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艺术与政治、审美与革命在马尔库塞这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重视审美与政治的内在统一,构成了他整个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但马尔库塞对于政治与审美的研究并没有落入庸俗艺术政治学的窠臼之中,他认为,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艺术形式",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革命的内容在艺术中并不是不可以表现,只是它必须要受到审美形式、艺术自律的制约.如果使艺术直接参与政治斗争实践,那就只能是对艺术的滥用.他反对艺术家走上街头,他认为,艺术家的政治"介入"只能是一个艺术"技巧"的问题.马尔库塞这种独特的艺术政治观可以使他更好地表达对于既有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审美主义是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审美形式既是艺术得以挺立的内在生命,又担当着对既存现实特别是当下人性进行全面修正的历史责任.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凭借审美形式的异在效应颠覆和解构既在的社会形态和异化的人性结构,从而动态地实现着世界景观和生存方式向更高层次的无穷跃迁.  相似文献   

3.
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压抑性文明走向非压抑性文明的爱欲解放学说,然而最后他却只能借助于艺术的审美形式来抗衡现实,“审美—艺术”成为实现其乌托邦人类解放的唯一途径。本文试图阐发马尔库塞审美的乌托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从中可以看出高度同质化年代个人审美乌托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刘志中 《阴山学刊》2003,16(6):13-16
马尔库塞对文艺意识形态性的理解不同于“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文艺的政治潜能不在于作品的内容,而在于作为艺术本身的审美形式,尤其批判了将意识形态作简单化理解的庸俗唯物论。因为处在不同的立场和文化语境,我们对此容易误解。认真研究马尔库塞的这一思想,对如何分析和评价高度商业化社会的文化状况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5.
周朔 《东岳论丛》2006,27(4):155-158
审美形式是艺术的本体存在,是艺术自律的承担者。艺术自律是指艺术具有一种独立于现实世界必然性的自由自主的特性。在艺术自律的世界中,人和自然摆脱了异化和外在的压迫,呈现出自由自在的本真状态。艺术的革命功能呈现为:否定功能、解放功能、造就新感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评马尔库塞的“美学转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马尔库塞对社会的批判和重建 ,不只是站在社会—文化层面 ,更多的是站在艺术—审美层面。而艺术—审美层面得以确立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实现“美学转化”。本文试从美学转化的原则、关键和完成等方面 ,对马尔库塞的“美学转化”论作出简要评述 ,并分析了这一理论探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式观有四条脉络:以审美反映论和整体性思想为基础追求形式结构整一性(卢卡契、戈德曼),在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关系中揭示非中心的结构(阿尔图塞、马舍雷),弘扬审美形式(技术)作为艺术和现实的中介所起的否定性超越性的作用(本雅明、马尔库塞、阿多诺),用辩证思维将艺术形式和政治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詹姆逊)。其总体特征是抛弃传统思想的内容和形式两分法,或在整体性框架内,或在审美活动的中介意义上,致力于形式和内容、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形式、结构不但是重新思考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的突破口,更承担了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恢复人性和谐的审美救赎的历史重任。对形式与内容的相互转换关系、形式的独立审美价值和认识论价值、形式作为幻象世界具有的疏离否定现实的社会学政治学意义、形式构造与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的精到论述,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8.
马大康 《浙江社会科学》2012,(9):128-135,159,160
在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中,文学艺术是作为现实对立面被建构起来的,它处在与现实相异在的虚构世界。文学艺术作品的结构,是由肯定现实存在与控诉现实存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艺术意识形态与艺术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这种悖论式关系恰恰最为有效地包孕着政治潜能。文学艺术的审美形式是感性形式,它由感性秩序构成;文学艺术就是以此对抗现实秩序,培植新感性,而这正是社会解放的起点。审美形式具有双重性:商品化与抵制商品化。作为一种形式,它为文学艺术设定形态,赋予可复制性和特定的价值,使它无奈地沦为商品;而另一方面,审美形式又让文学艺术获得自律性来抵制商品化。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的审美乌托邦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的主将马尔库塞将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在一起 ,建立起自己的审美乌托邦理论。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构成理论出发 ,猛烈地抨击了当代工业社会技术理性对人的控制 ,并在弗洛伊德压抑性文明的基础上 ,提出了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马尔库塞指出“审美—艺术”是通往非压抑性文明的乌托邦及实现人类解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重估审美游戏论与语言游戏论的诗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游戏论与语言游戏论,是对艺术的生命表现价值的本真认识,但是,游戏论本身所具有的消解社会功能价值的意图,导致人们对艺术游戏观念持否定态度。其实,艺术的教谕功能与艺术的游戏功能之间,并非截然对立,只要重视艺术的生命表现价值与艺术的创作自由本质,就会对审美游戏论与语言游戏论形成正确理解,因此,重估审美游戏论与语言游戏论的诗学意义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不同,与二者理论出发点内在关联。马克思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存在讨论了人的本质,对人的异化阐释的关键点是劳动的异化。而马尔库塞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爱欲,对人的异化阐释的关键点是爱欲的压抑。因此,马克思强调的是变异化劳动为自由自觉的人的劳动的共产主义革命。马尔库塞则侧重于爱欲的解放,只能在艺术与审美中实现而缺乏现实基础,背离了马克思通过社会革命实现人类解放的深刻远见。通过对马克思和马尔库塞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洞悉马尔库塞人类解放思想的局限,厘清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思想的实质和关键,从而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启迪。  相似文献   

