同时以"精神性"重新定义人性,提出"超理性的本质",这既是对人性非理性层面地位的提升,又是对人性丰富内涵的深层揭示。可以说,无论是西方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还是超个人心理学,其人性思想的提出和建构都离不开中国道家哲学以及包括印度在内的东方文化体系对其的贡献。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一大批西方心理学家吸收东方智慧,不仅引发了心理学领域的革新,同时也是由西方人吹响向东方学习的号角。  相似文献   

9.
《庄子》养生思想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庄子》的哲学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人体生命观及健康观决定了其养生思想的基本风貌。《庄子》的养生思想体现在万物生于阴阳的世界观、"精神生于道"的生命观与"形本生于精"的身体观、"因自然而不益生"的养生原则、"缘督以为经"的中和养生方法论、"心斋"、"坐忘"的养气论、"形全精复"的养神论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老庄道家的养生观对于后世道教养生学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尤其体现于内丹学。具体而言,老子"归根复命""复归于道"的养生逻辑构成道教内丹学"逆反成仙"理论的原理基础,成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返虚"以及"结圣胎"型构的滥觞。而老子"致虚守静"、庄子"心斋""坐忘"等心性修养思想对后世内丹学修炼的方法论以及境界论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禅宗的山林优游、普清劳作、任运自然等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确实与道家老庄的自然无为思想和行为方式有着某些相似之处;禅宗中的渐门也与老庄的"涤除"、"守静"、"心斋"、"坐忘"等接近;在人生观、世界观和目的论上都有超越有限生命,获得身心两方面绝对自由的一面.但禅宗毕竟是佛教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境界上与老庄有着很大的差异.与其说禅宗是"释迦其表,老庄其里",还不如说是"老庄其表,释迦其里".  相似文献   

12.
论庄子心灵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兴 《兰州学刊》2007,(10):10-12
基于对道的体认,庄子深切感受到宗法制、礼教给人们带来的不自由,提出通过以明、悬解、撄宁、心斋、坐忘等方法努力解除心灵上的各种羁累,以期构建起心灵的"长城",达到逍遥、浑沌的心灵境界.可以说,庄子之道,即心灵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3.
《庄子》重视人的生命,由此引申出了丰富的养生智慧,既包括一般的养生理论:缘督以为经、虚静无为、节欲守神,又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坐忘”与“心斋”。  相似文献   

14.
对于士大夫来说,庄子哲学中的“心斋”,即“虚”“静”“明”观念,无疑是极富于吸引力的。苏轼对庄学的吸收,莫过于对“心斋”的心领神会了。 “心斋”,据《庄子·人间世》的解释:“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是虚,即指人的精神主体必须摆脱一切欲念,从而  相似文献   

15.
庄子有着一颗深邃的“心”,他努力地在心灵深处铺就着一条走向绝对自由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通过“坐忘”——“心斋”——“守神”的澄明工夫将心灵虚无化,进而使其在与“道”契合无间的过程中实现在道境中的游心逍遥。  相似文献   

16.
<庄子>内七篇的生死观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认识:一是"物莫之伤"与"乘物以游无穷"的逍遥人生理想;二是在<养生主>、<人间世>篇中所表达的保身全生,以尽天年的"顺道尊生"的生命观;三是在<大宗师>篇所表达的不悦生、不恶死的"顺天安命"的生死观;四是通过心斋、外物、外生死与坐忘的具体方法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庄子>内七篇中的生死观思想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所体现的"向死而在"的生死观思想虽然性质不同,但却有相互比照、相互发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兴:现代心理美学的古典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缺乏明确的心理学知识,这似乎人所尽知。然而,认识不明确不等于一无所知。一部《庄子》,就有不少关于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表达,如“心斋”、“坐忘”等。而“兴”,更可视为是以抒情诗为主的中国诗学在审美心理学上的古典表达。中国古代诗学关于“兴”的诸多内涵的揭示,实实在在地蕴藏了丰厚的现代心理美学的内容。虽然中国古典思维表达的整体性和模糊性给这一鲜活内容蒙上了层层面纱,但撩开面纱细细辨析,我们也许可以还其真面目。以下就从创作和接受两个方面辨析之。深层的创作心理学特征“兴”之被中国诗学所偏爱,首先就在…  相似文献   

18.
殷鸣放 《理论界》2009,(1):146-147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他对自由的探讨是以自然、道作为本体论依据,来证明其自身的合理性,并由此上升到自由的境界上,亦即生命本体之证悟上.最后,他面对所处的社会现实与人生困境,主张齐万物、一生死,通过"吾丧我"、"以明"、"心斋"、"坐忘"等方法达到主体逍遥之境界.庄子的这种自由观有其局限性,但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却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9.
从本体意义上来说 ,“道”、“游”是同一的 :“德”是内化于人与物的“道”,“游”是得“道”、体“道”之后的精神境界。而从逻辑意义上来说 ,“道”则是处在本根的位置上的 ,“德”和“游”则是处于中介的地位的 ,“心斋”、“坐忘”则是处于基础地位上的。所以说在庄子的美学体系中 ,“游”是其审美向度上的元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20.
道家关于自然、全美、虚静、坐忘、虚实结合、得意忘言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道"、"心"、"悟",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意境的自然美、融合美、超越美的特征,造就了李白自然、奔放、淡远的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