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快哉风 《老人天地》2010,(10):43-43
三年前,儿子给我们老两口带回一只小黑狗。圆圆的脑袋,尖尖的耳朵,滚圆的身子,细细的腿,跑起来像闪电一样迅疾。我和老伴很喜欢它,给它取名“卡拉”——当时有部电影就叫《卡拉是条狗》。  相似文献   

2.
正世间最悲情,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12年前,盛汝芝正在上大学的唯一的儿子张凯因病离世。就在盛汝芝陷入锥心之痛无法自拔、人生就此一片黑暗之际,张凯的高中同学们来了。12年里,他们对她倾情关爱、贴身照顾,胜似亲人;他们全都称呼她为"妈妈",帮助她一点一点走出失子之痛的阴霾……盛汝芝说:"我失去了一个儿子,现在却有很多个儿子。有他们在我身边,我该告别过去,重新开始了!"  相似文献   

3.
那是一个有着很好阳光的午后,可是27岁的昆塔尼拉心里却涌起一阵悲哀,她遇到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尽管她已经有所预料。那一天,两个儿子所在小学的校长对她说:“你的两个儿子反应很迟钝,我们只好把他们编人与他们能力相仿的阅读小组里去了。”她知道校长话中的含义,被编入阅读小组的学生,通常就是被人们称为低能者或弱智的人。阳光仿佛瞬间失去了温度。儿时的记忆像一阵阴风从岁月深处吹来。  相似文献   

4.
肖建明 《老年人》2006,(9):30-31
婆婆40岁就守寡,一个人拉扯大一双儿子,生活过得非常艰难。自从我与她的大儿子结婚后,她就与我们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婆婆很勤快,也很慈祥。特别是在我怀孕后和“坐月子”期间,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把我照顾得熨熨帖帖,常让我感到怪难为情的。不过,我也发现婆婆经常会一个人坐着发呆,有时还偷偷地叹气。我认准了婆婆心里一定搁着什么难出口的事,于是细心地观察,委婉地探询,直到她终于向我敞开了心扉。原来,10年前,婆婆在公园锻炼时认识了比她大5岁的张大叔。日久生情,两位老人孤独的心越靠越近。然而,碍着两个儿子,婆婆和张大叔若即若离,始…  相似文献   

5.
婆媳关系难于处理,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常听不少老人抱怨:“我们为儿子媳妇操碎了心,而他们却毫不领情,真不知为什么?”59岁的李老太太也有类似的苦恼。一进诊室,只见李老太太一肚子怨气,刚落座就数落起儿子和儿媳不是:“我有4个儿女,把他们拉扯大不容易。3年前,最小的儿子也娶了妇,我心里像一块石头落了地。谁知子娶了媳妇忘了娘,老是嫌我嗦。管教自己的儿子多说几句,儿媳也有见。唉,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真是难受我是天天生闷气,晚上也睡不着,这3来身体都给拖垮了。最近一件事情更让人气愤,儿子的一件脏衬衣放在…  相似文献   

6.
<正>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解梦师。我为什么会做这个梦?它是不是在提醒我:我经常将儿子丢失?两年前的梦两年前,我做了一个这样的梦:傍晚,带儿子去公园玩,碰到一个朋友。我和她聊天时,儿子在一旁不停打岔,我有些不耐烦,塞给他20元钱:"你去水上乐园玩吧。"儿子一溜烟地跑了。等我们聊完天,发现天色已全黑,而公园恰巧停电,路上一片漆黑。我的心提到嗓子眼:儿子?  相似文献   

7.
雪域 《现代交际》2009,(1):22-23
十年前的那个雷雨天,我始终记忆犹新。那天,妻带着九岁的儿子驾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意外,被好心人送到附近县城的医院。仅仅两个小时,我就得到生命中最严酷的两场毁灭:我永远失去了深爱的妻子,而且她留给我个大大的意外,儿子竟然不是我亲生的!儿子在妻的保护下基本无伤,我一遍遍翻看儿子例行的各项检查结果。血型化验单上触目的B字使我的眼睛欲喷出火。  相似文献   

