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侨讯乡情     
南京市海内外京昆票界联谊会暨《京昆票界》创刊十周年庆典活动隆重召开1月20日,南京市海内外京昆票界联谊会暨《京昆票界》创刊十周年庆典活动在市机关礼堂隆重召开,众多爱好京剧昆剧艺术的票友们汇聚一堂,共叙友情,共话发展,整个活动隆重而热烈。到场嘉宾中有德高望重的著名梅派表演艺术家张春秋、孙跃明,还有几位程派表演艺术家  相似文献   

2.
昆剧是从昆山腔起始,经过昆曲的研制成功,最后才形成或发展而来的,它是吴地历朝历代多种文化的结晶.昆曲不是魏良辅一人独创,而是综合发挥了当时许多戏曲家与戏曲音乐家的集体智慧而成的.梁伯龙<浣纱记>也并非第一本昆剧.昆剧有固定剧本,而且它的文学水平甚高,是地道作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顾正志 《金陵瞭望》2011,(17):22-25
2011年5月18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曲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十周年纪念日。就在这一天,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江苏省昆剧院副院长李鸿良获得了第25届梅花奖。他说,这个奖他等了34年——  相似文献   

4.
在清帝国腐朽不堪和民初社会曙光未现的背景上,昆剧作者在创作中表现了对现实的极度不满,然而,对未来又信心不足,剧作流露出浓郁的哀伤与绝望的情绪。由于多数剧作者是有政治抱负的文人,所以,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将昆剧创作当作思想宣传的一种手段,因此,说教大于形象。又因为他们缺乏舞台经验,故不遵守昆剧规矩、言语晦涩、情节平直,成了许多新剧目的通病。但他们大胆创新的精神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总的说,清末民初的昆剧创作,使更多的观众对昆剧失去了信心,加速了昆剧的衰败。  相似文献   

5.
三雅园是晚清上海长期专演昆剧的戏园,也是当时昆班艺人的主要活动基地。在同光年间,因昆剧急遽衰落、戏园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其经营陷入空前的窘境。为扭转营业状况、挽救与其命运相联的昆剧,三雅园利用《申报》刊登广告,采用灵活多变的营销手段,并不断编演“新戏”等。这些经营策略顺应了晚清上海时代发展的要求,迎合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消费心理,因此为三雅园赢得了部分观众,也给昆剧带来了些许生机,但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昆剧和三雅园的命运,其中原因复杂,但与经营策略失当有一定的关系。本文的探讨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昆剧在晚清上海的生存状况,对于今天的戏剧经营出路和昆剧变革问题或许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樊宁 《华人时刊》2007,(9):24-27
2007年1月,7个半小时的全本昆剧《长生殿》在比利时引起轰动。自从2004年在台湾成功首演后,昆剧《长生殿》已在香港、北京、上海等地演出40余场。远离喝彩声,该剧总导演顾笃璜默默地在苏州为昆剧遗产殚精竭虑。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探讨乾隆时期昆剧在北京的演出情况,分别从独立昆班的兴盛、内廷昆剧演出的鼎盛以及昆剧折子戏演出的兴盛三方面进行论述,以突现昆剧在乾隆时期的时代特征、演出特点及本质形态。  相似文献   

8.
吴新雷教授任主编,俞为民教授、顾聆森研究员为副主编,共有111位学者参加撰写,历时10年,终于著作成功的《中国昆剧大辞典》(以下简称《大辞典》),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5月出版,这是中国昆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我有机会阅读了这部《大辞典》,认为她是昆剧历史的全面总结,昆剧知识的科学普及,对昆剧今后的发展,对广大的昆剧爱好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昆剧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具有工丽典雅、浓郁醇厚等艺术特色,被推崇为“近代百戏之祖"和“中国戏曲的活化石"。1989年6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韵白,就是用中州韵语音念的说白。在昆剧和京剧界难度最大。通过对昆剧和京剧韵白声调及变化规律的比较,发现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笔者认为这与京剧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历史回顾的角度,对20世纪昆剧研究的著述,结合舞台演出实践,作了简明扼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1.
苏州昆剧戏衣是昆剧产生之前的中国各戏服之传承,后来成为各种戏剧通用的“戏衣”,在中国戏剧服饰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江南地区,特别是苏州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这里就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来阐述苏州昆剧的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2.
冒襄是明末清初著名人士,戏曲造诣颇深,其姬妾董小宛为秦淮著名歌伎,擅唱昆剧。冒襄昆剧家班知名角色多,演出技巧较高,清初以后所演剧目带有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冒董二人的戏剧性身世亦成为后世戏剧的素材。  相似文献   

