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任何好的制度,背后都有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从而使其常活、常青、常新。中国制度体系的特点既要放在自己的历史和国情中看,也要放在国际比较视野下看,它和西方制度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于立制建章背后之精神的不同。简单讲,西方制度立制的精神是"私",中国制度立制的精神是"公"。正因为"公"代表着中国制度体系的一大精神,我们观察中国制度,无论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还是一般制度、具体制  相似文献   

2.
李锦源 《科学咨询》2023,(9):100-102
大学时期正是个人三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信仰是人的精神力量,是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标准,为我们提供方向指引,规范我们的行为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生,大学生的信仰趋势影响着党和国家的命运与未来。我们通过调查得出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总体是积极健康的,但存在着部分问题。本文对问题做出了归纳与总结,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从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面对大英帝国殖民者的坚船利炮,一代圣雄甘地曾以自己的方武,即坚定的信仰和执着的内在精神追求,以和平方式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抗争。期间虽不失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但精神力量最终奇迹般地征服了征服者,也在一定意义上征服了世界。大英帝国退却了,印度终于在圣雄甘地的引领下赢得了民族的独立。  相似文献   

4.
<正>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了精神力量的支撑,我们敢于面对任何艰难险阻,努力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使生命之火燃烧得绚丽多彩。  相似文献   

5.
正红军长征时期的"诗与歌"是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蕴含着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精神力量,其所表现出的崇高理想以及革命乐观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人民至上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元素。"为革命而死,死而无憾"的崇高理想"革命理想大于天"。理想是维系和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  相似文献   

6.
<正>信仰是人们内心世界所秉持的一种强烈信念,无论理性还是感性,一旦深植灵魂,很难因为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迁移。这是信仰本身固有的情感特性。所以,从本原上讲,信仰应是唯一的、坚定的、恒久的,本无时空之分。然而,面对因为蜕化变质而不断落马的党员干部,比对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铁一般的信仰,人们不禁产生了区分不同社会时期的信仰追问。可以说,能否解答好这一重大时代命题,关乎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关乎"两个一百  相似文献   

7.
许红霞 《经营管理者》2011,(9X):243-243
信仰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的不断加强,我国信仰危机的现象开始凸现。许多人信仰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邪教,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甚至是放弃,这严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信仰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经营管理者》2010,(1):28-28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才。事实真的如此?从目前各地为招贤纳才绞尽脑汁的情况来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缺的恰恰就是人才。也许,正是因为知道人才难求,在招纳人才和运用人才上,广东省才走在其它兄弟省市的前面,并通过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组建了一个助推广东经济的智囊团。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一个特殊极弱群体。他们不仅物质贫穷,更重要的是精神贫穷,表现为精神缺"爱"、心理缺"疏"、学习缺"导"等三个方面的特征。在精准扶贫脱贫、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留守儿童关爱问题。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指导下,要解决留守儿童关爱缺失问题必须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合力共同解决,即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力量的协同合作,形成良好持续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0.
新视野     
<正>在我们为何需要底线制度所谓底线制度,就是必须建立制度的刚性和权威,以彰显其神圣与严厉。为什么特别强调底线制度?因为现实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说明了我们的制度不是缺内容,不是缺形式,缺的恰恰是执行与权威。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铁腕治吏,"八项规定"实施一年多来,充分显示了制度的刚性,树立了公众对制度的信心。"八项规定"之所以具有"杀伤力",令党内不良分子闻之丧胆,根本原因在于它体现了绝对的权威性,只要你敢触犯,无论"老虎"还是"苍蝇",统统都得落网。  相似文献   

11.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个人成长成才、完善自身的"生存智慧",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成伟大而崇高使命、实现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的旗帜和灵魂。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实施有效的大学教育,并开展切实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2.
感悟教育     
每当提笔书写心中的"教育"时,我常想起一位老师--斯霞,她是南京师大附小的一位老师,她的心灵因为大爱而永远年轻美丽,她的精神因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信仰而永放光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这样总结自己,"邓小平同志说过,小学老师要一辈子热爱自己的工作.这一点,我总算做到了."如此质朴的一句话,是对我最好的激励和教诲.  相似文献   

13.
信仰必须具有恒久性,恒久性源自信仰对象的一定程度的超越性,正因为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才能够为人指明方向,才能够在长时间内凝聚人心。因为信仰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是一种全身心的尊奉,因而信仰是崇高的。但是信仰也容易受伤,一旦人们发现自己所信的东西有错误,就可能会转向另外  相似文献   

14.
<正>强化教育培训提能"补钙",引导干部为官有为。要强化理论武装"补钙",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教育,使红色基因融入干部血脉、崇高信仰深入干部灵魂;要加强教育培训"提能",实施分层分类全覆盖培训,满足干部差异化学习需求,帮助干部练就过硬的  相似文献   

15.
求贤若渴的用人态度,为东电集团聚集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打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把"求实、创新、人和、图强"的企业精神深深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集团公司凝聚力量、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部分干部因为古板老派而"不善为"、"力不足"而"不能为"、贪图安逸而"不作为",成为团队中规矩的破坏者,极易引致更多人效仿而形成"剧场效应"。想要避免被"剧场效应"绑架,应寻找突破口,以"大"格局为前提、"高"境界为基础、"正"信仰为关键、"硬"实力为核心。具体来说,要以"想作为"树立精神、以"善作为"引领认知、以"能作为"端正行为、以"敢作为"彰显态度,发挥引领效用,践行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7.
张玉良 《经营管理者》2013,(1X):346-346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实践与创新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体现,是推动企业可持续高速运转的强大精神力量,没有企业文化建设,再高明的经营战略和管理手段也难于成功。  相似文献   

18.
官场"庸碌病"形态各异,既有人缘好业绩却不好的混日子者,也有错误少亮点也少的无作为者,还有时间不缺精神缺的假作为者,以及维稳有余胆气不足的无追求者。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表面"都好"在于标准缺失,态度"都行"在于认知错误,行动"都在"在于心理错位,追求"都稳"则在于精神缺位。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症状分而治之,以强责根治混日子,以鞭策根治无追求,以磨炼根治无作为,以务实根治花架子,以创新根治假作为。  相似文献   

19.
<正>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要时刻牢记宗旨意识,做到本领"硬"、作风"硬"、措施更"硬"。本领要"硬"。基层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打造思想信仰的精神高地。首先,加强大政方针的学习。其次,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农村老百姓  相似文献   

20.
陈沛 《经理人》2012,(12):75
创新是所有企业和企业家面临的挑战。在传统行业中,因为行业相对成熟,创新就变得比较困难。但对于新兴行业互联网来说,因为生长环境是一个不太成熟的市场,所以创新比传统产业来得更加容易。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人是有信仰的,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