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声乐队依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建构 :1 必须配有擅长演奏曲调的旋律性乐器 ;2 应配有足量的和声节奏乐器 ;3 乐队组合中不能缺少低音声部、旋律、和声节奏、低音这三方面是电声乐队必须具有的三个主要功能 ,缺一不可。MIDI的产生、电脑音乐系统的运用 ,使电声乐队具有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德彪西(ClaudeDebussy)是19世纪末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印象派音乐的鼻祖和代表人物,其作品追求音响色彩的变化,有别于古典、浪漫时期所有大师的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管弦乐作品。他的管弦乐作品运用了独特的配器手法,表现出绚丽的色彩和优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林玉椿 《社区》2009,(23):22-22
美国著名指挥家、作曲家沃尔特·达姆罗施20多岁就当上了乐队指挥。刚当上乐队指挥时,他自以为得志.有些洋洋得意,忘乎所以,认为自己才华横溢,没人可以取代自己指挥的位子。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指挥家、作曲家沃尔特·达姆罗施二十多岁就当上了乐队指挥。刚当上乐队指挥时,他自以为得志,有些洋洋得意,忘乎所以,认为自己才华横溢,没人可以取代自己指挥的位子。  相似文献   

5.
《Couleurs du temps》是法国作曲家Yann Geslin于1982年创作的音响型电子音乐作品《Variations didactique》中的第二乐章。在作品中,作曲家以人的语言音响为素材,对其进行切分、重组、重复等变化方式将素材变形,并运用复调音乐的思维方式将它们组织在一起。通过对其二声部特征及其音响材料组织方式的分析,讨论复调性特征在音响型电子音乐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在实地访谈、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1985年以来兰州摇滚乐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兰州摇滚乐先后经历了草创及发展时期、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兰州地下摇滚乐队受西方乐队和本地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其发展和存在影响着一代代年轻人,作品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同时也由于所在地区经济落后、乐队发展目标及乐队整合缺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兰州摇滚乐发展之路并不平坦。  相似文献   

7.
老罗 《可乐》2011,(5):58-58
一曲《忐忑》,让龚琳娜爆红大江南北。 2002年春天,德国作曲家老锣和乐队在北京演出,龚琳娜和女伴前去观看。老锣在台上弹奏一把巴伐利亚琴,女伴是弹古筝的,觉得巴伐利亚琴的弹奏方式与古筝很像,演出结束后拉着龚琳娜去后台看那把琴。他们就这样认识了。  相似文献   

8.
克孜尔壁画中的弹拨乐器,主要有箜篌、琵琶和阮咸等种类。它们在乐队组合中的构成、功能也是多样的,有的是以独奏的形式出现,有的以独奏的形式为舞蹈伴奏,有的与吹奏乐器组合,还有的与吹奏乐器、打击乐器组合为舞蹈伴奏。它们的出现几乎都伴有吹奏乐器。在大、中型乐队中,与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比例均衡,它们共同构成了左右对称式乐队。这样在音响上有较平衡的听觉效果。  相似文献   

9.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普罗科菲耶夫为合唱、女中音独唱及管弦乐队而写的大型声乐套曲作品。这部宏大的作品在音乐发展过程中依托同音持续音与二度音程作为主要核心材料进行创作,这种集中的材料运用使得这部康塔塔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对这部作品中乐思的持续音技法、乐队织体中的持续音以及二度音程材料的运用进行全面分析,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简洁精炼的创作技法对于多乐章音乐作品的凝结力与塑造力。  相似文献   

10.
对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和声手法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调性布局、各种转调手法、持续音、和弦外音的使用以及变和弦等。通过分析,频繁的转调、综合使用各种调式以及半音化的和声语言是这部作品的重要技术特点,同时,这些和声手法的运用,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色彩,既继承了古典时期的力度性强功能和声语言,又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对这位伟大的作曲家的和声语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也提供了一定的和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号,产生于18世纪初,到19世纪末才逐渐地完善固定下来,现已发展成为了一种比传统大号更加灵便和更加巧妙的乐器,这就是现在管弦乐队中所使用的低音大号。经过了作曲家与演奏家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大号的吹奏技法更加完善。科学的吹奏方法是提高大号吹奏技术水平的唯一手段,掌握了吹奏方法和技巧才能更好地完成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在管弦乐队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杰明·布里顿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为男高音圆号及弦乐队而作的乐队歌曲《小夜曲》是其声乐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体现了作曲家成熟的创作风格,充分展示了布里顿高超的创作技法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本文从音乐分析的角度入手,结合《小夜曲》的诗词对作品本身及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13.
《牧神午后》这部作品,作曲家德彪西以丰富的想象力,运用了细腻的、精致而丰富的多变创作手段,充分利用管弦乐队交响性表现了诗中的色彩变幻,朦胧飘渺的意境。在音乐形象的刻画及乐思的发展上有其独特之处,达到了创作手段与内容形式表达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4.
音乐与养生     
音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也是健康不可或缺的伴侣。人们早已发现,音乐家的寿命较一般人要长,如瑞典著名音乐家塞姆享年86岁;作曲家凡尔第年老时脑力依然不衰,在80岁时写出了歌剧《法尔斯塔夫》;美国著名乐队指挥家斯达柯夫斯  相似文献   

15.
贝多芬#c小调奏呜曲创作于1801年,是作曲家最具有影响力的钢琴奏鸣曲之一,该作品的第三乐章以其严谨简洁的形式表现了深刻的戏剧性内容。成功演奏这部作品的关键在于把握整体曲式结构特征.理解局部音乐材料的构成和音乐语言的陈述方式,同时,对演奏者演奏技术和表现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论乐队指挥     
指挥是乐队的组织者、领导者 ,是乐队的灵魂。他参与并领导乐队从选定演奏曲目到演出的全过程。其中排练是一项最难、最繁重的工作。排练效果的好坏 ,不但直接影响到演出的质量 ,也关系到乐队的长期建设。而音乐会演出则是音乐艺术真正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活动形式。音乐会演出是包括指挥在内的所有乐队成员最重要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7.
从音色角度出发,人声是最能够直接表达人类情感的"黄金声音"。在《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这部作品中,普罗科菲耶夫充分重视这种"黄金声音"对作品内容的直接表达,从而有效地表现出战争中人性化的情感关怀。本文主要针对这部作品中合唱队的创作进行分析,由此剖析作曲家精妙的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情节并不复杂和离奇,但作者却以其对时代独特而犀利的认识和体验赋予这个故事以深刻的内涵,使这部作品蕴藉深厚。这主要是由于其小说深层结构中所彰显出的张力美所致。从其作品的张力结构入手,分析作品中体现出的张力美,可以进一步解读这部作品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9.
贝多芬的早期作品《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虽然还较多地保留了古典主义的传统,但在钢琴声部的发展和乐队作用的加强方面已显出贝多芬自己的个性。如何在钢琴演奏中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既不超越古典主义的传统又能体现出贝多芬的创作风格,是诠释好这部作品的关键。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该作品的第一乐章进行了简略的演奏分析,希望能对该作品的演奏和教学带来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欢乐之家》是美国著名女作家伊迪斯.华顿的成名作,其中所表现出的自然主义与同时代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华顿的注意力主要在行为规范和信仰方面,她对社会环境决定论的处理是非常独特的。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角色的分析,对这部作品进行一番解读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和阐释华顿的这部作品提供了一个有效而又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