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在员工关系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发现,公司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经常会有各种不满意的声音或者不和谐的事情发生,工作氛围经常受到干扰,直接影响到企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也不利于员工的工作实践和职业成长。那么,如何做好员工关系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助推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成长?笔者以多年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经验,通过充分的分析研究,认为,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是做好员工关系管理工作的致胜法宝。  相似文献   

2.
正1.不知道干什么。公司没有明确的能够落实的战略规划,员工得不到明确的指令;还有一些公司政策经常变,策略反复改,再加上信息沟通不畅,使员工很茫然,只好靠惯性和自己的理解去做事。2.不知道怎么干。现在国内多数企业对于新员工,要么没有培训直接上岗,要么培训没有针对性,员工热血沸腾但工作怎么干还是不知道。这里面还有  相似文献   

3.
“开除”不一定是处理不称职员工的唯一方法,下面几种迂回策略,也许不致于让矛盾激化。职涯晤谈法。当发现员工的业绩表现不符合公司要求时,部门主管就应该与员工晤谈,共同协力了解造成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确定员工低落的业绩表现是因为不能适应工作环境,还是技能、个性不  相似文献   

4.
《经理人》2013,(8):88-88,90
为防止员工培训完就离职,公司决定与所有员工签订培训协议。然而规定一出,员工就炸开了锅,他们认为公司的培训不仅对自己的工作毫无帮助,反倒影响正常工作进展。一边是员工拒签培训协议,一边是董事长强硬要求。培训为何变成了负担?我是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公司董事长非常注重培训工作,并经常组织员工参加培训,这些培训要么是请外部讲师到公司讲课,要么是派员工外出学习。为了防止员工培训完就离职,董事长决定  相似文献   

5.
<正>在企业中,企业经营者最为关注的是员工如何忠诚于企业,而很少谈到员工为什么不忠诚于企业以及企业如何忠诚于员工的问题。我的意思是说,企业经营者在要求员工忠诚时,必须首先忠诚于员工,为员工创造忠诚的环境和风气。 员工损公肥私、腐败渎职、结党营私、出卖企业机密、损害公司形象、破坏企业财产,这是容易看得见的不忠诚,也是常常遭到谴责和防范的不忠诚行为。而员工消极怠工、应付工作、不尽其力、把工作当形式把形式当工作、能干好而不干好、压制排斥下属、拉帮结派的行为,也是对企业的不忠诚的隐性表现。  相似文献   

6.
案例A公司是河北一家著名的国有食品企业。该公司在1999年由人力资源部主持开发和实施了一套绩效评估系统,试图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走上正轨和高效。然而运行一年多来,效果并不理想:1 绩效评估往往以HR经理或直线经理与员工之间的非正式谈话为基础;2 绩效评估的标准相当模糊,导致绩效评分主观且经常不准确;3 该绩效评估系统无法向员工提供  相似文献   

7.
拍马无价     
<正>最近我们公司的老板刘总经常找街头算命的老头看相算命。以前刘总经常对员工乱发脾气,惹得大家怨声不断,个个消极怠工。可自从刘总迷上了算命后,每天都是满面红光,喜笑颜开。因此,公司经营状况改善了许多,员工的薪水也随之水涨船高,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企业也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与之相应的人员招聘也进入了急需阶段,而在这一个阶段中,新老员工就可能因为责任和权利的分配不适应伴随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平衡,而若这种不平衡不能及时的处理,很可能影响员工们的工作热情,进而就会对工作的衔接配合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不仅不利于团队之间的稳定,更会对公司的成绩和竞争力造成不良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就探讨下新老员工的协调管理艺术。本文首先探讨了新老员工的优点及不足,然后探讨了新老员工的协调管理艺术措施,希望本文能为解决新老员工间不平衡问题献言献策,也为今后相关研究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9.
赵强 《领导文萃》2010,(23):117-120
<正>我经常听到一些牢骚满腹的员工抱怨:"工资这么低,活儿却要干那么多,凭什么?""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薪水,这不过是一种利益交换。""工作就是为了拿薪水,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儿。"  相似文献   

10.
<正> 一般来说,在一家公司经常需要花一点钱对员工进行非正式奖励的事,看似简单却不一定真能做好。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的业务经理富于“创新”,采用了不少花费不多但行之有效的办法。 ●请高层主管,如经理、董事、副总裁或总裁等,写信给员工致谢  相似文献   

11.
<正>企业在人事管理制度中应用比较多的是惩罚,惩罚虽能够立即取得明显的效果,但使 领导无法确切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而激励机制能使员工按照管理者的意愿,不断强化自 己的正确行为,无论领导是否在场,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是激励机制在人事管 理工作中的一些应用。 计件工资:计件工资包含极大的激励成份,它将员工的全部收入视为激励金额,能 够极大地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但是,如果无法控制质量因素,计件工资激励的效果将大 打折扣,并将对公司的经营造成极大的危害。 目标激励:将公司管理人员或业务人员的工作目标与奖励挂钩,员工完成工作目 标,公司明确给予什么物质或精神奖励。  相似文献   

