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欣平 《西藏研究》2023,(5):69-76+161
1905年,年仅18岁的钟颖在四川开始召集训练新军,至1909年新军成,清廷派其率军赴藏。年轻的钟颖能练成这支赴藏川军,与其父晋昌大力支持有关。晋昌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抗击八国联军入侵的满人将领,后在列强施压下被清政府发配成都。钟颖率军赴藏遭遇西藏地方政府的阻拦,赵尔丰派边军护送,赵认为他畏惧胆怯。钟颖率军到达拉萨后,驻藏大臣联豫并不看重他,而更重视罗长裿,波密之役中钟颖颜面扫地。辛亥革命爆发后,钟颖仇视革命并采取行动企图扑灭它。清王朝覆灭后,钟颖顺应潮流,出任民国驻藏办事长官。由鼎革引发的西藏混乱和冲突愈演愈烈,钟颖考虑驻藏川军安危,也是促使冲突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由钟颖负责清末民初西藏一系列事件,高估了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曦 《中国藏学》2017,(3):30-43
"匿压表贡"是驻藏大臣在处理廓尔喀与我国西藏地方纠纷的交涉时,将廓尔喀致驻藏大臣及清政府的表文、贡物等情形匿不上奏的严重失职事件。先后共3次,分别发生于乾隆五十二年、五十五年及五十六年。其中乾隆五十二年是驻藏大臣玩忽职守的结果,后两次则是官员之间互相包庇,共同欺骗朝廷的典型事例,与相关官员处理廓尔喀第一次入侵时对乾隆的欺骗有关。此事在清政府应对廓尔喀的两次入侵中,都逐一被揭露出来,涉事的数位驻藏大臣受到乾隆严厉处分。客观分析,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是有其必然性的。它是驻藏大臣制度设置以来所存在问题的一次集中暴露,引起了乾隆的相当重视,在五十七年的西藏地方善后章程中,对驻藏大臣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关于琦善在驻藏大臣任上改定藏事章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琦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对英妥协主和派中的重要大员。南京条约签订前后,清政府迫于清议,曾给他两次处分,但很快又重用他为驻藏大臣。道光二十三年到二十七年(1843—1847),琦善在西藏任上,曾经对乾隆五十八年(1793)订立的卫藏章程,作过部分变更。后人对他此次变革又有所指摘。如清末驻藏大臣联豫曾说: “自琦善以兵权财政,尽付番官,驻藏大臣属下,仅粮台游击以下文武数员,制兵 则久戍防次,习气甚深,由藏招募者且多亲附藏人。设有缓急。皆不足恃。”  相似文献   

4.
王晓云 《西藏研究》2022,(1):131-140
驻藏大臣是清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地方的最高行政官。驻藏大臣衙门主要是驻藏大臣及其僚属处理藏内各类事务的公署,除此,其衙门还兼有休闲、娱乐等其他活动场所的功能。驻藏大臣衙门的文学活动,主要是驻藏正、副大臣与僚属在繁杂的公务之余,以衙门为中心开展的诗作唱和、诗文品鉴、作品刊印等活动。通过此类文学活动,既可打发闲散时光,沟通情感、砥砺精神;又可锻炼驻藏官员的文学素养,促进清代汉语西藏题材文学的发展。而时,由于驻藏大臣及其僚属在藏时间长,对其人文、物候感受深切,通过此类文学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咏藏诗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5.
发生于1904年的江孜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在西藏地区与西方殖民主义者斗争最激烈的重大事件,这场斗争虽距今已百年之久,但其中深刻的教训对我们仍有警示作用.本文通过对江孜抗英斗争前后数位驻藏大臣(包括帮办大臣和查办藏事大臣)的心态分析,揭示这些大臣的心理状态对战争进程及结果的影响,透过对历史的分析得出选派驻藏大臣关乎西藏稳定、国家安全的历史结论.  相似文献   

