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法人犯罪若干问题的思考杨木对法人犯罪的问题,在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许多国家都从不承认法人犯罪发展到法律规定法人犯罪并给予刑法处罚。在我国,对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法学界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愈来愈多的事实表明...  相似文献   

2.
法人做为独立的社会组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法人犯罪现象也愈演愈烈,并已成为破坏改革开放,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损害党和政府形象而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为此,自1988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在7个刑法补充规定中,对有关单位犯罪(包括法人犯罪)的32种犯罪行为及其刑罚做出立法。  相似文献   

3.
法人犯罪固然要以法人名义并为法人利益而实施,但还表现出法人组织自上而下的整体活动,这是法人犯罪区别于自然人犯罪包括自然人打着法人旗号犯罪的明显标志。由于我国现行刑法仅以自然人为犯罪主体,因此本文不是囿于现行刑法关于犯罪主体的规定而进行注释,而是从立法论的角度,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法的基本原理,来探讨法人犯罪的犯罪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4.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就必须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既要有经营自主权,又要有自负盈亏的能力。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行政机构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也无法形成竞争。在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国家虽然通过立法形式建立了企业法人制度,但这是一种不完整的法人制度。国有企业名义上虽有法人地位,却没有法人所必须具备的独立的财产权,难以建立起财产约束机制,只能负盈不能负亏,国家对企业仍负有无限责任,企业还不是真正独立的法人。  相似文献   

5.
法人犯罪的有关问题,国外法学界争论已逾一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法学界对法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做了很多的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我国的刑事立法已陆续规定了一些法人犯罪及其刑事处罚。但尽管如此,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甚至是理论权威对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和应否在刑法典中规定法人犯罪持否定意见。因此,对法人犯罪问题还需进一步在理论上加强科学研究和论证。本文试图通过对法人犯罪历史的追溯来探究法人犯罪产生的原因。一、法人犯罪问题的历史发展概况纵观历史,法人犯罪问题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十七世…  相似文献   

6.
我国和韩国的刑法在法人犯罪的处罚上都采用双罚制,即既处罚法人组织体(处以罚金刑)又处罚法人的直接责任人员(处以自由刑或罚金刑).双罚制虽然在两国的法律中反映出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但是由于两国刑法对法人犯罪的承认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双罚制在责任依据、结构模式、处罚内容方面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在韩国,“两罚规定”中对直接责任人员一律处以与自然人犯罪相同的自由刑和罚金刑,而且“两罚规定”对法人组织体和直接责任人员规定判处的罚金刑都是限额罚金刑,尤其是在食品卫生法、建筑法等重要的经济法领域对法人组织体判处独立且高于直接责任人员的罚金,以此来提高对处罚法人犯罪的综合效果,进而达到预防与遏制法人犯罪的目的.因而韩国双罚制的具体内容对我国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论我国法人犯罪的成因郭光明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法人制度的确立,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作用日益扩大。但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人犯罪,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不断蔓延之势。它们不但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给国家和人民造...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而深入展开的。现在的国有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着很大差距。多数的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没有独立的法人产权,没有固定的法人机构,不可能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从而也就不成其为真正的法人。因此,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成国有企业转换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我们建立起企业法人制度,企业法人财产权制度,有限责任制度等,本文将就以上三种制度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一、国有企业法人新析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按照我国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  相似文献   

9.
法人是法律制度认可的社会组织,我国改革开放的机制使法人制度的发展日益成熟。法人追求利益的本性带来了日渐突出的法人犯罪问题。法人犯罪与官员的腐败有着紧密的甚至是直接的联系。反腐倡廉必须扼制法人犯罪。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刑法》第116条、《海关法》和《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可以把法人走私罪的概念表述为:法人走私罪,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牟取非法利益,违反海关法规,运输、携带、邮寄国家禁止、限制进出口的货物或物品进出国(边)境,逃避海关监管,以及未经海关许可私自出售持准减免税进口而无权出售的货物和物品,情节严重的行为。法人走私罪的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以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法人走私罪的主观要件,对法人主体来说,是法人整体的犯罪故意即法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在法人意志支配下,违反海关法规,进行走私活动的整体犯罪故意。对法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来说,则是其自身的犯罪  相似文献   