8.
谢涛 《当代老年》2006,(12):28-28
邻居中有位70多岁的老妈妈,前不久老伴去世了。 她现在住的房子是已成家多年的三个儿子凑钱给买的。刚刚成家不久的小儿子找到她说:“妈妈,爸爸已经走了,你一个人很孤单,不如把房子卖掉.我也把我们住的旧房子卖掉,这样我们的钱合在一起买新房子,您住到我们家里,我来养着您。”老妈妈同意了,很快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把钱交给小儿子,住到了小儿子家里。小儿子找三位哥哥开家庭会议,三位哥哥同意了小儿子的意见,老人由他来瞻养,他们一起把给老人—年的生活费交到这位小儿子手里。小儿子还从他妈手中要走了政府给老人每月领取生活费的存折。这位老妈妈才住进去—个多月,新房子还没买,老妈妈就无法忍受小儿子及儿媳对她的无理态度,跑出来住到大儿子家里。  相似文献   

9.
我们社区旁边不远就是劳动公园,那里有个群众自发的“相亲角”,来这里转悠的基本上都是60岁以上的退休居民,我姑姑就是这里的常客,瞒着儿子大宝,三天两头地到这里来。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姑姑竟然拽上我,叫我和她一起去劳动公园给她儿子相亲。“您给大宝相亲,怎么带我去啊?”姑姑敷衍我:“去了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10.
一位弯腰驼背的白发老人,蹒跚着走进安化县人民法院东坪法庭。见到法官,老人“卜嗵”一声跪倒在地,哭诉道:“我要告我那忘恩负义的儿子和儿媳……”  这事发生在2000年4月25日。老人叫樊金花,82岁,安化县田庄乡黄沙村人。提起樊金花,村里人都说她命苦。解放前,她和丈夫谌强民共生育了5个小孩,因病夭折4个,只有长子谌孝康长大了。他们节衣缩食,一点一滴为儿子的将来作着准备。1963年,谌孝康与同村姑娘蒋贞红完婚,他们含辛茹苦砌了一栋新房给儿子儿媳居住,而自己仍旧在原先那间旧屋栖身。  斗转星移。1987年,孙子谌有朋也到…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六一”国际儿童节,郑州市民唐冉又去了趟陵园,去看望长眠在那里的儿子。对于48岁的她来说,孩子成为她一生的牵挂和不舍。半年前,一场车祸使她失去了唯一的孩子,她的笑容从此被关在了过去。此前,医生曾劝她,尽快淡化回忆,才能逐步摆脱重度抑郁。但她控制不住,每到节日都怕儿子孤单,哪怕是儿童节。在母亲眼里,儿子永远是个孩子。  相似文献   

12.
伊朗人看到一对情侣情意绵绵、如胶似漆时,喜欢称他们为“麦杰农”和“莱拉”。麦杰农和莱拉的传说,就象我国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一样,在伊朗家喻户晓。然而有趣的是,麦杰农和莱拉并不是伊朗人,而是阿拉伯人,是阿拉伯古代民间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那么,为什么伊朗人对阿拉伯的这个民间故事如此熟悉呢?我们还是先从这个故事谈起吧!阿米里亚部落的酋长虽然家财无数,但却因没有儿子而烦忧。他每天敬祷上苍,祈求赐他一子。后来终于生了个儿子,取名盖斯。  相似文献   

13.
认识我的人都夸我有个好儿子,聪明、好学、自立、懂事。他们都说我有福气。儿子今年12岁,可他早已“长大成人”了,因为我从来就没把他看成是不懂事的孩子。从他7岁上学开始,我就没说过“你应该怎么做、你必须怎么做……”而是说“你认为应该怎么做?告诉爸爸为什么要那样做?……”我从来不让儿子觉得他在替我做什么,他做的一切都是给自己做的。那是你自己的事记得那是5年前,儿子一年级第一个学期考试考了双百,回家跟我说:“爸爸,我考双百,你给我什么奖励?我们同学的爸爸、妈妈都给考双百的同学买许多好东西。”我告诉儿子:“大彬,爸爸…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来自越战归来士兵的故事。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我有个不情之请。我想带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的。”“不过,”儿子又继续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个胳膊和一条腿,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儿子,我很遗憾,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  相似文献   

