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彭晋璋同志,最近随马洪同志率领的中国经济学者代表团和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代表团,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中日经济讨论会”和“中日经济知识交流会第五届年会”。这两个会议在日本引起了较大反响,也受到国内各界的关注。为此,本刋编辑部就会议情况及当前中日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等问题,采访了彭晋璋同志,现将主要内容刊登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学术讨论会第二次会议于1986年9月1日至3日在北京举行。印方代表团由德里大学经济增长研究所经济学教授、印度计划委员会前委员哈努曼塔·拉奥率领,中方代表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董辅礽率领。两国学者在会上宣读论文20篇,  相似文献   

3.
据意大利《中国》季刊1985年第2期报道,1985年4月1日至5日,意大利威尼斯契尼基金会召开了研究"古代中国文明"的国际会议.会议由威尼斯市政府、威尼斯大学中国语言和文学讨论会以及中东和远东研究院联合组织.这次会议是1983年6月4日至1984年1月31日在威尼斯公爵富举办的"中国的七千年"展览的理想的延续.世界上一些最有名望的专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们向大会介绍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  相似文献   

4.
2007年10月,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率领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国际关系、历史、社会、政法等学科片的所长和专家以及来自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政府等多家机构的代表30余人组成的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访问俄罗斯。代表团出席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共同主办的“中俄社会科学论坛”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图书展”等活动。10月9日,“中俄社会科学论坛开幕式暨俄罗斯科学院授予李慎明荣誉博士称号仪式”在俄罗斯科学院学者之家隆重召开。李慎明副院长在仪式上致…  相似文献   

5.
由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组派的美国社会学、人类学家代表团一行十人,在团长麻萨诸塞大学社会学教授爱丽丝·罗西的率领下,于1984年2月16日至3月10日访问了我国。他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和  相似文献   

6.
有泽广巳先生不幸逝世了。噩耗传来,我感到万分悲痛。 我最初结识有泽先生是在1979年的秋天。当时,有泽先生率领一个日本代表团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年,即1980年的春天,我应有泽先生为会长的日中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协会的邀请,率领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日本,受到有泽先生的热情款待。他不顾80多岁的高龄,不仅亲自主持了欢迎酒会,而且多次与代表团会见和交谈。有泽先生多次表示,在邦  相似文献   

7.
应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邀请,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我国南亚研究学者代表团一行七人于1987年4月8日至26日访问了美国。这次访问是对1986年1月美国南亚考察团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现已改名南亚与东南亚研究所)邀请来华访问的一次回访。代表团在美国参观访问了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威斯康星—麦迪逊、芝加哥和伯克利等地  相似文献   

8.
2006年10月13日,由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人文政策委员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韩人文政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韩国首尔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回顾与展望".来自中韩两国相关研究领域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由7人组成,团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外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黄长著研究员.  相似文献   

9.
由设在东京的联合国大学主持的"亚洲展望规划"东亚地区第二届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16日至18日在日本的海滨小城大矶举行.参加会议的除东道国日本外,还有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朝鲜的学者,以及联合国大学副校长武者小路和负责规划的官员内田孟男等二十余人.讨论会的主题为"国家和文化变革".参加讨论会的中国组由五人组成.他们是中央民族学院林耀华教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沈冰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尧光、孙越生、魏章玲.会上宣读和讨论了9篇论文.中国组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印期间,已同印度社会科学理事会达成一项关于今年冬季在新德里召开双边讨论会的协议。这次会议将由中印双方各派八至十名学者参加,讨论的问题包括:农业、经济管理、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对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等。这是中印两国学者联合召开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届时两国学  相似文献   

11.
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以来,有关报刊相继发表文章讨论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问题(详见《光明日报》1985年1月20日、2月3日和2月10日第3版)。朱土兴、王彪两同志也再次撰文论证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见《浙江学刊》1985年第3期)。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也想再谈一点看法,对原有观点(见《浙江学刊》1984年第6期)作一点补充。  相似文献   

12.
日本宪法学者代表团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于1984年12月11日至24日来华访问,进行学术交流。代表团一行10人,团长为专修大学小林直树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秘书长为明治大学吉田善明教授。代表团团员有明治大学和田英夫教授(日本学术会议会员)、专修大学高柳信一教授、法政大学永井宪一教授、日本大学北野弘久教授、龙谷大学上田胜美教授、酪农学园大学太田一男教授、北海道大学中村睦男教授、东京经济大学古川纯教授。从地区构  相似文献   

13.
苏联东德哲学家联合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78年10月在德累斯顿举行。苏联代表团和东德代表团分别由委员会两主席约夫楚克(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院长)和哈恩(东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率领。苏联代表团正式成员12人。东德代表团除正式成员17人外,尚有教育科学院及社会科学院文化艺术科学研究所的代表多人参加。会议中心内容是座谈“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和社会主义思想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跨学科研究组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派出由秦麟征、王兴成、金吾伦三人组成的代表团,于1992年10月4日至24日出访美国,考察了美国的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在为期20天的考察中,先后访问了耶鲁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中心、福特基金会纽约总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美国学会理事会,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综合研究中心等单位;会见了耶鲁大学、哈佛  相似文献   

15.
据南斯拉夫《社会学》杂志1984年第1—2期报道,南斯拉夫社会学联合会主席团于1984年5月8日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七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对该联合会今后一段时期的活动作出了几项重要的决议。会议首先研究了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社会学协会的工作情况,研究了南斯拉夫社会学联合会各小组和理事会983年11月份以来的工作。并确定了1984年的工作计划: (一) 1984年11月8日至10日在南斯拉夫的斯普里特市举行题为“社会学和社会实践”的专题讨论会。专门组织两次圆桌讨论会,这两次讨论会的题目是:“联邦经济稳定问题委员会材料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变化和社会学”。  相似文献   

16.
应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邀请,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我国南亚研究学者代表团于1987年4月8日至26日在美国进行了19天访问。这次访问是对1986年初美国南亚研究考察团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现已改名南亚与东南亚研究所)的邀请来华访问的一次回访。代表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与东南亚研究所、北京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等四个单位的七名人员(孙培钧[团长]、黄心川、杨瑞琳、梁洁筠、朱昌利、赵穗生、方谦[随团秘书])组成。  相似文献   

17.
第二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 9月 15日至20日,在黑龙江大学举行。这次讨论会是由黑龙江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等十二个单位联合举办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同志写给大会的贺信说:“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继续肃清历史上留下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在思想和政治上的遗毒,同时又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继承和发展我们民族全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民主的精华。为此,我们必须透彻地了解并科学地研究在我国历史上历时最久的封建时代。”胡绳同志希望;通过这次明史…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日本史学会古代中世史分会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9月15日~19日在河南大学召开。会议讨论的主题是日本封建社会发展阶段问题。听取了王金林、张声振两同志赴日讲学和考察情况的报告,研究了今后分会工作。此次会议是1980年和1982年两次分会会议的继续,重点讨论了日本封建社会始期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科学界访日代表团应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于1981年11月去日本进行友好访问,并考察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代表团团长、副团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友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杨克担任。代表团团员主要是浙江、湖北、陕西、天津、江苏、黑龙江等省市社会科学院(所)负责人。  相似文献   

20.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邀请,苏联科学院社会科学情报研究所书展代表团一行6人于1990年11月1日——17日访华并举办了《苏联社会科学图书展览》(11月6日——12日)。在此期间,书展代表团团长、苏联科学院社会科学情报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副博士马特维耶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作了题为《图书馆和人的福利》的报告,并回答了听众的提问,现将报告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