11.
法人是商品经济社会中一个具体实在的组织体,具有不同于组成法人的自然人的意志和行为,可以成为犯罪的主体。单位有其自身的整体意志和行为,判断单位犯罪还是自然人犯罪,关键看犯罪行为体现的是单位的整体意志还是自然人的个人意志。在单位犯罪的认定中,对单位实施的犯罪行为应该进行实质化审查判断,对于滥用法人人格独立原则以规避法律的,要引入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对法人人格予以否认,追究其背后的自然人或其他单位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2.
单位犯罪,在刑法理论上通常称为法人犯罪。它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包括法人及非法人单位在内的一种犯罪。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法人犯罪也日益成为困扰现代世界各国的一种犯罪现象。本文仅就单位犯罪产生的原因、特点及相应的对策作一些分析。一.单位犯罪产生的原因单位犯罪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异常复杂的犯罪形态。究其原因有:第一:从主观上看,法人决策人员的思想意识错误是法人犯罪(单位犯罪)的内在动因。法人犯罪发生的一般轨迹是,先有法人决策人员的犯意,然后有法人…  相似文献   

13.
一、法人犯罪问题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法人犯罪是指法人作为犯罪主体的犯罪,它不同于自然人犯罪,因为它是一定形式的社会组织,也不同于一般暴力集团犯罪,因为它的组织是合法建立的。法人犯罪的规定较早产生于英国,主要受到两个因素影响:第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宣告了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一、正确采用规范法人制度须以全面、准确地把握其机理为前提 普遍实行规范法人制度是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提上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议事日程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改革思路,是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塑造为完全独立和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事情恰恰相反,普遍实行规范法人制度只能是变相地维持企业既往的政企不分的局面,因而国有企业无从普遍地活起来。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首先是人们观察的粗疏。人们看到,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中型企业多为规范的法人制企业,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占到主体地位(以美国为例,1977年其公司制企业的销售额就已达全国销售额的65%),可以说,没有规范的企业法人制度就没有资本主义国家当今如此发达的市场经济,而这自然与规范法人制度所普遍造就的企业独立主体地位密不可分。有人以为既然该项制度作为解决同一社会主体内部权利安排的措施而没有任何阶级性,我们当然可以拿来用了。然而此见远非切实。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规范法人制度的企业之中只是大多数扮演着完全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另外的少数虽然同为市场主体但其独立地位和竞争性则逊色得多,以至只能说是扮  相似文献   

15.
法人犯罪是指在法人意志支配下,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代理人或其他法人成员,为了法人利益,以法人名义实施的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它具有整体性、组织性、隐蔽性和高度损害性等特点。目前我国法人犯罪的主要形式有法人行贿、受贿,法人走私,法人偷漏税,骗取国家出口退税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对法人犯罪的刑罚处罚制度有“代罚制”与“两罚制”之分。惩治和预防法人犯罪要认真执行“一要坚决,二要慎重,务必搞准”的方针。  相似文献   

16.
关于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的问题,国外法学界争论已逾一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刑法学界对此问题也展开了较深入的研究和热烈的讨论。在此,笔者亦想就法人犯罪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求教于法学界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17.
确立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地位必须赋予企业独立的财产权,这是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必然归宿,也是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必要前提。然而,理论界对企业财产权涵义的理解和阐释却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集中在三个问题上:如何理解法人所有权或法人产权?法人产权是否意味着在股份制企业中必须设企业股,企业股与法人产权兼容吗?实行企业资金  相似文献   

18.
对侵犯著作权犯罪,海峡两岸刑法在法定刑上都设置了罚金刑和自由刑,还规定对法人犯罪进行处罚.但在立法模式、条文数量、罪名种类、目的犯数量、成立犯罪的要件、罚金刑及自由刑的规定等方面有许多不同.我国大陆刑法将来可以从两方面逐步适当扩大刑法保护著作权的法网,而且,为使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紧密衔接,以及使相关犯罪实现罪刑均衡,有必要对有关法条作出修改.我国大陆刑法没有必要建构附属型刑法保护模式,目前关于著作权犯罪的司法解释本质上没有侵入立法领域,也没必要将之上升为立法.我匡台湾地区的著作权刑法保护著作权的法网过于严密,可以适度非犯罪化,并对相关刑法制度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19.
单位犯罪,又称法人犯罪,是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随着法人组织的产生、确立而出现的一种区别于自然人犯罪的特殊犯罪形态。在我国,单位犯罪这一新的犯罪形态,只是近十余年的事。自1987年《海关法》首次把单位作为走私罪的犯罪主体加以规定……  相似文献   

20.
刘凌梅 《中州学刊》2008,(1):119-122
商业贿赂犯罪是目前各国关注的重点,2003年通过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此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我国《刑法》中有较多内容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不相协调甚至存在立法空白,今后应从商业贿赂犯罪的立法体例、罪名体系、构成要件等方面予以完善,如设立独立的商业贿赂犯罪,在《刑法》中增加规定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犯罪、影响力交易犯罪、法人犯罪等,使许诺给予、提议给予与实际给予在刑法上受到同一评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