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群 《北方论丛》2015,(4):67-70
汉语介词和动词的特殊关系使得“找”的语法化成为可能。“S+找+NP1+VP1+NP2”句式是“找”实现语法化的句式;“寻觅”义是“找”实现语法化的语义基点。但是,“S+找+NP1+VP1+NP2”句式中,“找”语法化倾向虽然很明显,但还未完成完全退掉动词用法而成为纯粹的语法标记。  相似文献   

2.
“来”在“(PP/VP)+来+VP”句式中的功能纷繁复杂,以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个性的挖掘,进而不断地分裂出新的属性。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那些分布于不同旬法环境中的“来”,虽表现不同,但其本质上还都保留了“位移”这一核心特征,因此在属性上仍可统一处理为动词。  相似文献   

3.
胡伟  王嘉 《殷都学刊》2013,34(1):98-101
从语义上看,状态动词一般是非自主的,它表示某事物处于持续状态中的动作.不带受事宾语是状态动词最基本的语法特点.状态动词主要有“NP+ VP、NP+VP+O、NP+VP+C”几种基本句式.  相似文献   

4.
“都+NP+了”句式的语义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NP+了”句式的语义特征,前人和时贤已有讨论:指出NP具有推移性、顺序性,并且推移性、顺序性都是单向的,经过实际考察我们发现,“都+NP+了”句式中的NP仍具有推移性、顺序性,而且是双向的;同时,还有量级性、主观性的语义特征。但这些特征是整个句式赋予的,因此本文主要说明“都+NP+了”句式的主观性和量级性,双向顺序性的语义特征笔者将另作文章讨论。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率稍低一些。不过,它功能较多,能构成各种不同结构的句式。如“如何+VP/AP”、“NP+如何”、“无论/不管+如何”、“V得+如何”、“如何如何+AP/VP”、“NP+如何如何”、“VP+如何如何”、“如何如何+NP”等。论文从单用、叠用、连用角度归纳了“如何”的主要用法,并具体解释了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及物施动句中"从 NP方所"及其相关句式的系统研究,对"从 NP方所"语义功能的分析、句中动词再分类的研究,以及"从 NP方所"与句中动词关系的探讨,可以解决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也VP”以动词重现的方式使句法形式和语义特征得到高度统一。在句法上,能进入“V也VP”的词以口语性较强的单音节动作动词为主;在语义上,前现动词的动词性较弱,前现动词与后现动词短语之间具有让步关系;在语用上,“V也VP”具有“话题一述题”的信息结构特征,包含了基础信息、预设信息、附带信息、推理信息等多重语言信息。“V也VP”属于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  相似文献   

8.
广州话动词“有”及其否定形式“”[mou13]与VP之间可嵌进“得”,形成“有得(得)+VP”这种句式。本文对该句式进行了讨论,全文分两大部分:一、具体分析该句式所含有的6种语义,阐述各类的语义结构特点以及语义结构或语用习惯对动词的选择、限制。二、分析该句式的句法结构,对“有得(得)”的词性及句法功能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马梅玉 《殷都学刊》2011,32(1):117-121
介宾结构"往+NP"可用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用于动词后作补语,形成"往+NP+VP"和"V+往+NP"句法格式。这两种格式都可以表示位移类事件,前者可表示现实类位移事件、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虚拟类位移事件;后者一般只表示虚拟类位移事件。这三类事件并不是没有任何关系,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讲,虚拟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的隐喻,半实半虚类位移事件是现实类位移事件向虚拟类位移事件的过渡状态。三者均体现了意向图式中的路径图式。  相似文献   

10.
“怎么X怎么Y”可以算作一项构式,“怎么X”和“怎么Y”需要配对使用才能表达完整的语义。重点探讨与“怎么X怎么Y”句式相关的四个问题:前项“怎么X”和后项“怎么Y”的逻辑语义关系;X和Y在形式和语义上的关系;该格式表达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格式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邱斌 《北方论丛》2007,(1):67-69
Nn类“差点儿没”是一个固化的语言单位,其固化过程在明清时期已经完成。“差点儿没”固化的方式尚不明确,其固化的可能方式,我们认为有两种可能:1.Nn类“差点儿没VP”由句式杂糅固化而来,杂糅是将表达相同语义但格式不同的两种句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句式。Nn类“差点儿没VP”有可能是由“差点儿VP”和“差点儿没VP”这两种近似句式杂糅而来的。2.Nn类“差点儿没VP”由反语语用法固化而来。在Nn类句式的“差点儿没”固化之前,有一种Na类“差点儿没VP”句子用做反语的修辞格用法,后来这种用法的反语语气淡化但格式保留下来,最终形成固定语“差点儿没”。  相似文献   

