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监管和约束不足、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以及地方政府职能过宽过滥,是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主要成因。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涉及的关键法律问题包括地方政府的举债融资权、地方政府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清偿责任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清偿责任。应当从规范和完善地方融资平台运营及治理、妥善设计银行破产及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以及合理配置地方政府事权财权等方面着手,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规模风险和结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不合理的财税制度;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机制滞后;不科学的政绩考核助长了盲目举债等.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举措:规范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控制债务余额;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构建科学合理的债务融资渠道;严格举债程序,设立相应的偿债准备金;完善债务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地方主要决策者和金融监管负责人的问责范围.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十余年来地方政府债务的快速膨胀,是经济转轨时期一系列财政、金融、政治等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地方政府举债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也反过来为地方政府举债提供了财源保障和投资需求。尽管中国特有的举债融资模式有力保障了大国经济增速,但也蕴含着融资方式、偿债信用、转嫁升级、制度更替等隐性风险。隐性风险的存在并不意味着要全面取缔地方政府举债,应针对基层政策的潜在流动性危机,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相互衔接的"三位一体"监管策略体系,遏制地方举债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保障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以及财政常态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保障覆盖面的迅速扩大,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存在巨大的资金需求。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的限制,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变相举债融资,造成大量的隐性债务,债务风险日益凸显。为了避免地方政府出现债务危机,引发财政金融风险和社会动荡,切实改善民生、推动民主,国家有必要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举债融资权,并将地方政府的举债融资行为纳入法治轨道,建立对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的法律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法治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是各地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隐性地方债务居于多数.在国务院放宽<预算法>的限制之后,虽然地方债务通过发行途径开始"名正言顺",但仍有一些游离于法治轨道之外的地方举债行为.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事关我国整个债务体系的建设管理,也可增进我国地方政府诚信力的提升.综合来看,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的法治化过程可以从举债权限、信息监控、多方监督几个方面进行,根本上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  相似文献   

6.
积极稳妥化解累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是目前中国政府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中央政府在不同阶段实施了相应的政策进行风险管理。通过对平台风险管控政策的阶段性梳理,我们发现在平台风险治理过程中存在着各部门意见不统一、政策执行中出现实际操作难题、政策制定缺乏连续性及法律和社会安全风险形成等风险管理偏差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债务监管协调,建立有效的晋升激励机制,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和强化债务监管制度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资金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打开了地方政府融资的闸门,以城市建设投资集团为名的政府融资平台遍地开花.地方投融资公司融资规模的快速增长,不仅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同时对银行业的经营风险也形成了潜在的压力.分析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及其形成机制,提出通过建立融资约束机制来化解风险和规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基础环境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制度分析表明,过度负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预算的软约束。而单纯依靠法律条文不能避免地方发债风险,技术指标限制的有效性又与其实施环境紧密相关。在构建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中,应注重政府债务跨期预算管理的建设,因为通过跨期预算的约束与体制外监督可以对政府举债行为进行限权,使地方政府发债竞争的预算约束实现由软到硬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并非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这一政治逻辑就是大举债——硬发展——政府扩权——大举债。硬扩权是地方政府热哀举债发展的政治因果,而举债发展是地方政府绕开体制强行扩权的捷径。由此引发的政治风险是纵向政府间的博弈日益硬化。因而,分析和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不能仅仅囿于经济视角,还需要从政治视角寻找解方。循着地方政府债务膨胀的政治逻辑,当务之急需要采取疏堵结合的两手政治举措,即一手改善对地方政府的授权,一手强化对地方政府财政责任的硬约束。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治理对策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维护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如提高政府应债能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体系,健全与地方政府举债相应的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化解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是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规模控制、预警技术等路径内生于债务的货币工具属性,遮蔽了对政府能动性的关注,即政府治理能力作为地方债务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被疏漏。地方债务风险的产生不限于初始防范与债务化解,举债者的承载能力不足、用债中的注意力分配失衡、化债中的弱化创新发展挤占了公共资源,债务监督评估的单向驱动力加剧了地方债务风险的延伸。而地方政府过程性治理能力,受政治体制与社会多元治理主体的共同形塑,以往地方政府作为风险主要承担者的观念需要重新审视。因此,应系统识别县域发展环境,债务计划限额适当倾斜;落实上级价值规范引导,培育外部信息吸纳机制;着力县域财政守正创新,建立持续性硬预算约束;拓展县域债务监督形式,构建社会参与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我国地方融资平台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融资的债务规模也开始急剧扩张,地方政府债务日益膨胀。各方面对由此引发的债务风险乃至可能出现的严重的系统性风险颇为关注。当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债务正处于拐点的状态,即介于风险与危机之间的位置,因而必须通过建立控制和预警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存量、政府和银行联合规避风险、拓宽地方融资市场渠道以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综合治理路径来有效治理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产生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财力严重缺少的现实背景下,作为理性的经济参与人和政治参与人的地方政府,为了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达到效用最大化,将举债作为现实中最容易的路径和较优之选。这种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异化"在促进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不断积聚,债务规模的持续增长,政府信誉的损害,实体经济的被冲击和民生保障的弱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为了终结地方政府持续大量举债的"异化"行为,推动地方经济健康科学发展,应采取科学的政策和措施化解地方债务的风险和问题,全面完善考核体系,深化分税制改革,完善地方财税体制,实现地方政府财权、事权、财力等方面的匹配。  相似文献   

