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江林 《人口研究》2002,26(3):38-41
(1)外来人口。《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规定了普查登记采用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常住地登记。这个规定虽然在提法上与第三次、第四次人口普查一样,但是,作为常住地的判断标准,第五次人口普查在二个方面作了改动。一是常住人口的时间标准由一年改为半年;二是空间标准由县、市范围缩小到乡、镇、街道的范围,更改的目的是力求能更真实地反映出人口在流量和流向……  相似文献   

2.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广东省总人口达6282.92万人,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净增919.73万人,增长17.15%,比全国同期的增长率12.45%高4.7个百分点,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是广东八十年代人口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广东九十年代人口发展的趋势如何呢?我们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按常住人口范围先计算出1990年年末人口,然后预测了1991~2000年全省人口发展状况(均为年末常住人口),得出了人口增长幅度由低至高的3个方案。现根据预测结果,对九十年代广东人口发展几个方面的情况简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和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对广东省女性非户籍人口的基本状况和流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比分析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女性非户籍人口的基本状况。由于户口性质的不同,女性非户籍人口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分析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和服务女性非户籍人口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口普查是一项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大规模调查研究,它是人口统计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建国以来,我国曾先后在1953年和1964年进行过两次人口普查。从第二全国人口普查到现在,已经有十八年了。这些年来,我国人口况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林彪、“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我国人口统计工作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全国人口数字不够准确,人口的各种构成也不很清楚,给国民经济计划工作和行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年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是完全正确的。 较之前两次人口普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具有普查项目多、汇总内容复杂等特点。因此,从1979年下半年就着手准备。为了创造和积累经验,保证高质量地完成这次全国性人口普查任务,1980年6、7月间,在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在江苏无锡进行一次试点,并在那里召开了现场会议,为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迈开了第一步,为我国人口普查走向现代化提供了第一次试点的宝贵经验,成为把我国人口普查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的四次人口普查,除1964年的第二次普查,规定按户口所在地登记外,其他三次都是按常住人口进行登记,这对于防止重漏、准确地查清人口、反映人口规模、结构方面的基本国情,为决策与人口科学研究服务,起到重要作用。但,在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强、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完善、产业结构急剧调整的新时期,不仅继续存在常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的分离,还越来越多地出现当地的实际人口与常住人口的背离现象,这就限制了以常住人口为对象的普查资料所能发挥的社会效益,改进人口普查对象,已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何新发 《南方人口》2001,16(2):63-64
广东省统计局发布了广东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第一号公报。广东省普查总人口数为8642万人,其中广东省户籍人口7473万人,户籍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75%,比上世纪80年代末下降1.95个百分点,增长率的降幅大大超过O.4个百分点的全国平均水平,增长速度居全国之首。同时广东省城镇人口比重比1990年上升18.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18.9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1982年和1990年进行了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各种人口现象在八十年代间的变化,基本上可以从两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对比中反映出来。本文通过这一方法分析这一时期福建省人口性别、年龄构成的变化。一、人口性别比的变化1.八十年代福建总人口的性别比变动八十年代福建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幅度不大。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里口福建省总人口为30,048,275人,其中男性15,434,048人,占51.56%,女性14,614,227入,占4864%,人D性别比为10561。这一数字与“三普”福建总人口性别比105.92相比略有下降,也低于全国“四普”…  相似文献   