13.
主要由文人创作的昆剧,是中国戏曲中最"雅"的一种。但昆剧之"雅"主要是作品形式(文词、演唱等)文雅,作品内涵并非都属"雅正"。场上搬演的昆剧包含了昆班艺人的创造,这更为昆剧加入不少"俗"的成分。在清代,昆剧和乱弹的服务对象不尽相同,而且乱弹艺人常常努力学习昆剧,昆班(雅部)的所演所唱与乱弹班(花部)的所演所唱常常"交错",故昆剧与乱弹并非不共戴天。近数十年来学界常将清代剧坛大势归结为"花雅之争",但一个"争"字无法概括昆、乱之间的复杂关系。昆剧的衰落也需要从昆剧自身寻找原因,而不应简单归因于乱弹的强盛。  相似文献   

14.
冒襄是明末清初著名人士,戏曲造诣颇深,其姬妾董小宛为秦淮著名歌伎,擅唱昆剧。冒襄昆剧家班知名角色多,演出技巧较高,清初以后所演剧目带有鲜明的政治思想倾向。冒董二人的戏剧性身世亦成为后世戏剧的素材。  相似文献   

15.
从7月31日起,位于南京市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即甘熙宅第、甘家大院),将重现甘氏家族“京昆戏曲音乐世家”的传统,每周六晚都由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上演一台京剧精品折子戏专场,这也标志着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与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开始强强联手,合作拓展南京京剧演出高端市场。  相似文献   

16.
乾嘉时代的昆剧虽仍拥有一定数量的观众--主要是文人学士,但已渐露衰颓之势,"不为大众所喜".分析其原因,大致有四:其一在于其腔调繁缛;其二在于其文辞偏于典雅;其三在于其表演上不趋时好,不以淫糜吸引观众;其四在于其耻于向花部学习.基于此,昆剧渐呈衰势,到了清末,终被花部所取替.  相似文献   

17.
昆剧名著改编演出的关键是文本改编 ,表面看这似乎只局限于文学手法或技巧 ,实质却体现了艺术继承方式的变革。五十年代浙江昆苏剧团的《十五贯》完成了昆剧全本戏继承方式的一次革命。新时期以来 ,继承方式已从单一转向多元 ,确立了在科学基础上的非纯粹继承机制。首届中国(苏州 )昆剧艺术节优秀古典名著展演表明 ,全国昆剧艺术表演团体已冲出守旧的观念模式 ,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在发展中求继承的昆剧之路  相似文献   

18.
张军,国家一级演员,专攻小生,人称"昆剧王子",2004年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师承著名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岳美缇,是俞振飞大师的再传弟子,被公认为当今昆剧青年演员中的领军人物;曾获上海白玉兰主角奖、上海市首届小剧目汇演戏剧类优秀剧目奖、全国昆剧中青年演员评比展演"联合国促进昆曲艺术发展大奖"等一系列奖项,异荣膺上海市第二届"文化新人"称号。  相似文献   

19.
"寓技于折"使折子戏成为昆剧的技艺箩筐。"依行分戏"则完成了折子戏舞台呈现时的角色归属。二者对昆剧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角色行当方面,首先通过技艺的专擅各个行当巩固了行当表演特色。其次,由于分工和专攻的存在和发展,行当分工得以明晰,行当地位也得以进一步确认。第三,由于明确的分工和专擅,就很容易形成剧团内各行当之间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和协调。"寓技与折"和"依行分戏"的作法在平衡不同行当的地位和作用方面也有显见作用。借助折子戏中的"家门戏",昆剧原本相对弱势的行当得到了发展机会,"生旦"体制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弥补。二者还促使昆剧剧目围绕舞台演出逐渐发展和成熟。这一成熟的标志即"家门戏"的形成,以及由此引发的骨子戏、五毒戏的出现和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昆曲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然而,与"昆曲"有关的一应称谓,诸如昆山腔、昆腔、昆剧等,长期以来在学术理论上存在着概念混淆、运用混乱的状况。故有"辩歧"之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