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近百年前,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儿童本位”的早期现代儿童观。他们在“人的发现”的时代氛围中,发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儿童。作为人类个体生命初始阶段的儿童,其生命形式、内在精神、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因此获得了肯定和尊崇。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我相得者两次,疏离者两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桎梏于其间也。"这是林语堂《鲁迅之死》中的一段,他跟鲁迅的亲疏离合,貌似有股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劲儿,显得不那么世故。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长江以南归徐志摩、郭沫若,长江以北归鲁迅、周作人。1924年,《语丝》创刊,鲁迅与周作人成为语丝派盟主,林语堂即成了周氏兄弟的忠实盟友。其实林语堂的本意应该是跟胡适混在一起的,他跟胡适有着深厚的个人情谊和相仿的思想境界,但是他却与周氏兄弟一起成为语丝派的三驾马车,这点儿林语堂也一直想不  相似文献   

3.
《中外书摘》2007,(4):46-47
1919年,鲁迅以三千五百大洋买下八道湾11号三进四合院,共三十余间房。鲁迅三兄弟及母亲十二口人及帮佣杂役等住其间,鲁迅住南房。房前有手植的丁香等。鲁迅在八道湾的三年零九个月,写下了《阿Q正传》、《故乡》、《呐喊》等著作,李大钊、毛泽东(适逢鲁迅外出。仅见到周作人)、蔡元培等曾来此造访。1923年8月因与周作人的矛盾而搬出,另觅新居。此地现己被拆除  相似文献   

4.
马莉 《老人世界》2010,(5):20-22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鲁迅,恐怕绕不开“冯雪峰”这个名字。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以作家和党的文艺领导人(曾任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的双重身份,活跃在上海文坛。同时,他与鲁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朴素 《中外书摘》2010,(3):95-95
我真正喜欢上散文,是在读了鲁迅先生的《野草》、周作人先生的《苦茶随笔》后。在这之前,我也看过一些所谓的散文,或闲赋或游记,或唱歌或感怀,或写人或绘物,文字成一套路,犹如八股之文也,只需填词而已。不能说其中没有一篇好文章,但整体实在糟糕。而我喜爱的这两家,其文字皆能特立独行,把某种风格发挥到极至,形成不可思议的美,令人心魂摇曳,他们才是散文的精魂所在。抛开这两家而谈沦现代散文,简直就是盲人摸象,未得根本。  相似文献   

6.
《语丝》是鲁迅、周作人主办的文学刊物。此前文学界对《语丝》停刊的原因有所论述,本文主要从文学思潮的角度探讨《语丝》停刊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人谈鬼是一个特殊却又平常的文学现象,无论在魏晋或是五四时期,文人通过谈鬼喻世的例子屡见不鲜,周作人便是其中典范。但周作人谈论鬼事的用心和目的与大部分作家又有所差异。论文简要分析周作人谈鬼的用心和社会贡献,进而挖掘周作人谈鬼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儿童是儿童 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启蒙运动,这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化先驱周作人首次提出了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9.
崔颖 《现代交际》2010,(7):68-68
《红楼梦》与《家》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家族生活的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两者在思想和艺术上既有相似又有相异,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本文从时代背景、作者背景、封建制大家庭等诸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茅盾为代表的作家论批评文体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批评界的主流,完成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建制化历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其自身的规范性因素、社会实体性因素和其背后的权利支撑是三个重要的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老舍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巨人,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语言的应用上也别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京味儿”是其语言艺术特色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亮点。本文就其作品《骆驼祥子》,浅析“京味儿”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李丽琼 《职业》2014,(20):191-191
阿Q和堂吉诃德这对精神兄弟是鲁迅和塞万提斯笔下的两个艺术典型。二者均是时代的摒弃者,为当时的时代所不容,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被看成是疯子,但疯子也有渴望有自己的爱情,对爱情充满了追求,然而时代和性格却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最后都以悲剧告终。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环境里和古代学术史上,小说,都被认为是不入正统之流,不登大雅之堂的,甚至被视为"闲书"和"诲淫诲盗"之书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中国近现代的学术发展进程上,小说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并最终确立其在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现代学术发展进程中一部开山之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  相似文献   

14.
赵立立 《现代交际》2011,(12):98-98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格外不幸的女作家。童年的无爱,少年的漂泊,成年后爱情和婚姻的打击,使她的一生和创作都有了浓厚的悲剧色彩。萧红的一生都陷进了与“家”的矛盾纠缠中,“家”是她一直在寻找却一直无法真正抵达的港湾。  相似文献   

15.
辛颖 《现代妇女》2013,(11):270-271
鲁迅的文艺思想,鲁迅为作家和艺术家所提供的先进的世界观,在文学艺术上展现的历史感和启人深省的思辨张力时至今日仍旧是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文艺的现实主义,同时也提倡文艺的浪漫主义.他确立了文艺的服务对象,重视文艺批评的基本建设,并译介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可以说,鲁迅文艺观点之深刻,议论之精彩,文采之盎然,无不是中国现代史上的文艺思想战斗结晶。  相似文献   

16.
麦子 《炎黄世界》2010,(3):72-73
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相似文献   

17.
“五四”作为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转型的助推器,除了社会发展规律使然,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一批近现代知识分子不断发掘民间力量、激发国民觉醒的努力.底层民众被唤醒的同时也标志着近现代知识分子民间价值取向的孕育、形成。本文通过审视、梳理“五四”知识分子的这一文化自觉.对构建后现代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人生追求和信念做一先遣探讨。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多具传统文人的风雅情致。比如,信笺。他所使用的,常常是自制,而且风格多样,饶有情趣。周作人,曾制作过一些"花草笺",即,在笺纸的纸面上,画有一枝梅花、一枝梨花、一朵牡丹,或者就干脆是一株兰草,设色一般都比较淡,不至于"喧宾夺主",影响书信字迹的清晰。一花一草,摇曳生姿,仿佛花香澹逸,季节风生。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鲁迅与胡适是一个互为镜像的奇异现象。现代中国最需要的两门学问,是鲁迅学和胡适学。把这两门学问加以整合,综合创新,对鲁迅与胡适所体现的东西方文明的优秀成分进行融合与升华,正是创建新的中国现代文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20.
冯玉霞 《现代妇女》2014,(11):390-390
丁澎是清初著名的回族词人,为"西泠十子"和"燕台七子"之一,名重一时。他在回族文学史以及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文将对其词学思想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