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明清小说塑造了众多杭州商人的形象,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一城山色半城湖",山的坚定与水的柔情完美融合的秀丽景观不仅影响了杭州商人的生活方式、经商习惯,也使他们的情感和婚姻体现了鲜明的地域色彩:多情、重情、依恋故土。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浙江一带,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滋生了城市和商业文化,明清小说中的浙江商人形象,即是这一情形的反映。这些商人的商业活动、精神特质、生存状态不仅体现了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质,也生动展现了彼时浙江工商业社会环境和文化状况。  相似文献   

3.
在明清戏曲的涉商剧目中,商贸活动和商人形象大多处于陪衬地位,不像在明清小说中那样得到淋漓酣畅的表现,这与当时蓬勃发展的商贸经济形成较大反差。许多固守传统价值观的戏曲作者依然视读书而后仕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和最大满足,元杂剧正面刻画“商”使古典戏曲表现社会热点的能量提前释放,戏曲艺术审美趣味的文人化嬗变等,造成商贸活动和商人形象在戏曲作品中被漠视。  相似文献   

4.
论明清小说中商人的价值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农业经济,忽视商品生产和流通,商人的价值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明清小说作家则在展示商业繁荣、商人活跃时代背景中肯定商人的价值,讴歌了他们的金钱欲望和开拓冒险精神,也对他们的道德、性爱作了合乎人性的观照。商人的价值觉醒,正反映了明清市民阶级的普遍自觉。  相似文献   

5.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描写了很多商业活动和各类众多的商人形象,小说中阐述了商人对价值观念的独特理解和认识,诠释了诚信观念是仁义道德的折射和社会交往的追求,可以从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商业活动本身的需求、社会交往以及作家自身的创作理念等方面观照小说中商人诚信观念及其产生的渊源,以及商人对诚信观念的守成.  相似文献   

6.
明清小说中描写了大量的僧尼形象,反映出当时佛教职业群体与社会法律秩序的关系。小说中的僧尼大多对社会秩序存在着负面影响,如通过不正当手段攫取钱财、放纵淫欲、害人性命等。僧尼在明清小说中被定型为负面形象的原因包括:社会中确实存在的僧尼犯罪、价值观和评价标准的差异,以及僧尼生活方式与社会治理的紧张关系等。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明清小说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6月14—15日在徐州工程学院召开。来自全省各高校、科研院所、文化事业单位等的明清小说专家郑云波、李灵年、王立兴等约5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明清小说与地域文化、明清小说理论研究、明清小说其它相关研究以及古典文学名’著的解读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各位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学术见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明清之际,苏州和徽州地区的商人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冯梦龙和凌濛初在“三言”、“二拍”中用通俗小说的形式对此给予形象的描述和细致的刻画。这两大商人集团既有重商致富的传统思想观念、艰辛坎坷的经商历程、独具特色的经商技巧等共同点,也有各自不同的经商背景、经商途径及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在商海大潮中搏击风浪,演绎着许多动人心魄的悲喜剧。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了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使文学面貌发生新变,通俗文学市场活跃.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涌现出大批作者群,且多分布在运河流域,与大运河关系密切.大运河作为自然物象构成明清小说创作的地理背景,成为见证时代和人物的典型环境.明清小说中的大运河带有特定的文化含义,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如历史意象、英雄意象和商贾意象等.这些意象构成运河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民族记忆,反映着民族精神.研究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文化意象,对于现阶段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应有鲜明特色。但在当前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发展的封闭性、无突出的民族特性、文化冲突性、校园文化活动不丰富、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提升学校形象,贯彻价值观念,弘扬民族精神,突出民族特色,合理整合文化冲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改善物质文化等方面着手,构建和提升富有特色的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科学-技术系统"标志了人类文明的文化性存在,它也因此成为隐急匿于文化批评话语背后的价值标准,并在更深层的意义上造成了理性的破缺.生态社会的本质特征要求文化批评的唯一平台必须是"多样性",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进化亦可在趋同中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12.
杭州湾两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杭州湾两岸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显示,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两支不同考古学文化发展阶段相一致,发生阶段性变化基本与降温事件吻合;两岸新石器时代文化经历“相似——趋异——渗透——趋同”过程,它与中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杭州海湾——钱塘江河口湾——杭州至湖州古河口湾的形成演变、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逐渐增强和两岸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的江南是中国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就精英教育而言,杭州在医药、数学、天文、化学等诸多领域都出现了著名的科技精英分子;就大众教育而言,普及性和早教性是杭州大众教育的两个重要特征。发达的教育促进了商业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杭州都市文化中商儒一体化的文化韵味。  相似文献   

14.
戊戌新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则从根本上影响了戊戌新学的内容及其时代特征,从而也影响了近代学术文化转型的民族特性和其发展趋向。只有深入理解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及其戊戌新学的特征,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近代学术文化变迁的民族定位和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5.
《白鹿原》中的建筑意象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文化的表征和记录 ,不同的文化在建筑上不可避免地会留下它的痕迹。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 ,是中国文化的主脉 ,它在建筑物上刻下了更深的印记。《白鹿原》是集中展示儒家文化的文学作品 ,作品中描写了儒家文化特有的建筑形式或能体现儒家文化的建筑形式 ,如书院、学堂、祠堂、宅院、坟茔等。这些建筑意象 ,渲染着儒家文化的浓厚氛围 ,确证着它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实存 ,在作品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晚清画报文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读图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其中以《图画日报》刊载之《新茶花》为代表的晚清画报文学作品体现了近代转型期中国读图文学的基本特征,其一是画报的大众定位和报刊化写作带来了叙事的时事化和情节化;其二是晚清的读图风尚和画报的图像旨趣推动了图像叙事的强化与文图关系的突破,以及连环故事图画基本体式的奠定;其三是画报关于西方意象的表征所再现的西风东渐中的晚清中国对西方世界的想象、接受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冲击和观念变革。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代审美意识的发生与审美文化的形成,其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人们传统的观念,由此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的社会伦理,转向了道家所倡导的自然宇宙,这种转型的认知标识,便是仰观俯察、俯仰自得的心态以及“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号召,其深层意蕴则是人与自然的协和共振。  相似文献   

18.
作为思想解放运动,明末清初的反对甚至痛恨讲体面话的人或文章、反奴、颂真率等思想为周作人所接受。中国古代笑话至明末蔚为大观,清朝建立,遂渐湮没。周作人看重王谑庵,重在其幽默的风度。他把幽默看作国民健全的标志,缺少幽默是社会疾病的一种征候。周作人的乡曲之见和“苏杭文学”的提出,延伸为一种深广的悲悯情怀,汇合成他明末清初思想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日本早期绳纹文化和弥生文化的若干因素,都可以从我国江南地区史前文化中找到渊源关系或相似特点。江南居民从杭州湾出发,借助季风、海流移动的力量以及天文、地文导航直接东渡日本,并非没有可能。不过,江南史前文化由海路输入日本,是自发的,断断续续的,应当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多次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中国风格",标志着一种成熟体系的形成,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当代实践对被选择了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世界各国的理论成果进行重新解释的创新性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本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必将是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国风格"的主旋律.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形成在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整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