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以“诗鬼”闻名后世。在考察李贺诗歌历代接受史的基础上,运用接受美学中的“第一读者”的观点,以及近来学界提出的“第二读者”的概念,分析、阐述李贺诗歌接受史。认定杜牧、严羽分别为李贺的第一、第二读者,根据历代诗评家对李贺诗歌的论述,具体阐述杜牧、严羽之评论对李贺诗歌的传播与接受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贺,是唐代以“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著称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伟大领袖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赞扬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值得一读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在于李贺的诗歌大都具有“玉峰迎旭日,银海纳长虹”似的奇丽雄扬的艺术特色,为那腐败黑暗的时代挥一面理想的彩旗,为我国诗歌的民族艺术宝库增添了可资借鉴的珍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李贺神鬼诗的“立志”到“破志”的演变过程,反映诗歌“神鬼情”独特魅力,论述诗人诗歌世界中“情”与“志”区别干以往传统中国诗歌“言志”和“缘情”的美学特征,提出神鬼诗的非传统诗歌意义的“情”“志”说。  相似文献   

4.
李贺一生有三个难解的情结凝聚于心中,导致他写出悲感浓郁的诗作。李贺诗歌题材的选择、意象的创造,都围绕“写悲”这一中心。他极力描写鬼域和仙界,也是为了抒发现实人生中的悲痛之情。抒写悲慨是李贺诗歌的意旨所在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李贺诗歌中的时空意识和神话色彩杨准李贺在多姿多彩的中唐诗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1]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至今仍为人吟诵不绝的名篇佳作。李贺诗歌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自其诡丽的神话色彩。李贺诗歌以新奇险怪著称,对此历代...  相似文献   

6.
关于李贺诗歌之“奇”文学史上已成定论,但李贺诗歌风格之“奇”不仅具有“幽奇冷艳”、“奇崛冷艳”、“奇崛幽峭”等特色,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意蕴,这一点我们从古代评点中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和例证。本文总结了十四种有关“奇”的更深层和恰切的内涵,以利更好地理解李贺诗别样的审美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李贺是唐中叶以后一位很有才能、很有独创性的诗人。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出:“李贺诗很值得一读”。这不但指它的艺术,同时指它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内容与形式、思想和艺术的统一论者,对于李贺诗歌的评价同样应该坚持这个原则。但是,一千多年来,对于李贺诗歌的评论,却是很不一致的。特别是对于它的内容与形式、思想和艺术,也就是古代诗评家所说的“辞”和“理”的看法,歧异更大。这些看法有的是错误的,有的不准确,影响都很大。这对于我们正确领会毛主席的指示,确切地评价李贺的诗歌,有着很大的障碍。因此,本文企图从李贺诗歌的思想和艺术,即古代诗评家所说的“辞”和“理”的关系和特点,谈一谈个人的意见,借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李贺与宋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诗歌发展史上,宋人师唐以创新。而效法李贺的风尚,起自宋初,一直延至宋末。其过程是:始则祖构“长吉体”,只重视李贺诗歌的形式;进而从理论上认识李贺诗歌的独特风格及其深邃的思想价值,并在创作实践中多有体现,写出了不少爱国主义的诗篇,使李贺在宋代文学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富有社会现实意义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后世是不多见的,应当给予充分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从丹纳“时代、种族、环境”三要素理论出发,宏观描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爱国主义传统流变“与时俱进”的时代表征,进而探讨了与爱国诗歌相应的“忠君理念”与“垂史追求”二元互补的民族主体心态,并从中华民族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审视爱国主义诗歌传统中“变”与“不变”的辩证哲学内核。  相似文献   

10.
李贺诗歌具有很浓的“富贵气”,他长于描写贵族的用香生活、宴饮生活、情爱生活和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从温庭筠的词反观李贺诗歌.发现他们在具有“富贵气”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李贺诗歌的富贵气带给人一种瑰丽博艳的视觉冲击,却也有雕琢过甚的瑕疵。他笔下的富贵是一种金玉锦绣式的故作富贵,而非风神兼各的真富贵。  相似文献   

11.
生命意识是李贺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诗人在表达这一主题时,采用了多种表达范式,“睹木兴叹”就是其中的一种。前人由于对李诗生命意识及其这一表达范式缺乏足够了解,在注疏李贺诗歌时往往违背了诗人本意。文章以“睹木兴叹”这一表达范式为议论角度,对姚文燮《昌谷集注》、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叶葱奇《李贺诗集》三家注疏中的不妥之处作举例纠正。  相似文献   

