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庄子的理想人格与理想国分别是至德之人与至德之世,其实现前提是内心达到无欲望撄扰的虚静状态.以虚静之心观物,和镜子成像一样:镜子成像的前提是“虚”、“静”,只将外物毫无偏私地呈现;体道者用心若镜,使自己的精神达到一种虚空澄明,纯净旷达的状态,排除思想中的杂念和欲望,对外物不进行价值判断,因此万物众生平等,人与世界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虚静"的含义及渊源问题,自古便颇多争议。很多人认为刘勰所讲"虚静"与《庄子》中的"虚静"在含义上有很大的差异。事实上,刘勰中的"虚静"与《庄子》中的"虚静"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只有《庄子》中出现了"虚"和"静"连在一起"虚静"的情况。其次,用来说明刘勰"虚静"的"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来自《庄子》。第三,庄子中的"虚静"有两种状态: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之时"形同槁木,心若死灰"的状态及庖丁解牛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状态。这两种状态分别与刘勰"神思"的两个过程互相对应:搦翰之前"神思"的过程,搦翰时"神思"的过程。第四,《庄子》中达到"虚静"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顺物自然",这与刘勰对于为文时须遵循"自然之道"的要求是相合的。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虚静思想可以看作是主体进行审美或艺术创作活动必需的心理状态,但从根本上说,它是要求主体超脱世俗,忘其身后,心怀空明澄澈,从而获得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庄子提出以“心斋”、“坐忘”达至虚静之境。庄子的虚静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4.
《庄子·寓言》篇论析了关于生死的理论,指出人的生命是阳气所致,人的体魄之不一,万物形状及性质之差异,都表明禀阳气而生之物是不会一样的。然而,为什么“不一样”,道理却是说不清的。庄子提倡人应当无为而顺应自然,应当以无不死之物的至公之理劝勉大家,这都是有根源可寻的,是可以说明其原因的。庄子还指出,人的意念可以充斥天地,应当像“真人”那样超脱死生,亦即超越于“命”。庄子对于“命”提出了怀疑,这方面的认识超乎儒家之上。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发表的一些研究庄子审美观的文章,一般都认为他具有崇尚自然朴素美的思想。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一些质疑。 一 不少论者常常抓住《庄子》一书中“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天地有大美”等个别词句,而认为庄子有“崇尚自然美”,赞美大自然的审美观。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其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所表现出来的是虚静无为的思想。《天道》篇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成玄英疏云:“无为虚静者,实万物之根本也。故所尊贵,孰能与之争美也!”就是说,天道是无为的,做  相似文献   

6.
郑笠 《江淮论坛》2008,(2):144-148
庄子崇尚虚静恬淡之美,高扬"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境界.庄子"淡"的美学意蕴主要包含三个层面,一是朴素、恬静、基于个体生命的美;二是超然于物、超然于世、超然于有限时空的美;三是有无相生、虚实相济、以简驭繁之美.庄子崇"淡"的思想成为后世"平淡自然"审美趣尚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7.
人文之道:庄子哲思的价值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人文之道”承续老子“人文之道”反思、批判的精神,同样体现出深沉的人文关怀。它始于庄子对于生命本质的关注与人生意义的追问,经由对人生价值迷失、生存困惑原因的揭示,最终探寻出关于生存价值选择的三个进阶,即:“不为物役”、“法天贵真”和“循道游世”。这一思想反映了庄子对于超越世俗物欲生活的追求,对于回归人类本真之性的向往。其理论主旨在于把“人”从“物”之中拯救出来,还人一个“自然”而自由之身心,还社会一个“朴真”而和谐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道”物关系思想是他与后学在人生哲学上发生分歧的本根。基于“道”创生万物同时又在万物之中的形上前提 ,庄子坚持离物“体道”的人生哲学路径 ,而其后学执持的却是相反的即物“体道”之途。围绕如何对待自我肉体生命以及现世社会规范、价值观念这两个焦点问题 ,庄子挺显了追求精神自由和个体独立的超卓人生姿态 ,而其后学则表现出了看重自我肉体生命并入俗自适的世俗精神旨趣。  相似文献   

9.
“虚静”、“逍遥”、“玄德”:道教美学情趣论潘显一“逍遥”,是庄子提出的“至美”的、完全“无待”于内心和外物的审美心理境界。道教也将“逍遥”状态作为得道后乐趣无限的神仙境界来追求。然而,道教是怎样将哲学和美学上归趋完全不同的道家之“逍遥”转化成自己的...  相似文献   

