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开南窗"风俗作为东北某些地区独特的文化形态蕴涵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基于对齐齐哈尔进行观察与深度访谈所获得的资料,笔者认为该习俗来源于山东人闯关东时传播过去的民间传说.因而,该习俗中的核心符号南窗、公鸡、磨刀、鞑子等都具有独特的意义,该习俗的存在满足了个体的心理需要,维系与强化了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2.
权利或者产权与习俗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习俗不仅是产权的来源,而且产权本身就是习俗进一步演进的结果,或者说产权是习俗的制度化.以习俗为基础的习俗产权不仅存在于习俗经济中,而且广泛存在于现代市场经济中,习俗产权的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研究、理解和完善产权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朔风  陈璐 《理论界》2005,21(5):162-162
家,与婚姻联系最密切的产物.研究古代婚姻习俗势必得从家"入手.那么,"家"字究竟是怎样反映古代婚姻习俗的呢?我们从"家"的字义,意义形成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家"进入两性或婚姻话语场后与"室"的连用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家"字几乎涵盖了婚姻的全部精髓.无"婚姻"就无"家",无"家"不成"婚姻".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愚昧落后的习俗盛行,黄赌毒猖獗.进入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于民族危亡之际的阵痛中再次觉醒,他们先后发起妇女解放、反对封建迷信、抵制赌博和发展体育卫生等变革运动,给中国社会文化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梁黎 《社会科学家》2006,(Z1):206-208
"三一律"是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悲剧必须遵守的创作法则之一,尤其盛行于十七世纪的法国.这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哲学基础、文艺思想等密不可分.本文试图从"三一律"的形成发展,"三一律"在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盛行的原因,"三一律"将何去何从这三方面,对这一法则作整体把握和较为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愚昧落后的习俗盛行,黄赌毒猖獗。进入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于民族危亡之际的阵痛中再次觉醒,他们先后发起妇女解放、反对封建迷信、抵制赌博和发展体育卫生等变革运动,给中国社会文化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鲜卑入居中原,成为活跃于当时北部中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对尔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表现于府兵制等政治制度上,甚至鲜卑的许多风俗习惯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人们的生活起居,如隋唐一度盛行的各类鲜卑式服饰、饮食等等均与之不无关系。本文试以魏晋鲜卑“荣发”习俗作一简要考述。一关于鲜卑发式,各类史书记载甚略,且多与同属东胡系统的乌桓联系在一起。据《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传》,“乌九者,……悉类头以为轻便,妇人至嫁时乃养发,著句决饰以金碧,犹中国有冠步摇也;”鲜…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演化视野中,文化的变迁主要是以"文化拟子"为基因,通过文化濡化和文化播化两种机制发挥作用的.文化与习俗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习俗元制度本身承载和保持着文化:另一方面,文化作为习俗元制度等制度的"精神性",又成为习俗元制度遗传、演化和变迁中的连续性的"基因"."文化拟子"是理解文化濡化机制和文化播化机制的关键,习俗元制度的演化也是以"拟子"为基础,通过濡化机制和播化机制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是政府信任关系的初始类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经历了从信任关系载体的整体同质性走向异质强制性的变迁,从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与人相异化的性质.农业社会后期"压制型法"出现,预示着习俗型政府信任关系边缘化.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本文指出,习俗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生产经营方式的产物,是民间形成的一种惯例,它对浙江制度变迁具有决定性作用.习俗形成对农民家庭经营的行为配合和道义支持,促使政府容忍农民自主创业.然而习俗毕竟不是正规制度,习俗支持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影响市场秩序稳定等负面因素.作者认为,在浙江经济实现进一步"又快又好"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快民间企业从习俗支持向制度支持转型.本文观点鲜明,分析深刻,理论密切结合实际,针对性很强,是一篇有新意的优质论文.它对促进浙江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建议经济管理部门干部、民营企业管理人员认真阅读.  相似文献   

11.
习俗元制度与农地习俗及实施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俗元制度作为一种自发社会秩序,并不只是存在于像希克斯所说的在市场经济形成之前的早期的“习俗经济”,而是广泛且大量地存在于现代都市化经济与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本文在习俗元制度的本质、作用及实施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农地利用中的面积计量习俗、农地市场化流转中的习俗、农地租佃中的习俗进行了探讨;同时,还分析了农地习俗制度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2.