15.
90岁的尊严     
正半年前,母亲在医院换了个髋关节,这是个大手术。我们知悉,90多岁的老人手术全麻,风险巨大。母亲进医院就对我们说:"你们做任何决定,必须告诉我。"我们奉命,问她是否开刀,母亲就一个字:"开。"她懂的,不开刀,以后生活质量为零。母亲同病房的一位老太,99岁,虽高寿,却几次犯脑梗、心梗。那天,她儿子来,两人对话,清清爽爽的话音,但内容颇有"穿越感"。老寿星一次次问儿子:"你几岁了?"儿子答:"64岁。"她摇头:"我才60多岁啊,你怎么会64  相似文献   

16.
钟玛  刷刷 《现代妇女》2005,(12):44-45
1儿子刚刚上初一时,对男女那方面的感情还是朦朦胧胧的,可班上“情窦初开”又相对大方的女同学,已暗中向男生“眉目传情”了。但这类“青春期动作”常常遭遇儿子等一干男同学的冷嘲热讽。某周末的饭桌上,我正开启着一瓶四川名酒“剑南春”,儿子在一边说话了:“爸爸,我们班有个女同学,外号听着就是这酒的名字。”“叫剑南春?怎么,她喜欢喝酒?”我不解地问。儿子笑道:“不是。她叫杨小莉,特别喜欢和男同学一起玩,所以就给她取了剑南春的谐音外号——见男春。”我心想,这些半大小子也真想得出来。见我无语,儿子又自鸣得意:“一开始男同学背后叫…  相似文献   

17.
亲子趣事     
《女性天地》2010,(5):53-53
奶奶是哪国人 儿子问我:“爸爸,外国小朋友怎么是黄头发呀?眼睛和我们的也不一样。” 我不知道跟他如何解释,就说:“外国人就是这样的,就像我们是黑眼睛黑头发一样。”谁知儿子又说:“那我奶奶是白头发,她是哪国人呀?”  相似文献   

18.
跨国婚姻在上个世纪末就不算新鲜事儿了,但他们融合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氛围的家庭故事如今说起还是很新鲜。 沈先生:韩国儿媳“宠坏”了儿子 去美国前,才知长子在美国娶了个韩国媳妇。 儿媳的英文名字叫June,比儿子年轻9岁,17岁时从汉城移民美国。她中等身材,漂亮和气而善解人意,是一位典型的东方女性。 儿子不懂韩语,她也不懂汉语,两口子平时交谈用英语。韩国是个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在这种文化背景和社会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儿媳,依旧保留着固有的韩国传统。 第一次晚餐,我发现儿媳总在注意每人的饭碗,原来她在观察…  相似文献   

19.
儿子的孝心     
儿子的孝心“军伟,你寄回来的505神功元气袋,我用后不长时间就起作用,现在我身体好多了,没有想到这个红布袋能治好我多年的病,真是好东西啊!”我含着兴奋的泪读母亲的信。母亲为了拉扯我们弟兄两个,拼命地于活,早起晚睡,岁月磨白了她的秀发,也使她积劳成疾,...  相似文献   

20.
张兵 《老人天地》2010,(5):31-32
我的小孙女迪迪今年12岁了,从不乱花钱。现在城里的独生子女.哪个手里没有千儿八百的.能节制自己,的确不容易。儿子、儿媳对她比较严,每月只给20元零花钱。做祖父母的心肠软,孩子想买什么马上就给买。为此,儿子、儿媳有“意见”.希望能同他们协调一致,教育孩子从小懂得节俭,我们同意他们的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