6.
王晓云 《中国藏学》2023,(1):151-158+218
驻藏大臣是清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地方的最高行政官,其施政的举措,直接关乎中央政府政令的畅达与执行,关涉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驻藏大臣在驻藏期间除公务活动外,也创作了一定数量的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藏事诗。将驻藏大臣作为诗人群体,考察其创作的藏事诗,发现诗中蕴含着比历史文献更为鲜活丰富的政治文化价值:充分展现了清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地方的措施及成效,多角度描绘了清代各民族文化的大交融和国家的大一统,昭示了文人士大夫对国祚苍生的使命与担当,多维度呈现了清代西藏地方多姿多彩的人文与社会。  相似文献   

7.
车明怀 《西藏研究》2012,136(6):23-39
西藏是清王朝的西南边疆重地,历代皇帝都高度重视驻藏大臣的选派。到了晚清时期,驻藏大臣及其藏事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晚清经历了太多的变局。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藏内上层分裂主义势力的精心培植,清朝末年西藏滋生出一股分裂的潜流,这些潜流随着形势的变化日益膨胀,而驻藏大臣由于缺乏清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无力应对帝国主义的讹诈和抑制分裂主义势力的膨胀,以至酿成了晚清驱逐清兵、拉萨满汉商民和驻藏大臣的悲剧。驻藏大臣及其制度到了晚清,已经不适应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鼎革管理西藏的方式已势在必行。晚清变局中的驻藏大臣的遭遇及其驻藏大臣制度的终结,可以看到中国近代西藏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联,同时也给后人昭示了改革驻藏大臣制度的迫切性和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清代设置驻藏大臣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清朝,西藏实为一行省,其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与其他各省相仿。驻藏大臣受封于中央朝廷,是西藏地方政府的首脑,有自己的办事机构——驻藏大臣衙门。清王朝所派之驻藏大臣大多为副都统、内阁学士、侍郎等二品大员,其品级相当于其他各省的总督、巡抚或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大臣的设置,对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安定西藏地方、促进西藏社会发展等均起有很大的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清王朝设置驻藏大臣的起因、起始年代以及驻藏大臣的人数、政绩得失等问题,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9.
金雷 《西藏研究》2015,(2):21-27
琦善担任驻藏大臣期间(1843—1846年),与钟方等人一道,查办了二世策墨林阿旺降白楚臣嘉措案,并针对摄政擅权的弊病,提出了《裁禁商上积弊章程二十八条》,同时在军事上、经济上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面,琦善在西藏的改革是以维护清中央政府在西藏地方的有效统治为目的的,其施政措施是对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八年(1792—1793年)颁行《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的修订与补充;另一方面,琦善身为驻藏大臣,放弃了"稽查核办商上及札什伦布一切出纳"的财政审核监督权以及对藏军的训练指挥权,为此后清政府治理西藏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0.
文硕出任驻藏大臣,是要完成“开导”西藏地方政府即噶厦准许英人进藏游历通商和设法加强中央政府对藏治理的双重任务。他上任后,既支持抗击英人入侵,又要求妥协让步。同时,他努力加强驻藏大臣权力,推行川藏一体计划,但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他未能完成任务,清政府撤去其职。  相似文献   

11.
在藏学领域诸多课题的研究中,围绕清政府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而设立的驻藏大臣制度,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驻藏大臣在西藏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都曾引起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并做过细致的研究探讨。但有关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相见礼仪问题,却很少有人涉及。笔者在参与编辑《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过程中曾接触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深感在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相见礼仪的嬗变这个表象的背后,反映着更深层次的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喇嘛在西藏地位及作用的看法和政策,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2.
冯智 《中国藏学》2006,(2):130-137
本文据《八世达赖喇嘛传》等藏汉文原始史料,阐述和评价了八世达赖喇嘛一生主要的政教业绩,论述了他在清朝治藏中的历史作用。他一生务识大局,服从和支持清朝在西藏推行的各项改革制度。他与驻藏大臣关系良好,与几任摄政活佛相处融洽,为增进西藏地方与清中央政府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在抗击廓尔喀的战争中表现十分突出,具有远见卓识,贯彻圣旨、支持清军、征集粮饷、参与章程制定并积极贯彻执行,得到乾隆首肯。他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有清一代,共有114位驻藏大臣莅职,他们之中部分官员恪尽职守,努力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个别大臣为了捍卫国家的统一,甚至慷慨捐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庸庸碌碌,颟顸误国,从而对西藏的治理产生了负面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驻藏大臣对西藏的施政,对其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设立驻藏大臣是清王朝加强对西藏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认为驻藏大臣的设置是清朝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西藏当时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的一项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它对西藏的社会政治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起,西藏社会沿着内部统一,格鲁派政教合一在全藏范围内确立的方向发展。在此历史进程中,西藏地方和祖国的统一不断增强,清朝直接派遣驻藏大臣治理西藏的新体制建立。西藏地方内部统一及与祖国统一增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  相似文献   