8.
上海常住流入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是一预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全面丰富完整的人口资料。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本次人口普查采用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它由五款人组成,其中第二款人是指“已在本县、市常住一年以上,常住户口在外地的人”。这第二款人是流入人口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称之为常住流入人口。他们不同于短期居住者,直接影响了上海城市生活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康宏  熊志翔 《南方人口》2003,18(1):49-53
广东以其特有的经济优势吸引着大量的省外流动人口来粤务工和经商。 2 0 0 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广东省成为全国第三人口大省 ,其中人口增长主要表现为机械增长。本文以“五普”数据为基础 ,分别预测了广东省 2 0 0 0 - 2 0 10年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中 18- 2 2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 ,制定了广东省 2 0 0 5年、2 0 10年高等教育发展方案。同时 ,建议将省外流动人口纳入广东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视野 ,转变教育观念 ,调整教育发展战略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促进教育、人口、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口变化特征和问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结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深入分析了上海市10年来人口变化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上海市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广州青年人口数量增长与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职业构成变动特征.广州青年人口绝对规模扩大、增速下降和相对规模收缩.人口迁移流动是青年人口增长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由中低层次向中高层次转变,未婚为主、已婚有配偶居次的婚姻构成更趋向未婚状况,职业以体力劳动者为主、正逐步向高级化转变.这些社会构成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口迁移大势和胡焕庸线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005-2010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净迁移流量作了两种推算:一是根据“六普”资料直接推算,二是按地区人口增量扣除自然增长量的方法间接推算,发现两种推算结果有较大出入。推算结果还显示:5岁以下儿童的净迁移流向正好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大势相反。笔者认为:胡焕庸线破与不破两难,主要难在人口东迁难以突破性逆转。人口均衡分布之义,在于“均而不衡,衡而不均”,过份追求均匀分布,只会加剧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不平衡。区域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的相对平衡,应着力寻求区域内平衡和跨区域平衡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六普”数据的我国人口流动与分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已顺利结束,相关快速汇总数据也已经公布。依据全国和各省最新发布的主要数据公报,对我国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人口流动已成为我国人口普查关注的焦点,不仅首次及时地在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发布了人口流动数据,而且第一次披露了市内人户分离人口数据;人口流动对人口的地区分布和城乡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十年来我国人口流动方向与人口地区分布变化是一致的,人口迁移流动对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36%,是我国城镇化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广东流动人口生育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云卿 《南方人口》2003,18(2):45-50
广东是中国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流动人口生育越来越成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利用“五普”资料,分析了流动人口生育的各种特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亚力 《南方人口》2013,(5):39-46,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流带有明显异地城镇化的性质,这种跨大区域的异地城镇化对人口移人区和人口移出区的影响是不同的。文章以环洞庭湖区为例,在第六次人口普查县域资料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人口净移出区县域人口净移出率与城镇化率之间的空间关系:按县域人口内移指数——城镇人口净移入与农村人口净移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将本区城镇化划分为主动型城镇化、内移为主的被动型城镇化、外移为主的被动型城镇化和衰退型城镇等类型;并探讨了各类城镇化的人口迁流特征、动力机制和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洞庭湖区合理推进城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十年间我国人口流动的区域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东部沿海仍然是最主要的人口流入地.中部地区人口大量外迁的趋势依旧.西部地区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城市作为流动目的地.超一半的流动人口来自于镇;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略有提升但务工经商人群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外出年龄有所推迟: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数量激增。造成上述特征及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城乡发展差距与要素集聚格局以及流动人口接纳安置能力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今后我国人口流动需要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以及新型城镇化、主体功能区等新思路的安排进行舍理引导与配置。  相似文献   

17.
黄春红 《南方人口》2001,16(4):13-16
1990年以来 ,广东人口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有的符合全国普遍规律 ,有的因受广东特殊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特点。本文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最新数据 ,分析广东人口在数量、分布、素质和结构等方面的现状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影响流动人口流动间隔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以深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4年深圳市封闭小区流动人口调查数据,构建并测算了流动人口的"流动间隔",同时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了影响流动间隔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居住在封闭小区中的流动人口,其流速已经明显减弱;经济利益诱导和社会关系状况显著地影响着流动人口的流动行为,而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流速的快慢.  相似文献   

19.
人口迁移流动是改变人口数量和人力资本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流动造成的人口数量和人力资本空间分布变化是否一致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一个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人口流动过程中形成的人口素质结构转变进行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探讨其形成的经济原因和造成的经济影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群体和中等教育及以下群体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净流向相同的状态,而2013-2015年以来各省陆续出现净流向相反的现象,形成了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的替代效应。高等教育人才的净流入地区是经济发达省份、地理条件优越省份以及少数民族自治区,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以及广东省等三大都市圈内的六个省市的高等教育净流入人才占跨省高等教育净流入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口替代对当地的经济影响表现为三点:第一,改变当地劳动力资源禀赋结构,使高等教育群体及中等教育群体人数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第二,改变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影响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第三,拉大地区劳动力收入差距。据此提出两点政策建议:首先,地方省市可以通过市场化的产业结构调整手段控制相应的流动人口群体规模,而不必依靠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以及硬性提出人口调控目标来管理流动人口规模。其次,地方政府要做好地区经济规划以及定位,充分认识现在的人口替代对于未来地区创新能力以及劳动力收入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六普"数据显示,近几年上海市人户分离状况呈现出新的空间特征,主要表现在:人户分离人口的规模和迁移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严重的不均衡;大部分区县人户分离人口的来源地及迁居目的地集中化程度高,具有"近邻优先"的特点;逐步形成由中心城区县流向近郊区区县和中心城区县之间相互流动的两大迁移圈;中心城核心区、边缘区、近郊区、远郊区等四大区域之间的人户分离人口流动呈现出三大迁居主流。本文在总结这些空间特征的同时,就如何解决上海市人户分离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上海市内户籍人口的迁移能科学健康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