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公共理性是当代英美政治哲学一个核心观念,它关涉着现代西方社会多元化导致的冲突之解决。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公共理性概念可以追溯到康德哲学。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主张给予人们以不同方式运用理性的自由,通过理性的批判产生公意,"批判"就象"公共意志",根据全体有理性的人的同意来进行裁决。在《历史理性批判》和《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明确了"公共理性"是法治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自由权利,以及解决冲突的基本态度。康德对"公共理性"的这种理解,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政治哲学,特别是其与罗尔斯的"公共理性"观念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和意味深长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直觉知性是康德哲学中着墨甚少但却极其关键的概念,也是被康德后学及其研究者们所普遍误读的概念。谢林、黑格尔以及牟宗三先生都曾以此概念为突破口,对康德哲学进行了批判和扬弃,但他们对此概念的把握与康德本人的阐释之间有着重要的分歧。本文试图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入手,对涉及直觉知性概念的个别章节进行讨论,梳理康德对于该概念的界定,并再此基础上指出康德后学对该概念的误读之处。  相似文献   

3.
杜刚  王云鹏 《理论界》2012,(5):74-76
物自体作为康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对康德哲学整个体系的建构起着基石的作用,尤其在康德的"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纯批》)这一部巨著中显得更为突出和明显,康德正是通过对物自体的规定,对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的批判,进行新的哲学体系的建构,所以正确地把握康德《纯批》中物自体的概念,是理解康德哲学的基础,而《纯批》的研究也必须从认识物自体开始。同时,物自体中也潜在地暗示着康德哲学的缺陷,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对这一点一定程度上进行了较好地扬弃和批判。  相似文献   

4.
"Willkür"概念不仅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而且在《实践理性批判》、尤其是《道德形而上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是,对于这个概念,国内学术界迄今没有找到一个恰当和统一的中文表述.导致目前在该词翻译上的这种混乱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则对西方自由(意志)理论之中世纪渊源的漠视、对康德哲学和中世纪哲学之间的内在深刻关联的人为断裂,无疑是更为深层的原因.本文拟通过对中世纪意志概念的层阶分析,寻求接近事情本质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康德哲学向来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显学”。我们对康德哲学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见解,尽管如此,我们对康德哲学的认识从根本上还未突破“认识论”的框架,即把康德哲学“认识论化”了。诚然,康德研究认识论问题曾写下《纯粹理性批判》,但《纯粹理性批判》却只是康德哲学的“导论”,更何况《纯粹理性批判》不仅仅是一部认识论著作。其实,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迷才是康德一生渴求解决的主题。康德对这一哲学主题解答就是重建形而上学即人的科学。康德的意图并非人们理解的那样,在认识论领域实现哥白尼式的革命。当把康德哲学“认识论…  相似文献   