10.
黄晓晴 《船山学刊》2024,(2):117-128
“用心若镜”是理解《庄子》心灵境界论的重要语句,为历代学者所关注。通过回溯注庄史上诸家之说,结合《庄子》全书对心灵境界的相关论述,以“用心若镜”所建构的喻指关系为切入点,可知“用心若镜”的目的在于标榜如镜之心,揭示如镜之心具有“静”“明”“虚”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辅以“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的佐证,如镜之心的三个特点呈现出递进关系:如镜之心因“静”而“明”、因“明”而“虚”。以“用心若镜”上下文贯通理解为前提,结合“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的论述,阐述了障蔽如镜之心的诸多因素,探究了呈露如镜之心的工夫,如“坐忘”“心斋”“外天下”“外物”“外生”等。质言之,以“用心若镜”所建构的喻指关系为研究视角,可管窥《庄子》至人心灵境界的内涵,揭示出“镜”之喻像在《庄子》乃至道家哲学思想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对于士大夫来说,庄子哲学中的“心斋”,即“虚”“静”“明”观念,无疑是极富于吸引力的。苏轼对庄学的吸收,莫过于对“心斋”的心领神会了。 “心斋”,据《庄子·人间世》的解释:“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是虚,即指人的精神主体必须摆脱一切欲念,从而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哲学常常强调通过“物化”的心理过程去追求最高的哲学境界。在庄子哲学中,大道虚而无处不在,悟道之人在休悟中出自我丧失而浩然与溟涬同科,从而体验到真正的生命秩序利宇宙精神。庄子还以“濠上观鱼”、“栩然化蝶”等寓言故事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物化神合的心理特征。魏晋玄学弘扬了庄子这种思想,大谈循顺口然,去同物我,所谓“浑万象以冥观,儿兀体乎自然”。宋明理学更加推演了这种思想,邢雍说:“不我物,故能物物。”(《观物外篇》)以我观物,物我皆遁;以物观物,便可臻大道。而传人中国的佛教经过中国人的改造更把“物化”境界推向了极至,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才能把握法性真如,此心如智慧大海,超乎视听,抗乎思议,超然于感觉之外,从而休用无方、含弘一切。  相似文献   

13.
普罗提诺是西方哲学史上神秘主义的典型代表之一。他把世界的本原“太一”作为最高的认识对象,以“心醉神迷”的状态与“太一”融合为一,观照到一个善与美的永恒世界。庄子以“道”为世界的本原,以“心斋”、“坐忘”、“守宗”的方法体道,达到“无古今、不死生”、“同于大通”的撄宁境界。两者对世界本原的理解、认识的方法以及达到的精神境界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正是基于这种意义,我们认为庄子认识论的性质是神秘主义的。普罗提诺和庄子在认识“太一”与“道”时采取了神秘直觉的方法。从他们不满足于枝节的、推论性的知识,强调对统一整体的把握来看,在认识史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他们把直觉与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运动对立起来,所以不可能导致积极的认识成果,最终失足于神秘主义。  相似文献   

14.
苟小泉 《人文杂志》2007,(2):126-130
陈白沙本体论哲学强调的“自然”特征,根本上是为了指向本原,在本原的“自然”中获取“自得”的感应,从而透出“虚明静一”之心的感应性的诗性本体来。如何由“自然”求“自得”,白沙没有按照朱学路径,而是通过独特的“静坐”工夫的实践,“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对此心层层剥离,层层提升,最终透现“虚明静一”之心,敲开了“自得”之门,完成了对“诗心”之培养,从而成就一诗性本体来。白沙通过感应性的诗性本体,以“诗心”感物,便无不是鸢飞鱼跃。“鸢鱼”境界,即是诗性本体的呈现。  相似文献   

15.
冯春晖 《东南学术》2021,(2):191-198
《庄子·齐物论》“啮缺问乎王倪”寓言中所谓无“正处”“正味”“正色”或无同一之“是”,是对“诸处”“诸味”“诸色”与“诸是”的简别与区分;而真正为庄子所称述的“道通为一”之境,是对此简别与区分的一种超越.“知”与“言”相互关联,由王倪三答“吾恶乎知之”之旨趣以至“至入神矣”的致思理路,略可领会庄子之学的神致:世界本浑然为一,而人为之“言”却改变了其浑朴面目;唯有齐其“物论”,方可达于万物齐一(“齐物”)之境;唯有“齐物”,方可泯除物物、物我之别而彼此“无所待”;唯有“无所待”,方可达于“逍遥游”之境;而唯此“逍遥游”之境,方可称得上“至乐”.  相似文献   

