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什么输了?     
一个中国人决定到国际市场 去做生意,凭者中国人特有的勤 劳、聪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意 做得如日中天。没多久,轻而易举 就能赚取巨大利润的生意吸引了 第二个、第三个……中国人进入 到了国际市场。中国人的产品吸 引了更多的人来到国际市场采购, 中国人的生意从当初的一家做到 现在的N家。 一个美国人来到国际市场, 他走到第一家中国人做生意的地  相似文献   

2.
经济寒流袭来,华尔街瑟瑟发抖。许多大手大脚惯了的美国人,也不得不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勤俭、节约,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至少在最近一段日子,正成为不少美国家庭的必修课。现在,美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开始反思“花明天的钱过今天的日子”的消费模式。一位著名的专栏记者在批评美国人的消费理念时形容:是在“花后天甚至大后天的钱来过今天的日子”。  相似文献   

3.
中美文化差异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文化差异较大。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美国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美国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中国人具有群体意识和中和意识,美国人具有个体意识和竞争意识;中国人喜欢中庸性,美国人强调排中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辩证思维上,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体现在逻辑思维或分析思维上。从自然环境、劳动方式、民族历史、传统思想、社会认知以及文字构成等方面来探寻中美文化差异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2002年我从吉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硕士毕业后,到美国自费留学。我决心凭着流利的英语和在国内学到的知识,在大洋彼岸打拼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来。经过一段时间在美国边打工边学习,我对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如何发展有了一些体会。面对市场去择业,选准打工切入点边打工边读书,是留学生在美国的普遍现象。大学生就业要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人才的竞争相当激烈,所谓市场择业,就是要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人尽其才。”而且,我们这些自费留学生出国时家里已经花了一大笔钱。家里的钱已经花尽了,即便是家里还有钱,也不忍心去花…  相似文献   

5.
从美国、日本、韩国再到中国,世界各国奥运盛会、世博盛会无不展示了国家的强盛、社会的繁荣,也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了欢乐。但那些巨大的耗费是从哪里来的呢?很多人以为那是在花国家的钱,但其  相似文献   

6.
从“荷莱坞”、“荷来胡特”、“花坞”到“好莱坞”,中国人心目中的Hollywood逐渐演变成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和一个流光溢彩的梦幻天堂。好莱坞的中国影迷,在物质迷恋和感官慰藉的层面上走近好莱坞。但在1949年以前,中国电影仍然企图通过各种途径,向好莱坞学习并寻求与好莱坞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进而试图在中国境内建立另外一个“好莱坞”,最终实现中国的好莱坞梦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自我观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的自我不同于西方人的自我 ,中国人常用“自己”与“我”来表达“自我”。但是中国人的“自己”与“我”却有其不同的含义和复杂的关系。中国人的“自己”是个体最真实、最核心的代表物 ,它具有实在性、自私性和狭隘性 ;中国人的“我”是在交际中用来表达“自己”的语言符号 ,是角色期待的结果 ,因此 ,中国人的“我”就具有了间接性、不真实性和虚假性 ;中国人用“我”来表达“自己” ,用“我”来与人交往 ,“我”是嵌套在“自己”上的外环。  相似文献   

8.
略论中国人对澳洲的早期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洲人看来,澳洲是他们发现的。其实根据中国史籍记载,早在唐宋时期,中国人就对澳洲有所认识。最初中国人对澳洲的知识是通过与马来人和阿拉伯人的接触得来的,其中难免掺杂了道听途说的成分。随着海外交通的发展,中国人对澳洲的认识也从模糊到逐渐清晰。宋元时期,中国帆船远航澳洲海岸,与澳洲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对当地风土人情有了较为翔实的记载。史实表明,尽管郑和下西洋未到过澳洲,但是在郑和之前的遥远时代,中国人早已航抵澳洲大陆  相似文献   

9.
费正清是美国人审视中国的一扇窗口。基于基督教、马克斯·韦伯、汤因比、年鉴学派等思潮的共同影响,费正清在其研究中从文化的视角来对中国历史发展、西方的侵略,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行了研究,形成了费正清中国史观。其著作与理论观点不仅向普通的美国人展示了中国这一文明古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引领美国中国学研究模式的擅变,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美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中国佬》(Chinago)中,中国劳工被描写为一种受歧视、胆小怕事、麻木不仁、逆来顺受、任人宰割的奴隶形象。杰克.伦敦用黑色幽默的手法从人物的语言、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方面来表现歧视,而这种歧视则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不足和对中国人的偏见。主人公阿秋的性格特征代表了20世纪初西方主流社会和西方文化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作品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有偏见和歧视的画面,而要改变西方文化看待中国人的主流意识,中国就必须强大,只有强大才能使歧视华人的政客文人放弃对中国人的偏见。  相似文献   

