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全面实现依法治国,需要把握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和运用科学合理的法治方式三个维度。法治精神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法治思维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法治方式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手段。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但要全面实现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依法行政必须以正确的法治理念为先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集中体现在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几个方面。公安机关必须要全面认识和重视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和处理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与公安行政执法的关系,对于公安行政执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治表现为制度,但内在于精神。在法治构建中,人并非作为法的对立面而存在,人永远是法治的目的,法治表现着独特的人性立场,表达着对人的基本价值、人的生存意义、人格尊严的人文关怀,在加快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要注重弘扬法治的人文精神,这也是法治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法治作为人类向往并追求的一种治国方略和理想状态,存在着人类所共同认可的一些具有普适价值的理性精神.这种共性的东西究竟是什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搞清的首要问题.同时,由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各个民族在法治的理念和制度上又必然各具个性.因此,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要以史为鉴,既要防止法治浪漫主义,又要摈弃法治虚无主义,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5.
认真对待"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命题的提出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的意义概括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命题的提出,最早出现于胡锦涛同志2005年底在中央政法委一份报告所作的修改中,他把报告中的"现代法治理念"修改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作出指示,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层面,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想、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三个方面。它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理想及其价值目标的主观把握,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法律健康运行的精神支持和动力保障。  相似文献   

7.
实现法治中国要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公平正义是法治中国的根本追求;法治中国应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改革行政执法体制,使执法更高效、更权威;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的罪名,体现司法文明;依法破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8.
大学的法治与大学生权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法治要求大学的管理者在处理大学各项事务中必须体现法治精神,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把学校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由于观念因素和制度因素的缺陷,大学生在受教育权、名誉权、隐私权、财产权、申诉权等方面还不同程度的受到一定侵犯.因此,作为管理者的大学还需要更新管理理念,强化法治意识,健全程序法治,推进民主建设,完善申诉机制,落实权利救济.  相似文献   

9.
论社会主义和谐法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光 《学术探索》2002,(4):30-33
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性目标。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方式或手段。和谐与社会主义法治是相容的 ,而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然实行社会主义的和谐法治。因此 ,在理论上 ,要把和谐的理念明确地体现和融入到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整个系统工程中 ;在实践上 ,社会主义法治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 ,消除立法、执法和守法中的不和谐因素 ,搞社会主义和谐法治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层面,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想、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法治意识三个方面.它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理想及其价值目标的主观把握,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义法律健康运行的精神支持和动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谐”与“法治”密不可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要构建一个法治社会,而构建法治社会之前提则又在于培育法治精神,因为没有法治精神的法治社会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法制社会,根本没有和谐可言。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对于束缚我们思想发展的、僵硬的传统观念,特别是经济决定论,我们应当彻底抛弃之。通过经济与法治的关系论证,提示经济之于法治虽然重要,但绝非所谓的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纵观中国及整个人类历史,法治之于经济反而有重大影响之作用。法治实与多种因素相关,而并非是一种被单方面决定的结果。充分认识影响法治的因素之非单一性,可以有效破除当前我国的经济迷信,更正人们之理念,在法治进程中恰当处理法治与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选择。由于受传统文化、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的法治文化仍不尽人意。必须加强法治文化的研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建构法治文化的社会基础,营造法治文化发展的环境,促进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蔡青荣 《河北学刊》2012,32(4):154-156
法治是利益妥协的产物,而个体的分散意志经过妥协形成的法律是对各方利益的均衡。故阶级斗争思维与法治精神相去甚远。民主是多数人的政治,但多数人的权利亦须受到制约,这是由法治的妥协机制所决定的。以权利制约权力、分权制衡体现了法治的妥协性,同时法治的妥协性还体现为对传统的尊重和让步。  相似文献   

15.
黄东东 《河北学刊》2004,24(1):204-206
任何制度都是特定精神和文化的载体。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未能走上法治之路,不仅仅是政治认同问题,关键在于法治文化基础的缺失。面对中国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通过政府推动的方式加强道德建设,转而致力于社会文化底蕴的塑造,以及更深层的社会心理、观念的变革,是一条中国特色的法治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法治的精髓是正确处理法与任何权力的关系,法不只是工具,同时是权力的本源。法治的目的是排除个人或集团的武断,实现形式是对传统、科学和民主的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亦即三者的平等关系。法治是一种国家制度,也是一种领导艺术,是总结实践经验、促进班子和谐、改善干群关系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7.
社会因法治而文明,时代因法治而进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道路选择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从历史经验、现实需要、未来要求、国际进程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18.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两个重要部分 ,是调节社会生活的两个最基本的重要手段。在当代 ,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统一应坚持互补原则、主辅原则、互促原则、时代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目标统一性原则 ,使法律、道德、自然、社会、人相互协调 ,充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阮兴文 《理论界》2014,(11):87-92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其核心和精髓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公平正义是其基本价值取向;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其基本原则;法律权威是其根本要求;监督制约是其内在机制;自由平等是其理想和尺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思潮蓬勃涌现,但殊途同归,从根本上看,其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是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共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契合了这一理想目标。因此,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学习好、宣传好、践行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引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思潮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的绝佳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这种和谐的状态是需要法治秩序来加以保障和协调的。法治秩序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发挥着有效协调利益冲突、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公平正义等重要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