12.
杨宇枫 《云梦学刊》2013,34(1):129-134
先秦汉语“是”字主语句中有一类较特殊的次类——“NP,是+P”,其中的指代词“是”在语义上回指其前的名词性成份NP,这是汉语判断句系词“是”产生的重要句法环境。不过,该句式在先秦汉语中并不多见:通过对六部先秦典籍的考察,只有13例“NP,是+P”可以认为是较典型的用例,而这13例“是”字主语句仍然说明了指代词“是”的回指用法逐渐弱化,由一个可有可无的语用成份,最终发展为系词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是指代词“是”和“NP,是+P”句式在语义机制和句法机制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类似的语言变化现象在汉语史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司罗红 《兰州学刊》2010,(7):160-163
文章主要研究了“V+了+NP”祈使格式,指出现代汉语祈使句中的动词与“了”并不完全排斥。能进入“V+了+NP”格式表示祈使的动词具有致使的语义特征;“了”有表示客体脱离,客体消失和动作完成的意义,相当于一个结果补语;名词必须具有确定性。这一格式构成的祈使句表示的意义是强调动作对客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建 《兰州学刊》2010,(10):199-201
文章首先讨论了NP1+给+NP2+NP3格式中动词"给"的三个论元为非典型性形式时构成的双宾句式内部的"典型性"和张伯江(1999)归纳的现场给予类、瞬时抛物类、远程给予类三类双宾句式内部的"典型性",然后讨论了NP1、NP2、NP3为非典型性形式时构成的双宾句式和张伯江(1999)所归纳的三类双宾句式之间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15.
“受事+被+动”句式中“被”的词性辩析郑献芹“被”字句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句式。它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受事+被+施事+动词’;另一种是“受事+被+动词”。也就是说,“被”字后边的施事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当“被”字后边的施事出现时,“被”是介...  相似文献   

16.
嵌入"到L"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语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到L”在把字句中的位置不同,使这种把字句表现为三种句式。能进入“到L”把字句的动词多为完成持续性动词,并与“到L”相互制约,使“到L”在句中显示着因不同的语义指向性而形成的不同的语义特征。“到L”把字句三种格式在具体的语境中在表达效果和话语衔接上都显示出特有的语用价值和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7.
章家谊 《理论界》2013,(10):138-141
在确定“N1+让+N2+V2”句式中的“让”为动词、整体为兼语句式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N2、V2的语义特征及其各自与N1的关系.也探讨了当“让”分别为使令、容许、听凭义时,N1最初的意愿主动性依次减弱.而当“让”为致使义时,更侧重表明N2发生某种变化,表现一种结果,所以此时的V2可以是形容词.“让”字兼语句更是有自身的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8.
歧义句式指一种句式有几种不同理解。造成歧义的原因复杂多样,多数是由于多义词的不同、语法结构关系不同、或话境、语用不同造成的。这里我们姑且不论造成歧义的原因,因为这不是我们主要论述的内容,本文只针对几组典型歧义句式加以分析,或许能使读者遇到此类句子时不至于造成误解。一、(V+的)~2+是+N句式V即动词符号,N是名词符号,(V+的)~2指这种“的”字结构表示的语义是双向的,既是施事又是受事。由于语义施受关系不同,造成一部分能套入这样句式的句子有歧义。如:①看的是姐姐。②扮演的是一个有名的演员。③援助的是…  相似文献   

19.
试析英语“虚动词+事件宾语”结构霍曙霞1.“虚动词+事件宾语”结构及其修辞效果英语常用have,take,do,make,give等谓语动词引出描述主语的宾语,谓语部分的主要语义落在宾语上;汉译时,大部分谓语动词的语义不需译出。因此,这类动词被称为虚...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的“V+得+N+VP”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谈的“V+得+N+VP”句式是指下面这种句子: 1.气得他脸都白了。 2.看得我直不好意思。 3.打得墙上都是洞。 4.急得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 这种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句式。其结构较为复杂,内部语义关系变化多端。本文拟分类探讨这种句式,说明它与相关句式的关系及其构成特点。为了便于叙述,我们把“V+得+N+VP”句式简称为“V得” 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