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发展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而如何在配合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自身经济转型是资源枯竭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笔者拟从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出发,结合互联网金融现今的发展态势,提出阿里金融的几点支持意见,并最终实现阿里金融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2.
松原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因油而建的资源型城市,要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要顺利转型面临着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困境。  相似文献   

3.
消费与投资、进出口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我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呈逐渐上升态势。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消费还面临着诸多问题。消费面临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结构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的缩影,优化消费结构,有利于扩大内需,倒逼供给结构改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相似文献   

4.
吴伏生 《领导科学》2006,(14):10-11
工矿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发展起来的城市。目前,因资源枯竭等方面因素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工矿型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威胁着其生存和发展。解决好工矿型城市转型问题,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一、科学分析工矿城市发展现状据统计,我国现有以煤炭、有色金属等为主的工矿型城市126个,其中30多个城市面临资源枯竭问题;现有的8000多座矿山中,400多座资源已枯竭,三分之二已进入中老年期,正在加速枯竭进程。尽管近年来许多工矿型城市在结构调整、推进新…  相似文献   

5.
经济开发区是县域发展最重要的载体,也是所在县的一张“经济名片”,转型升级已是其不得不解的命题。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散落县城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面临哪些成长的困惑?它们又各自探索着怎样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城市转型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资源型枯竭型城市乌海也同样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危机等重大问题,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找出下一步发展路径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乌海市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乌海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参考相关理论与实践,探索乌海市的最佳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决策》2015,(Z1):42-43
《决策》:"十二五"时期,铜陵市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扩大规模、服务业集聚发展,现代农业彰显特色,着力构建产业优化大格局。在经济步入新常态背景下,铜陵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了怎样的阶段?又是如何用创新的举措深入推进的?倪玉平:铜陵因矿建市、因铜而兴,属于安徽省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更迫切,任务更艰巨。历史地看,在城市转型过程中,铜陵的产业发展相应经历了较长的转型调整期。到"十二五",进入了一个重要转型阶段,既是产业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结构调整的阵痛期。  相似文献   

8.
在服务型政府成为政府改革目标的前提下,本文从辽宁省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特点、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出发,研究辽宁省资源型城市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定位,提出资源型城市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治理策略,以丰富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治理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的“三期”叠加,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加剧、改革创新动力增强的经济新常态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企业往往由于对新常态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刻,被动应对,错失了企业转型发展的战略良机,阻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转型导致经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企业如何才能适应这些特点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成功使企业适应经济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新常态下的国企改革和发展进行探讨,以便为国企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民营企业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创造市场活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针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民营企业的调研,对于转变该城市经济发展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社会在近百年来的改革发展中,由于经验不足,技术落后的原因,留下了诸多阻碍城市转型,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矿企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煤矿企业安全事故却时有发生,使得新常态下煤矿企业的安全问题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我国煤矿产业面临升级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成为各煤矿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结合我国煤矿企业基本行业情况,分析其安全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盖佳敏 《经营管理者》2014,(29):133-134
在面临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各国均致力于开发新能源的现阶段,经济转型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唯一出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且要想可持续发展,考虑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其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本文以胜利油田所在地东营为例对经济转型时期的资源型城市的人力资源情况做出分析,并提出改革方向和发展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我国具有资源型城市200多个,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转型期,国务院和各省区市相继出台了扶持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相关文件和政策,但城市转型的关键还在自身,因此各地大张旗鼓地招商引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但作为地方领导干部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城市转型不是简单的经济结构调整,更重要的是人才结构的转型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后者是前者的保障,失去后者前者就不能持久。人力资源开发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问题,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期,领导干部要转变旧观念树立新思维。  相似文献   

14.
100亿级企业达到24户 田世隆说,2014年,成都市在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工业经济以1313发展战略为引领,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成都全市经济持续保持稳中求进的良好态势,经济总量向万亿元迈进,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持续排名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5.
经济转型发展是后危机时代的最大主题,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仙桃处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仙洪试验区建设、城乡一体化试点三大战略机遇交汇点上,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产业优势、科教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我们坚持以转型促发展,在发展中转型,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在争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转型竞争中抢占快车道、赢得主动权、当好排头兵。  相似文献   

16.
"十三五"时期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战略转型期,也是我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智能制造、落实"互联网+"、实现绿色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迫切需要加快绿色转型。该文通过分析海峡两岸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福建如何借助中央"五大发展理念"的契机,引领两岸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推动海峡两岸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7.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主要是从过去依靠工业制造业快速扩张来推动经济的高增长转向主要依靠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靠调整实体经济,进而重新配置金融资源和重新评估资产价格来迎接在这个阶段可能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经济的这些新变化考验着领导力变革,为此,就要对领导力变革中存在的诸如能力不足、决策近视、因循守旧、权力寻租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及时调整以适应科学引导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常态下我国领导力变革开始由管制型向简约型转变、由官僚型向服务型转变、由集权型向共享型转变、由空谈型向务实型转变,呈现出简约化、服务化、共享化、务实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建国以来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但随着资源的不断枯竭,传统能源地位的不断下降,以及长期粗放式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重,着眼长期发展,必须谋求新的发展出路,发挥传统优势,以新能源为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实现跨越转型。本文通过分析大同市现有产业结构特点以及缺陷,以及面临的各种环境、社会问题,列举大同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所拥有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旅游资源的优势以及有利政策环境,为大同市转型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港口是城市经济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经济是进出口的消费地与生产地。港口与城市经济具有相互推动、互为助力的作用。为促进港口与城市经济协调共进发展,需要依托港口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以"一带一路"战略机遇为抓手,以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以港口集疏运网络建设为重心,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突破口,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扶持力度,从而推动港口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县级资源型城市多达数百座。这些城市大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前苏联一厂一市的模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企业影响着城市,企业与城市发展兴衰与共。伴随着资源开采造成的资源储量下降和科技发展带来的新能源、新技术对其经济的冲击,传统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和转型的路径选择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