6.
康德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中提出"理性的致命一跃",表明在恩典和理性(自由)之间存在某种张力。这种张力还表现在《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等著作中。本文首先结合《宗教》对这一术语进行文本学的考察,澄清其哲学意义;然后,文章第二部分围绕康德哲学中绝对给予、绝对自发性、先验自由等概念,阐明它们与恩典学之间的隐秘性关联。文章第三部分首先突出了决断自由之于奥古斯丁自由观的核心地位,然后重点分析"决断"(Willkuer)概念对康德自由思想的特殊意义,最后指出奥古斯丁对康德自由观的间接性影响,重点强调了他们的根本差异。如果离开恩典与自由的张力这个视域,康德思想的丰富性(甚至奥秘性质)就难以理解。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0,(6)
一个基本的动机发动了康德的哲学革命,贯穿了康德的三大批判,渗透于他的体系的方方面面,这个基本动机,就是形而上学的动机。离开这个动机,就无法全面正确地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虽然康德很早就对传统形而上学不满,但他并不反对形而上学本身。相反,他始终高度评价形而上学在哲学中和对于人类的根本作用。在康德看来,形而上学本身必须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从独断的形而上学经过怀疑的形而上学最后达到科学的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①,也就是说,它关心的不是形而上学的内容,而是形而上学的基础。《纯粹理性批判》整体来说强调的是一种实践哲学,它所要追求的形而上学,其根本性质也是实践哲学的。从康德把"确立人的权利"作为他的哲学的根本目的后,他就是把他的哲学作为广义的实践哲学或实践形而上学来追求的。我们可以说,形而上学的动机,确切地说,实践形而上学的动机,贯穿了整个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8.
<正>当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于1781年发表的时候,它象其它多数古典哲学著作一样,起初遭到冷遇,接着被严重误解,然后又持续成为大肆攻击的对象.在康德在世的时候,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发动最尖锐、最广泛的批判的是当时哈勒大学教授J·A·埃贝哈特.埃贝哈特认为,凡是康德说得正确的东西,莱布尼茨都已经说过,凡是康德说得与莱布尼茨不一致的地方,他都说错了①,依照埃贝哈特的意见,康德的哲学最多只是重复了莱布尼茨关于理性的批判.所幸的是,康德亲自参加了这场论辩,在《论一个发现》中,针对埃贝哈特的误解和歪曲,更明确、更清晰地阐释了《纯粹理性批判》中有关表面上与莱布尼茨相联系、实质上有重大区别的学说.在今天看来,那场论辩已经表明,康德哲学不仅是不同于莱布尼茨的哲学,而且康德哲学恰好是建立在对莱布尼茨的批判的基础之上.1804年之后,也许对康德最有影响的批判要算黑格尔.黑格尔承认,康德的学说“是近代哲学界一个最重要的和  相似文献   

9.
李泽厚同志所著《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是一本研究和批判康德的专门著作。读了以后,深受教益,值得向公众推荐。李著首先介绍了和说明了作为一个哲学体系的康德哲学。康德哲学问世以来到现在,已有两百年了。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是1781年出版的,西方哲学界一直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有人说康德哲  相似文献   

10.
如果就书名而言 ,萨特的《辨证理性批判》可以说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仿制品。但是 ,这两部著作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通过批判纯粹理性 ,提出和回答的是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而萨特通过批判辩证理性 ,提出和回答的则是辩证法如何可能的问题。康德通过批判纯粹理性建立了他的先验论的、不可知论的认识论 ;萨特则通过批判辩证理性建立了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哲学。萨特认为 ,他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是要把意识介入历史 ,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基础。在萨特看来 ,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是“意识到了自身的历史本身” ,但…  相似文献   

11.
自由问题是康德三大批判隐含的核心问题.康德的三大批判贯穿着一条体现其纯粹自由观逻辑地形成和发展的红线.在第一批判中,康德通过时间理想性学说和世界二重化理论,求证了纯粹自由在逻辑上的可能性;在第二批判中,康德通过自由和道德法则的相互佐证,求证了纯粹自由在实践理性领域的实在性;在第三批判中,康德考察了自由和必然如何能够和谐地并存,从而保护和推进了前面两大批判中求证的纯粹自由.从自由理论的角度解读三大批判,有助于深化对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康德哲学专家杨祖陶教授和其弟子、西方哲学后起之秀邓晓芒教授,两代学人博士生导师通力合作、精心完成的一部从德文原版译编成中文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的哲学专著,最近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被称为哲学史中转折点上的经典著作,哲理博大精深语言艰深晦涩。为了帮助有志于哲学研究的人逐步深入地读懂原著,原本地系统地理解和把握康德哲学的原意和要义,实现译编本书的宗旨,译编者按《纯粹理性批判》德文版原著思路和编目顺序,采用的是对原著逐章、逐节的解读方式,这是国内从未有人做过的一…  相似文献   

13.
许海 《阴山学刊》2003,16(1):17-21
莱布尼茨是影响康德的最重要的人物 ,康德哲学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莱布尼茨的影子。这可以通过分析康德的早期思想《纯粹理性批判》和康德哲学的整个体系得此结论。当然 ,康德与休谟、牛顿、卢梭、马克思等人都有思想联系。  相似文献   