12.
<正> 每个公司有每个公司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熟悉这个公司的管理文化是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一些老员工进了公司几年,融入了公司,但却失去了自我,没有了刚进公司时的“棱角”,变得较为世故和圆滑。当员工没有活力时,企业也就没  相似文献   

13.
依据有关法律的规定,我们公司要求员工辞职必须提前30天递交辞职信。公司的一位业务助理2周前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公司随即开始物色新的顶替人选。但是后来他提出撤回辞职信继续在公司留任。虽然公司还没有录取新的员工,但各轮面试已经在进行中,所以公司拒绝了该员工的要求,但员工提出如果公司不接受其撤回辞职信的要求,他就要在2周后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诉,要求恢复劳动关系。请问,辞职信到底是否具备法律效力,能否随时被撤回?——张  相似文献   

14.
纳爱斯成都公司是纳爱斯集团的5个基地之一,有员工1100多人,生产“雕牌”和“纳爱斯”系列洗涤用品,在“2004年成都市工业企业50强”排名中,名列第15位。近年来,纳爱斯成都公司依托集团的实力,发展迅速。但岗位技能要求与员工素质不平衡,影响了企业更快发展的步伐;公司与员工利益机制不协调,造成了员工满意度偏低,骨干员工队伍不稳定。为扭转被动的局面,公司建立了一套工人、车间管理人员、科室人员三级绩效考核制。  相似文献   

15.
思科公司——每个员工的成功就是企业的成功。 美国思科公司是1984年由两个人创办并快速发展起来的网络技术公司。目前,思科在全球的员工已发展到3.4万人,年营业额达130多亿美元。 思科确立了每个员工都是企业的股东和主人的经营思想,建立起让每个员工都能发挥出自己最大价值,实现自己最大梦想的经营体制。公司尊重员工的创新精神,培养员工寓个人成功于团队成功之中的思想;经常组织员工进行业务培训与国外员工到本土受训,增长员工成功的个人才能;教导员工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以充分利用公司资源;提供一个能够发挥“领导者的成功特质”的环境,帮助员工实现设定的目标等等。同时,思科坚持人才增加与保留的知识资源开发利用战略,实行全面招聘人才的方法,若员工介绍和成功引进一名人才,公司给予1500美元的奖励。  相似文献   

16.
<正>违反商业操守行为的代价是巨大的。商业道德看起来可能是一个无形的概念,但其缺失最终会造成有形的、实实在在的损失。家乐福重拳反腐七月中旬以来,家乐福中国大南区的员工陆续接到上海总部的电子邮件,其告知员工近来上级审计人员将南下,从食品部、家电部等部门开始调查公司内部的贪污问题。对存在质疑和不合理的地方,要求相关员工做出解释。这是家乐福给员工发出一个明确的信  相似文献   

17.
经常听到企业的管理者埋怨自己所领导的员工对工作没有积极性或者积极性不高。却仅仅停留在埋怨的层面上,而不积极地想办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管理者对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也存在和员工一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先进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谈到近期公司采取的精细化管理问题。令他困惑的是,精细化管理没有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反而大大降低了积极性,并由此产生了员工对公司的不满和对工作的懈怠情绪。这是一家物流企业,员工原来完成一项工作,公司给予一定的费用,员工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由支配,也不用以发票的方式回来报账。"精细化管理"之后,公司出台政策,员工的上述费用,必须全部以正式发票的形式在公司报销,遭到了全体员工的抵触。  相似文献   

19.
“别担心,只管去做。”这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诺伊斯的口头禅。该公司规定,对于员工和管理人员,如果在聘用一年内不犯“合理的错误”,就要被解雇。正由于此,英特尔公司的员工们解放思想,推陈出新,产品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使竞争对手跟之不及,从而牢牢地掌握着电脑芯片市场的主动权。在日本本田公司,员工虽然职务不同,分管工作不一,但公司要求上下级关系要融洽,处理问题要有透明度。公司坚持这样的原则:下级认为自己的办法可行,就要坚持,上司也应坦率地认可。有时虽然有争议,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试一试,给员工机会,让员工放手一搏。公司创始人…  相似文献   

20.
《经理人》2016,(4):88-89
老板既希望让员工的工作量饱和,又希望不让他们经常加班,但如何判定员工的工作量是否饱和,如何平衡劳动量饱和与工作质量之间的关系?其答案就是"每个岗位到底需要多少人?"这一问题的正解。我是一家创业型IT研发公司老板,目前公司人员规模在40人左右,主要业务是提供IT整套解决方案,提升公司内部运营效率与信息化水平。近几年公司快速扩张,招聘工作从未停止,尤其是每年春节过后,各部门负责人都说本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