16.
有泰,字梦琴,蒙古正黄旗人,姓卓特氏。为大学士富俊之孙.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三(1902年12月2日),清廷派为驻藏大臣,二十九年冬十二月二十四日(1903年2月9日)始抵拉萨。三十二年查办大臣张荫棠劾其贪婪昏聩,贻误事机,诏革职发往张家口军台效力。三十三年三月初六(1907年4月18日)离开拉萨。其驻藏日记涉及藏政、外交、历史、宗教、风俗、地理等均属身经目击之谈,信而有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十九世纪后期,沙俄、英帝加紧对我国神圣领土西藏的侵略活动,西藏边陲岌岌可危。英帝在一八八八年武装入侵我西藏地方之后,相隔不过十五年,于一九○四年对西藏地方又一次悍然发动武装侵略。面对英帝的武装挑衅,以十三世达赖喇嘛为代表的西藏地方政府,领导西藏僧俗军民,英勇杀敌,抗击英国侵略军,最后藏军失利,十三世达赖喇嘛拒与英人交涉,离开拉萨奔赴内地。然而清朝驻藏大臣有泰认贼作父,为虎作伥,对帝国主义侵略者采取屈辱投降的路线,英藏私立条约,丧权辱国,莫此为甚。有泰日记中反映了这一非常时期的情况,虽然有时记述仅片言只字,甚至语焉不详,但是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窥见当年西藏人民抗英斗争的正气凛然的英雄事迹。和英国侵略者的凶残、狡诈的反动本质,以及清廷驻藏官员在大敌当前时卖国求荣,沉湎声歌酒色、腐败堕落的丑闻。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全部日记手稿共十六卷,经吴丰培先生整理,近期将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现就《有泰驻藏日记》第五、六卷中有关一九○四年西藏人民抗英斗争的部分评述文字摘抄如下。  相似文献   

17.
曾国庆 《中国藏学》2013,(1):109-111
文章引经据典,就清代驻藏大臣制度设置的年月、首任驻藏大臣是谁等事关清中央政府最初对西藏的治理的重大问题展开了深入地探究,提出了比较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有清一代,自雍正年间开始派遣大臣长川驻藏,其后相沿近二百年,成为定制,直至清末。马腊、僧格二人被视为首任驻藏大臣。他们二人的入藏,是清代西藏与祖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旨在根据现有资料,介绍马腊、僧格入藏的经过,驻藏期间的一些活动,并对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的背景及其意义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藏内善后章程的形成经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乾隆五十八年(1793)清政府订立藏内善后章程,再次全面地明确中国在西藏地方的主权,这件西藏地方史上的大事,是学术研究上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就此,文章依据原始史料,对章程系列的分批成立过程,试作简要的叙述,说明其创始时间、议定程序、在文本的若干重大政策问题上中枢与地方如何往复讨论,以及其最后颁布、增修的经过。对由此派生的《藏译藏同善后二十九条章程》的命名及由驻藏大臣衙门咨送的时间等也作了考证。全文条分缕析,立论谨严,堪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驻藏大臣是清朝总理西藏一切事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清朝治藏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及核心人物。他不仅代表着封建王朝至高无上的尊严,更体现了国家主权的意志。因此,驻藏大臣制度史,实际上是一部清代治理西藏的政治史。如何正确地评价驻藏大臣在西藏历史上的作用及功过是非,是清代藏族史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当今国际国内分裂主义分子企图歪曲、淡化甚至掩盖驻藏大臣的作用。纵观有清一代百余位驻藏大臣,良萎不齐,贤愚各异,减否互见。驻藏前期(雍乾时期),清王朝鼎盛强大,驻藏大臣中出类拔草,政绩卓然者众,僧格、玛拉、青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