14.
王锟 《理论界》2014,(6):28-34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体规模已经相当庞大,而且呈现不断膨胀的趋势。不断膨胀的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对我国财政安全和金融安全构成巨大风险隐患,有效遏制地方政府的盲目举债冲动迫在眉睫。本文分析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陷入盲目举债冲动困局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破解地方政府盲目举债冲动困局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5.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着核心地位的作用。在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违规担保带来的偿债风险日益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融资平台公司信贷管理缺失,融资平台偿债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等问题。关键要推进融资平台公司的清理规范,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促进传统融资向多元化融资转变,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债务对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债务规模的扩大,地方财政的风险隐患日益凸现,已成为威胁地方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地方政府债务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和科学有效的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对于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保证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政策建议: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债务风险管理体系,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等.  相似文献   

17.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地方融资历程,央地间权力调整是贯穿其中的逻辑主线:在"财政权上收—金融权上收"时期,地方缺乏举债的动机和能力;在"财政权下放—金融权下放"时期,国有银行沦为地方政府的"提款机";在"财政权下放—金融权上收"时期,乱收费、卖地等制度外或预算外行为大行其道;在"财政权下放—金融权显性上收、隐性下放"时期,地方融资平台的角色举足轻重。简言之:财政权下放激发了地方的举债愿望,而金融权下放则使地方举债的愿望变成了现实,是地方债务治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根源。因此,要彻底堵上地方举债融资的"后门",就必须适当削弱地方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并加强对地方融资行为的监管。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地方债务的累积引发人们的普遍关注.经济的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的配套跟进等需要巨额投资需求,巨大的资金需求与地方政府有限的财力的矛盾日益凸显,导致地方债务的快速膨胀.地方债务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其风险隐患却逐渐显现,特别是表外融资、信托、BT回购、PE、P2P等新的地方债务融资模式引起地方债务风险隐性化及风险的集聚,我国政府债务融资立法非常滞后,从而导致地方债务的膨胀和风险的累积.因此,应加快立法进度,赋予地方政府自主发债的权利,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过度负债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截止2013年6月底,共计302748亿元,且其规模不断增长,增幅较快,有着债务规模巨大、举债集中、期限不合理、举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等特点。其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究其原因,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经济、政策、监管等方面的原因。要化解这些问题,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地方政府过度负债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明确其各自的权利责任,强化制度约束,从制度供给、强化管理、盘活市场等多方面着力。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增长下行、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形势下,更应该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管理,严防风险,杜绝危机。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与政府间财政体制密切相关。在总结地方政府债务特征的基础上,主要刻画地方债务累积的制度机制。分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严重失衡,在缺乏稳健收入机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依赖财政转移支付、预算外资金和土地财政应对必要支出和建设投资,暂时压抑了地方举债行动。预算外资金改革和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使中央放松管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开始凸显。近年的财政改革集中于债务风险防范和支出责任调整,地方收入机制仍呈现不可持续的特征,地方债务问题持续存在。为遏制地方债务增长和防范债务风险,应强化地方税收自主权、减少土地财政、实施财产税改革、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占比等。同时,减少地方政府对投资平台的干预,对地方投资平台进行分类改革与公司治理机制改革,健全地方政府和地方投资平台债务的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