伊壁鸠鲁哲学是在城邦的废墟上建立的.伊壁鸠鲁采取区分自然本性和人为习俗的思维范式,认为政治共同体是习俗性的,是外在的必然性,而"偏离政治"、避开痛苦则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个人自由的表现.伊壁鸠鲁哲学曾长期被排除于政治哲学的谱系之外,本文力图呈现它的政治意蕴,阐明它是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研究理路和价值观念的颠倒.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胎教在民间的实践源远流长.我国古代民间胎教将胎教与养胎、护胎有机结合在一起,并由此形成以注重环境清净、调适心情、饮食合理和规范行为为内容的较为系统的胎教思想和相关的民间胎教习俗.虽然古代民间胎教思想习俗不乏有非科学的成分,但是它确实是值得我们后人借鉴的宝贵财富,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了它具有一定的科学内涵和科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讲究休闲的国度,中国古代蕴含着丰富的休闲思想.把休闲仅仅定位于实用主义层面,无休不闲或只休不闲,只属于休闲的"致用层",是休闲境界中的较低层次;休闲的"比德层",注重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建立以道德内涵、人格蕴藉和情感寄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相互关联;而休闲的"畅神层"则是一个主体更加自在澄明、更加注重审美情趣和形上哲理意蕴追求的自由审美境界.由"致用"到"比德"再到"畅神",展现了中国古代休闲的不同境界,折射出古代休闲的追求之路与审美历程,更彰显出华夏民族对于休闲所持有的独特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清代台湾"敬惜字纸"习俗的一些相关内容,认为这一习俗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植根于中华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将海峡两岸共有的这一习俗联系起来考察,有助于拓宽研究视野,赋于其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潘玲 《西域研究》2006,(4):100-104
剺面习俗在东汉至隋唐时期流行于以突厥为主体的西域诸民族中,并于唐代前期随着突厥与中原政权的频繁交往和大量降唐的突厥人内迁而被汉族等更多的民族所了解。剺面习俗在匈奴人中并未流行,突厥中的剺面习俗是由迁入西域的民族传入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分布在阿尔泰山及附近地区的鹿石面部有斜线纹,它们很可能表示的是剺面的创伤。  相似文献   

17.
王立 《北方论丛》2005,(2):8-13
丧悼哀毁习俗将哭悼伤身毁颜与否,作为人格评判尺度,叙述模式还将丧悼主体充分儿童化.以往较多注意到儒家伦理纲常对丧亲者恪尽孝道的影响,这之中还有道家返璞归真思想,力求以古朴真淳的亲亲之情面对人生变故.叙述者在一种精心选择的框架中体现着自己的道德责任.该习俗成就了悼祭文学主题,而文学主题超文史性叙述模式经久活跃,对相关民俗心理、行为的嗣续也起到了不应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南方巫盅习俗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唐以后,巫蛊主要在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中流传,并深刻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及宗教活动,同时也产生了大量与巫蛊有关的习俗.至明清以后,由于巫蛊的持续猖獗和医药的进步,民间中与放蛊、解蛊有关的习俗,才在医乃至药的观念下,渐渐获得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说不是封建礼教,而应当是人文礼教."天理"是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规定的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是公正是非之心,是天地本善之心."人欲"就是心的疾病,是私欲,是追求过度的物质享受.朱熹充分理解了古圣先贤推行人文教化的要旨.将它高度概括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灭除性欲、食欲、爱欲等,正常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存天理"是向善,"灭人欲"是去恶.通俗地说,"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加强道德修养以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这归根结底还是人性修养问题.它不仅是宋明理学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还是中华文明思想精髓的经典总结,也是当今社会反腐倡廉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0.
"面缚":古代投降仪式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考古资料、文献资料、礼俗制度等方面考察,古代投降仪式及请罪中的"面缚",其含义既非少数人所说的缚双手于胸前面前之意,也非个别人所说的"系颈或缚首"之意,而是指反训的"背缚"或"反缚",其具体做法是既系脖颈,又缚双臂、双手于身背之后.作为古代投降仪式的一个动作,"面缚"多发生于改朝换代或战乱之际,至三国两晋十六国时期,"面缚"的使用更加频繁,这分为四种情况:一是与其他动作一起构成投降仪式,二是单独构成投降仪式,三是用于大臣向国君的请罪,四是成为"投降"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