14.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两篇序言对形而上学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在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的序言中,康德试图恢复形而上学对知识的统治权,即他试图创造出不同于其前的形而上学以达到将所有的知识加以统一化的目的;在1789年的第二个版本中,形而上学则以康德称之为具体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出现。康德为《纯粹理性批判》所写的两个不同序言暗含了一种思想的转变,这种转变表达着近现代哲学学科化的特征,打破了西方传统哲学将形而上学视为所有知识基础的传统,其结果是以研究形而上学为任务的哲学逐渐丧失了传统特征,越来越成为近代意义上的一般性学科。  相似文献   

15.
《理论界》2016,(1)
自由是康德哲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也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根基性概念,在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中更是被委以"拱顶石"这一重任,这亦是康德文本确切地指明了的。但是自由对于康德来说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概念,而是经历了前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甚至成熟时期前后不同阶段的切磋与琢磨,以至于获得最终的落定。因为即便是到了真正的批判阶段,即1781年的《纯粹理性批判》,康德的自由概念还远没有达及其应有的清晰性与确切性。鉴于此,本文试图首先对第一批判的自由概念做一番简单的梳理,而后在此基础上将目光聚焦在自由的先验理念与实践意图上,并由此得出最初步的断言,即理性的思辨方面与实践方面的统一最终是在自由这里得到实现,而混合性的人的人格价值也通过自由找到最终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6.
开放的康德哲学——重读“物自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物自体”是康德哲学的基础性概念。它不仅是理论理性的知识论概念 ,更是实践理性的本体性概念 ,二者之间构成了内在张力 ,贯穿于康德哲学的整个体系之中。康德哲学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结合 ,是理性与非理性 (或超理性 )的矛盾统一 ,正是这种张力 ,推动着康德哲学体系的运转 ,而“物自体”是其轴心。康德对“物自体”的设定在于批判先验实在论 ,使人回到现实的经验世界 ,同时启迪人们从经验世界走向理想。而这都必须在实践中达成。康德哲学由此实现了知识与人文价值的结合 ,知识向人文价值的转化和生成 ;从而端正了西方智力思维的运思路径 ,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营造人性的生活世界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自由的可能性论证首先开始于康德哲学的一个预设——现象与物自身的超越区分。通过区分,康德提出,自由和自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这样,康德在现象界之外,在自然领域之外,开拓出了自由的可能性。进一步地,通过自由这一宇宙论理念的论证,康德指出,宇宙论理念是关于"世界"的概念,这些包含着无条件者的条件序列,始于自由的理性。自由的理性是现象领域的根据和前提。最后,康德证明了自由与自然法则可以共容共存。至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自由的可能性论证证成。  相似文献   

18.
"道德形而上学"是康德伦理学体系独具特色的核心观念,它缘起于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代表着康德对形而上学"实践论"而非"知识论"存在范式转换的全新理解.总体上看,"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一个"纯粹实践理性的概念和原理体系",其系统化的理论建设包含两个重要方面:其一,以纯粹理性为伦理道德奠基,确立和阐明道德实践原理的最高原则;其...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西方哲学界中的心灵哲学方向的兴起,分析史上的哲学家对心灵哲学中的各个概念已非常普遍。康德的心灵哲学也成为研究的焦点。因此把《纯粹理性批判》放在一个心灵哲学的背景下面来分析考察,分析康德在这个重要著作中是怎样体现出我们现在在心灵哲学领域中讨论的那些问题,康德在什么地方和怎样讨论了心灵,并用康德的著作来分析对心灵哲学问题的一些求解方法,心灵在康德那里究竟是什么,便成为该文的意指所在。  相似文献   

20.
魏艳芳 《理论界》2011,(1):100-102
康德哲学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这一哲学体系的发端,就源自于他在其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进行的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革命"旨在解决形而上学领域内的混乱,重塑理性权威。无论在哲学史,还是在人类认识史和思维史上,"革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