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归纳并提取慧琳《一切经音义》中所释的文字信息,结合慧琳一书以外的相关文献,考辨了九组文字关系.一方面辨析、疏通了慧琳《一切经音义》中的一些疑难俗字,同时也为相关字词关系的考察提供了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2.
唐代慧琳所作《慧琳音义》作为我国一部重要的语言学巨著,在文字、语音、词汇各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学术界对《慧琳音义》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和利用《慧琳音义》,本文从成书年代、文字、语音、词汇、字书辞书编纂等五个方面对《慧琳音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3.
《慧琳音义》为唐慧琳法师所著,该书是佛经音义之集大成著作.琳法师耗时二十余年,“内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声明、支那训诂靡不精究”,同时采录玄应、慧苑、云公、大乘基等各家音义,著成《一切经音义》一百卷.慧琳之书引《韵英》、《考声》、《切韵》以释音,引《说文》、《字林》、《玉篇》、《字通》、《古今正字》、《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以释形义,此十书若不备,则取诸经史百家、参合佛意以定之.其价值非他书所能比者,“诚小学之渊薮,艺林之鸿宝”.就文字学研究来看,对《慧琳音义》的开掘还相当不充分,与之作为一部专释汉魏至唐五代佛经用字的“小学”工具书的地位是极不相符的.从《慧琳音义》一书的性质来看,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研究价值.首先,作为一部“小学”专书,具有专书文字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整理《慧琳音义》的文字,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取出佛经中的文字现象.其次,可以推进近代汉字的整理与研究,有利于建立完整的汉字学体系.再次,有助于楷字形体流变研究.第四,有助于文献整理及大型字书编纂.第五,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字料库等理论.第六,是汉字国际编码的现实需要.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辨慧琳所沟通的文字现象:考证疑难未识、考定字际关系、考探文字来源、考求字形流变、考查文献使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对慧琳《一切经音义》转注、假借作了考释后认为:慧琳在《音义》中对假借义的解释开后代辞书立通假义项之先河。他对经文中“假借”现象的研究既承前贤又开启后代。后代学者对于假借规律的探讨,所示的同音假借的规律,基本上不外于此。这一问题的研究成就蕴含着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慧琳是做出了值得注意的贡献的。  相似文献   

5.
徐时仪先生的《<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是当前对《一切经音义》文本的最新研究成果,徐先生的研究在校正字词讹误、辨析版本异文以及断句、标点等方面均多有凿空之见.然由于《一切经音义》批阅佛经甚夥,引证文献颇丰,徐先生之作亦难免有疏漏.本文就徐先生所校《慧琳音义》部份经卷中出现的断句、标点疑误14则加以按断,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6.
《慧琳音义》各版本用字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时代、刻写等因素的影响,或为异体字的不同,或为通假字之差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对《慧琳音义》原本错讹之字的考辨而疏于审校。基于上面原因,选取《慧琳音义》的部分各版本用字差异现象加以考辨,一方面尽可能还原《慧琳音义》原貌,同时也可以为楷字形体演变提供更多资料。  相似文献   

7.
《慧琳音义》作为一部解释佛经疑难字词的工具书,在语言文字、民俗典籍、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在杨守敬、丁福保、陈垣、周法高、徐时仪、姚永铭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慧琳的个人生平以及《慧琳音义》的成书、流传和版本勘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慧琳《一切经音义》是我国唐代的一部大型佛学词典。这部书曾引起国内外佛学家,汉学家。以及梵汉对音学者的广泛兴趣,但是,至今还未受到辞书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我国辞书史上不可缺此一书,因分十点略论如下; 1、作者及其《音义》的规模 作者慧琳,是唐代的著名学僧,《宋高僧传》曾载其略历。此人师事译经大师不空三藏,从小便在大兴善寺精密组织的译场中接受严格的教育与训练,造就了他“内持密藏,外究儒  相似文献   

9.
《韵英》考     
唐代元庭坚所撰《韵英》是一部记录实际语言面貌的新兴辞书,今已失传。《韵英》描写唐代长安地区的实际语音,前修时贤如王国维、唐兰、徐时仪诸先生都有深入的研究,多有创获,然较少论及其概貌和体例。唐代慧琳在撰写《一切经音义》时,大量引用《韵英》来解释佛经词语,辽代希麟在编撰《续一切经音义》时,亦引用《韵英》。可见,直至辽代,《韵英》仍流传于世,后来不知何种原因,不再流传,直至亡佚。今天所能见到的《韵英》佚文保存在慧琳《一切经音义》和希麟《续一切经音义》中,共有四百多条。此虽已非《韵英》原本,然亦弥足珍贵,对研究此书的概貌和体例有极为珍贵的文献学价值。《韵英》作为一部唐代编写的辞书,在继承前人所撰辞书的基础上,记录了语言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反映了当时实际的语言面貌,今虽不传,然通过所存佚文,亦可考知其大致的体例和面貌,揭示其在辞书史上的学术价值,以补当今此书研究之阙,有益于古代韵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慧琳<音义>在给唐代方音(如吴音、秦音)注音时,有以方音实际读音注音的体例.明此体例,可以了解慧琳<音义>中方音读音的真实面貌,还可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比如慧琳<音义>中吴音、秦音的性质以及某些屋韵三等唇音字与某些咍、佳韵牙喉音字的读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