12.
《礼记·乐记》与儒家政治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乐记>对"乐"的认识,集中体现了政治与审美互相渗透的儒家政治美学,其用意在于实现优美和崇高的一致.在儒家看来,作为一种政教之具的艺术,"乐"的制作应该由政治领袖来承担;"乐"与政治事务相通,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征政治事务;"乐"不仅意味艺术美的欣赏,更主要的是承担实施道德教化、推行王道和判断政治得失的政治功能.由此可见,儒家的政治美学其着力点在于崇高的政治目标,用崇高的政教来统摄优美的乐音,而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塞自由价值观以追求人的潜在自由为核心,具有反对生产率标准唯一性的价值特点和以审美理性构建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功能,目的在于建立非压抑性秩序的价值理想。但是,由于马尔库塞在研究过程中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折返到西方传统理性之路,因此,他将自由实现寄托于审美理性的构建,致使自由成为一种脱离社会生产的幻象之物。  相似文献   

14.
艺术对既在的绝对张力是马尔库塞审美哲学关注的焦点,它既是艺术自律的内在生命,又担当着对既存现实特别是当下人性进行全面修正的历史责任.艺术正是凭借着对既在的绝对张力颠覆和解构既存的社会形态和异化的人性结构,从而以对人性的改造为中介实现生存方式向更高层次的无穷跃迁.  相似文献   

15.
自主性的艺术是一个超脱了现实又否定了现实的审美乌托邦。从深层结构上看它植根于永恒的人类本性之中,从表层结构上看它有赖于“美学形式”的建构。对于重内容轻形式、以题材的革命性代替艺术质量的“正统”的尤其是庸俗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崇拜形式贬抑内容、企图割裂艺术与现实联系的形式主义美学,马尔库塞的“美学形式”论分别起了补偏与救弊之作用。“美学形式”论对艺术与革命、内容与形式、风格化、陌生化等理论关系和问题作了符合艺术特性且比较辩证的阐明,同时此论也包含了不少矛盾与片面之处。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科学技术理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尔库塞分析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社会的结构,科学技术取代政治手段成为新的社会控制形式,成为统治和奴役人的工具。科学技术导致人性的全面压抑,社会变成单向度社会。人类要摆脱困境,必须进行本能革命,以消除科学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并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实现人性与人类社会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7.
创设审美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效果的绝佳渠道.对"情境"的内涵解析是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情境"概念的逻辑起点.诗性艺术语言情境、红歌音乐艺术情境、戏剧艺术舞台情境和红色影视审美情境是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情境的主要形式,引入优美的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情境氛围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审美意识与趣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和谐互动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情境资源的有机整合与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主体艺术消费力的实现形式构成包括:欣赏选择感受力、审美记忆联想力、审美情感体验力、欣赏想象重构力、审美理解领悟力和鉴赏品味评价力。把对艺术生产力的分析深入到艺术消费领域,可揭示艺术消费力的内在结构和六种实现形式的作用和意义,有益于深入研究和发展艺术生产力,揭示艺术消费主体的素质能力结构,提高艺术消费的层次和品位。  相似文献   

19.
赫伯特·马尔库塞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霍克海姆的支配理论,从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论述和剖析了发达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的生存状态,展现了技术异化在社会政治、文化、思想上的表现形式。与此同时,马尔库塞积极倡导通过新感性和爱欲解放、艺术革命与总体革命等途径摆脱技术异化,以期实现人的全面解放,马尔库塞技术异化理论彰显了浓厚的人本主义精神,同时丰富了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20.
马尔库塞的艺术新感性思想是建立在对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以及由技术文明所造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基础上的。他认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高度一体化的社会,是单向度的社会。人们变成了失去否定精神、批判意识的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通过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造提出建立一种非压抑性的文明。而这种非压抑性文明要通过意识革命及人的感性解放来获得。马尔库塞认为艺术新感性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实践。人类要获得解放就必须通过艺术新感性去完成。他的理论不仅拓展了现代美学而且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