12.
晚唐司空留在他的《诗品》中列举了“雄浑”“冲淡”“高古”等二十四种诗歌艺术风格。司空图生活在李贺之后,显然已能见到李贺的诗。但以司空图所列的这些诗歌风格来论李贺的诗,却很难说哪一品能较准确地反映其特点。倒是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以“风槁阵马”“时以美女”“鲸吸鳌掷,牛鬼蛇神”等比喻评李贺诗的特色比较恰当,杜牧称之为“虚荒诞幻”。我们将其转换为现代艺术批评术语,就是“怪诞”。正是这种“怪诞”的诗歌艺术风格,使李贺赢得了与李白相齐的诗名;“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沧浪诗话》)。“怪诞”一词…  相似文献   

13.
在《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里,毛主席精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历史经验,指出了诗歌的创作规律、艺术特点和我国诗歌的发展方向,最后又教导我们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毛主席最后这句话的意思,据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提示我们:从李贺的诗歌中,可以更具体地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创作道路以及怎样“从民族中吸引养科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李贺的诗歌,有许多东西足资我们借鉴。 毛主席说:“又李白只有很少几首律诗、李贺除有很少几首五言律外,七言律,他一首也不写。”  相似文献   

14.
在李贺诗歌批评和接受史上,钱锺书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一位大家。在《谈艺录》中,他以其学识的渊博和睿智,旁征博引,纵贯古今,打通“中西”,对李贺诗歌的总体特点、艺术和思想特色、风格等进行了精到而全面的评论。研究和分析钱锺书先生对李贺诗歌所作的评论以及评论时所使用的方法.这无疑对李贺诗歌以及整个唐诗的深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贺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鬼”,他的诗风瑰丽奇峭,凄迷浓艳,这种诗风的形成与他对色彩的独特的运用方式是紧密相连的。笔者在对李贺244首诗歌进行字频、词频统计的基础上,对李贺诗歌中的色彩词进行语言学分析,以证明现代语言统计学的方法对于分析作者作品的风格特征既有其优势的一面,又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亟待进一步完善,这一点将在对色彩词功用分析中提及。  相似文献   

16.
“诗歌鬼才”李贺以其浓郁的伤感意绪和孤僻个性创造了一个瑰丽、奇诞的诗歌世界,对后世诗人影响很深。后人在借鉴李贺诗风的同时,也对其悲苦生平深表同情,对其生平传说的传播与接受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和态度,其中李商隐和杜牧的不同接受缘由很有代表性。李商隐对李贺生平传说的传播和接受,表现了他对李贺的爱戴以及对他早夭的痛惜之情;而杜牧则由于对李贺缺乏心理情感的认同,因而很难理解李贺的畸形和缺陷心态,也很难将自己的生世期许寄托在幻想中。因此,从二者传播与接受的差异性中,可以更好地了解李贺对后世的影响情形,以及后世对李贺及其诗歌的不同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中唐是中国诗歌逐渐显示出个性的时代,名家竞出,七彩纷呈。李贺的诗歌独标新帜,别开生面,历经宋、元、明、清一千二百多年,而为人所摹拟和师法。 翻看一下李贺诗集,我们很明显地看到以下三种现象:(1)写“丑”的诗多;(2)写女性的诗多;(3)歌行多而律绝少,七律竟一首也没有。这三种现象彼此纠结、渗透,构成了李贺诗歌的主要特色。本文试图对这三种现象进行一下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贺生年考     
李贺是唐代诗坛的著名诗人。他的生年向有两说。 关于李贺的生平事迹,最早给我们提供资料的,是比李贺稍晚一些的诗人杜牧和李商隐。杜牧受集贤学士沈子明之托,为李贺所遗二百三十三首诗歌作序,时间是太和五年。杜牧在序文的后段,叙说了李贺的家世,盛赞了李贺的诗歌,结尾处云:“贺生二十七年死矣。”又云:“贺死  相似文献   

19.
严羽于《沧浪诗话》中,将李白、李贺二人并列对举,分别比为“天仙”“鬼仙”。历来诸家对此条诗评的解读,都存在一些逻辑上的问题,难以自圆其说。在多维综合的审视之下,有理由认为,严羽的“天仙”“鬼仙”之评实本道教,属于“以道喻诗”。并且,将道教对“天仙”“鬼仙”的各种细节描述,与李白、李贺二人的整体诗风、诗歌内容、情感向度,乃至诗歌细节、创作路径等方面进行对照,可发现几乎一致。如此一来,此条诗评的内涵也便得到了更合理的揭示,在阐释逻辑上的龃龉难通之处,亦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0.
李贺(790~816年),字长吉,河南福昌县人(今河南宜阳),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早熟的天才。前人评他“奇峭”(张碧)、“鬼才”(宋祁)、“瑰诡”(严羽)、“语奇而入胜”(周柴芝)、“幽深诡谲”(火兆文燮),但对于前人共同肯定的李贺诗歌虚荒、诞幻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