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汉籍西夏译本中普遍使用的翻译策略可以揭示西夏翻译文化中的一些典型现象和主导意识;对照分析汉原本和西夏译本,可揭示译者对汉文化的了解程度,进而揭示汉文化对西夏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并挖掘其中根源。对西夏翻译的个案研究之外,更应展开对西夏翻译和汉夏文化间关系的翻译文化的系统研究,这是夏译汉籍研究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安德烈·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比不同时代David Copperfield的两个中译本,分析译者选用的翻译策略,探讨了译入语社会文化意识与小说翻译策略生成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意识对文学翻译策略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小说译本是译者这一翻译主体在不同的文化意识规范制约下对原文的一种改写.  相似文献   

3.
变易是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译者不得不作语言层面上的变易。语言上的变易有可能对译本的其他三个层面,即语义、风格及语用含义造成影响,这四个层面的变易现象常常会同时体现在一个词或句子上。通过英汉译本中的实例,分析后三个层面上的翻译变易,即语义变易、风格变易和语用变易,指出译者的翻译策略及相应的变易受文化的宏观影响。  相似文献   

4.
文化翻译是语言组织和策略运用的再创造过程,其所追求的目标是将语境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完整地呈现给读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种种选择更受到翻译规范的制约。针对《红楼梦》杨/霍两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定量统计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推导翻译规范的理据性,并试图论证"特定的翻译策略是因为其遵守了特定的翻译规范"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莫言《蛙》中的山东方言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葛浩文译本中方言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描述译者遵循的起始翻译规范,解释译者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葛浩文比较注重方言的可接受性,这主要是受译者自身翻译诗学、主流的翻译规范和目标读者的定位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化语境是译者主体意识形成的决定条件,它对译者产生重要的影响,表现在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作的诸多选择:翻译文本、文本解读和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择都受到译者文化语境的影响和操控。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认为译者为使译本顺利进入目的语文化,就要在两种语言、文化、篇章传统之间进行取舍,也就是遵循目的语文化的各种规范。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是翻译中一个主要的门类和研究方向。许许多多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实践家就文学翻译的性质、标准、方法、技巧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然而 ,在涉及翻译活动的主体即译者时 ,却谈的很少。我们知道 ,翻译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它包括两个层面 :一方面是语言层面 ;另一层面是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活动层面。我们在研究翻译时 ,通常注重的是译者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驾驭能力 ,却很少把译者的心理活动纳入他们的研究视角。本文是以普通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为理论依据 ,从译者的心理视角来研究文学翻译 ,关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并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分析 ,从而揭示其中的规律 ,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日益重要。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方式,新闻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移植。新闻传译的质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中西方文化差异使得译者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直译、音译、音译/直译加注释、意译、改译/编译等不同的策略,以实现信息和文化的有效传播。新闻译者不仅要具备双语能力,更要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敏感度,以有效进行跨文化传译。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莎士比亚故事集>的现代译本与20世纪初期的两个旧体译本在译名方面的差别,探讨第二次翻译高潮时期原著书名与汉译书名不对应的问题,以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译名音译时被简化和汉化等问题,揭示在这种翻译现象背后目的语文化语境所起的作用,认为林纾等译者另拟新名的翻译策略是出于满足目的语文化的需求,而旧体译本在音译人名时率性而为的做法由于受到目的语文化审美心理的制约而被新译取代.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张培基的散文翻译标准将忠实与通顺有机结合起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达到翻译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翻译材料的选取彰显了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翻译注释再现了翻译过程的“汰弱留强”,译文完美呈现了“生态美学”,其散文翻译意图体现了“译有所为”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2.
意义驱动翻译初探--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综合翻译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宜华 《学术研究》2006,(1):138-141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翻译看成是两种语言间意义驱动的交际模式的转换。交际模式的识别、理解、转换和表述涉及到意象图式、原型理论、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等语言认知理论以及多种翻译理论,它们构成了基于认知理论的综合翻译法——意义驱动翻译。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了翻译的多样性,只有"家族相似"才能最好地描述翻译原型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充分必要条件下定义的翻译存在着本质缺陷,翻译定义应该是开放的、非限定性的。翻译教学中采用开放性翻译定义,能避免传统定义给学生带来的单维、僵化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翻译标准的灵活性,从而自觉根据翻译目的、译入语读者的语言规范、文学艺术规范和社会文化语境等灵活调整翻译策略,创造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4.
李今 《河北学刊》2007,27(2):138-142
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中国翻译界展开过多次论争,左翼阵营中鲁迅同瞿秋白关于翻译原则的讨论颇为引人注目。瞿秋白虽然赞扬鲁迅的译文“的确是非常忠实的”,但仍从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理论的角度,就当时“直译式”的文章所表现出的问题与鲁迅进行了商榷。瞿秋白强调要用“绝对的白话”去翻译,与他鼓吹欧化文艺的大众化和革命大众文艺的创造紧密相连。鲁迅的翻译主要着眼于提高,而不是普及,目标在于精神界之战士,还不是暂时与文学和翻译无缘的大众。鲁迅和瞿秋白都注重翻译的功用性,但鲁迅始终没有否认文学与翻译艺术本身的独立性及其本体的目的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彭萍 《学术探索》2012,(1):152-155
随着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近年来翻译社会学的兴起,翻译与伦理学的关系日渐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翻译伦理学由此诞生,并逐渐成为翻译学的一个新兴研究分支。本文对翻译伦理学进行了概括式的探讨,对其进行了界定,概述了其研究对象、学科地位、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及研究方法,以期能对翻译伦理学的进一步研究和翻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何雪莲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36-140,159,160
翻译能力的提高是每个学习者最为关注和孜孜以求的。本文分析了翻译能力及其构成维度,认为翻译能力是译者需要具备的一种由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等构成的综合能力,从哲学评价角度对翻译评价概念作了界定,探讨了以翻译评价为基础的翻译能力提高途径和翻译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翻译的实践精神为切入点,探讨了翻译的本质,重新审视了译者主体性与原作和读者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国内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现状,提出在借鉴西方译论的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对民族传统翻译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这是我国翻译事业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出三藏记集》记载了我国东汉至南朝齐梁年间的佛经翻译情况,是佛经翻译史研究的重要史料。《记集》从四个方面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翻译思想和实践:僧祐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角度对翻译的看法;译经僧们多用“出”表示翻译;佛经翻译原文多为胡本;译场的基本结构已经确定。  相似文献   

19.
张小曼  胡作友 《学术界》2005,(1):160-165
本文以《老子》(《道德经》)中“道”的翻译为例 ,说明了翻译实践中存在的译名难问题。译名难 ,书名也难译。讨论书名翻译的文章已有不少 ,但讨论书名翻译原则的文章却很少见。本文从此处着手 ,针对书名翻译问题提出了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翻译模因论在习语翻译中的运用来阐述翻译模因论如何影响翻译,并使译文能更好的被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