16.
庄子顺论主要关切性命的安顿问题,也包涵着治理智慧。顺主要有三重内涵:存在之顺、实践之顺和理想境界之大顺。存在之顺是以道为根据的天地之顺赋予性命内在之顺,为性命的应有状态,也是“一”分化之初的社会状态,具有道属性并存有德,为确保不同性命能够相处共存提供了内在依据;实践之顺是以循道为根本导向、顺性为根本方法,具体表现为顺物、顺人、顺心和顺命;理想境界“大顺”为各层面实践之顺的理想目标“总和”亦即体道状态,由此展开了顺内在于性命又通过顺之实践而归于大顺理想境界的逻辑线索和理论架构。庄子本着由性命修养的关键即治心或神进而推及到治物、治天下的思路,提醒人们要做到:顺万物自然,不破坏其生存方式与状态;顺民意,尊重多元主体的独立性,不忽视无用之用的存在价值;消除自我偏见,避免情感过度反应和情绪滋长膨胀;敬畏生命,正视责任义务和不可解决的困难,坦然应对各种变故。从中可见,庄子试图构建天地之顺、社会之顺、心理之顺和生命之顺为一体的“至治”模式。此外,庄子顺论主要关切“生”之后的“活”,体现了对生命与秩序关照的彻底性,这或可启示我们,在突出强调“和”文化精神的同时,“顺”的价值意义有必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从《人间世》的文本语境来看,“心斋”并非单纯的内在化、精神性的虚静境界,而是以应物为其旨归。“心斋”的这种应物旨归有“待之”“听之”“达之”三个层次:首先,“虚而待物”说明面对独立而超越之他者,主体应当通过“虚而待之”的方式敞开一片浑沌之境,以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交往奠定根源性场域;其次,“听之以气”是“虚而待物”的行动表征,这种倾听姿态意在肯认并尊重对方的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跨越“言—行”“彼—我”“言—意”之间的各种间距,化解这些间距可能引发的矛盾与冲突,以建构一种均衡而开放的交流“气场”;再次,经由“虚而待之”与“听之以气”,庄子期待的是“达之,入于无疵”的应物效应,这种通达效应以与“人心—人气”的相互通达为依归。总之,“心斋”是一种由“虚”而生、以“达”为归的交往德性与应物之道。  相似文献   

18.
庄子从哲学高度探索人生困境,认为困境之因导源人的“成心’,而“成心”就是以个体为中心,以个体的一己之利为至上的主观意志。庄子把拯救人生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庄子认为人的本质存在就是脱离苦难窘境,化解了人我、物我对抗,目性完满,自由无为,外顺于道内足于性,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简言之,人的本质存在状态即是逍遥。庄子笔下的钢、学鸠、斥鹤和至人、真人、神人等,是庄子所塑造的逍遥者的逍遥形象:绸、学鸠、斥鹤足于自性,率性而行,按本性赋予而存在:“钢与学鸠笑之(鹏)曰:我决起而飞,枪榆访,时则不至而控…  相似文献   

19.
魏泉 《东岳论丛》2002,23(1):101-103
在庄子思想体系中 ,言意关系是跟道与物、形与神、实与虚一样 ,是相对应的概念。所谓“言不尽意” ,是有限不能穷尽无限的意思 ,无限不仅仅指无限大、无限多 ,也可以有无穷小、无穷细微之意 ,其极致接近于无。“得意忘言”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庄子所推崇的“忘言”不是对“言”的否定和舍弃 ,而是对“言”的超越 ,是一种“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的理想境界。《庄子》中的言、意概念可以做不同层次上的理解。“言不尽意”是针对表述者而言 ,“得意忘言”则是针对接受者来讲的  相似文献   

20.
庄子《齐物论》"吾丧我"是轴心时代典型人格之一,原初状态的人具有赤子心,心接外物耦構形成有局限性的一阶认知我,以道枢中观反思自我以归于虚静极一,以超循环方式生成超稳定二阶情意我。以二阶系统调控论准确理解这一自我观,有助于透视轴心文明之核心思想,破除物质主义、科学主义、虚无主义对庄子的种种误读,将庄子及魏晋以来境界层面之超越精神转化到现实层面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