11.
于荣 《21世纪》2010,(4):58-59
“中国人为什么把今年叫虎年?中国年为什么与动物有关?中国人好可爱啊!特别喜欢动物吗?中国人过春节为什么要挂灯笼?为什么要舞狮?为什么要放鞭炮?”相信很多外国人都和28岁的美国姑娘米歇尔·希萨克一样,希望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农历新年——春节。  相似文献   

12.
西方人的“中国梦”指欧美等人或企业家所具有的对中国的梦想,是相对于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梦”而言的。对西方人的“中国梦”历史发展进行研究、揭示与中国人的“中国梦”之间的关系、探索其实现路径是本研究目的。研究表明,从古到今西方人的“中国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错误到正确、从向往到平和到欺凌、从一元到多元等的变化发展,目前呈多样性;中国人的“中国梦”决定着西方人的“中国梦”;西方人要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必须顺应中国文化、懂得中国历史、掌握中国对外与对内政策,以构建与中国人的“中国梦”一致的西方人的“中国梦”。同时,我国也需加大文化历史和现阶段国情的宣传力度、端正对待西方人的态度、营造更自由平等的良好圆梦环境。  相似文献   

13.
小学英语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英语教学初探刘国芝多少年来,中国人一直在探索学习英语的最佳途径,有的人尝试从小学开始,有的人尝试从中学开始。但多少年来,除了大学专科、本科英语专业毕业生外,很少有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英语,虽然他们从小学或中学开始到大学毕业从没有间断过英语的学习。为了...  相似文献   

14.
谦虚有度     
案例学习:如果英语是你我的母语笔者何震当年到美国留学时,常常能听到"老留学生们"相互抱怨说:"英语不是咱们中国人的母语,咱们在美国吃了大亏了!"言下之意是说,如果我们中国人的母语是英语,那么我们在美国会生活得比美国人强很多。开始我也比较赞同这种观点,毕竟语言表达的差异,让别人很难真正了解我们的能力。不过时间一长,当我与美国人和当地华人相处久了,感到上述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人文环境,造就不同类型的人。从另外一个文化环境中来的人,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追索了西方人看中国的心路历程,即从“幸福宁静的希波尔波利安人”到美丽的“金羊毛树”和东方乐园,到世界上“最富裕文明的地区”,再到“泥足巨人”,最后到“黄祸”与“赤祸”,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打造经历了从神化到理想化再到丑化与妖魔化的历程,而不管西方人打造了怎样的中国形象,其实都显示出或向往、或崇拜、或恐惧、或仇视的文化心理。在这种文化心理的驱使下,中国人忽左忽右、忽明忽暗的镜像还会持续下去,“接触中国”、“遏制中国”的呼声还会持久交替。  相似文献   

16.
叶永烈 《社区》2008,(32):52-52
在中国,习惯于按月发工资,称为“月薪”;在美国,按年计算工资,称为“年薪”;到了澳大利亚,发现这里是一周发一次工资,称为“周薪”。澳大利亚实行周工资制,每周四为发工资的日子。澳大利亚人对待金钱的观念跟中国人不同:中国人喜欢存钱。据统计,2007年中国居民储蓄总额突破12万亿元。澳大利亚人不存钱,没有储蓄的习惯,工资一到手就花,直到花光为止。  相似文献   

17.
香港的居民现在是,将来也仍是中国人,可是,香港人在穿着,言谈、行事等方面的时尚和情感却越来越美国化了。尽管美国在港投资约为140亿美元,不及日本和英国,然而,美国大众文化的节奏——从汉堡包、流行的服饰到电视剧——却比任何其他国家的文化都更适合于香港的快速生活方式。香港消费者贪婪地吸收着一切来自美国的东西。一些新开的迪斯尼商店推出了从T恤衫到米老鼠黄金耳环等各种各样商品。美国零售商店开办的美国式商厦,正迅速出现于这个传统上喜欢小型夫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向来把孩子的起名当成一件大事,有的请人看周易,有的到“起名庐”求名,最一般的也要翻看字典,取个寓意,图个吉利。于是,喜欢选用生僻字为名,一避俗庸、二防重名也就不奇怪了,谁让咱中国人多呢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上 ,犹太人很早就来到了中国 ,但中国人对犹太人的认识经历了从模糊到逐步清晰的过程。中国人对犹太人的态度始终是友好宽容的 ,并在给予他们同情的同时 ,又对其政治活动尤其是犹太复国主运动给与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向阳 《北京纪事》2013,(5):84-90
从2006年邮轮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从加勒比海、地中海、爱琴海、北欧峡湾到阿拉斯加和北极……全世界十多条邮轮航线都有了中国人的身影、中国人的故事。中国市场巨大的潜力吸引了世界八大邮轮公司竞相签署人港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