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城市: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启国 《城市》2009,(3):27-29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人口聚集的生产要素集约化和业态多样化的有机体.是一定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对外活动的中心,是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好形式.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建设生态城市的目的是使城市这个巨系统保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精神的提炼和培育不仅是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同时凸显出城市文化悠远、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文明程度。文中在讨论了城市精神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后,详细讲述了秦皇岛城市所特有的长城、海洋、山脉文化及精神,结合秦皇岛的历史、人文、风俗,提炼了秦皇岛城市精神表述语。  相似文献   

3.
李典军 《城市》2007,(2):6-9
发达国家中的大国与小国的和谐建设路径是不同的.大国可谓是中心城市的文明和谐的集聚与扩散,而小国则基本上是城乡一体的运动推进.一般来说,大国在现代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突出特征是:它在自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集聚起庞大的城市文明,并通过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作用,把乡村中的各路精英转入城市,集聚起社会财富的同时,也把乡村中的穷人和大量的矛盾与社会的不和谐带入了城市.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它向社会发出了明确的导向信号,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新的跨越。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森林发展迅速,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作为“城市之肺”——森林,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口生活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孟海贵 《城市》2010,(5):3-7
我国现在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期,随着工业化而来的是城市化。城市化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建设什么样的城市。城市是人类创造的,是一种文明,我们称之为城市文明。要了解城市文明的发展趋势,就先要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郎琳 《现代交际》2014,(9):31-31
城市标识语是一种常见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特殊语言,能给游客和市民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温馨的"导航"作用,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窗口和战士平台。但是,我国的城市标识语的英译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是我国城市创建和谐语言环境、提升文化软实力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是构建新时代城市生命共同体、形成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级形态的关键举措。上海应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通过构筑生态基底、落实人本理念、加快产业转型、深化社会治理等方式,推动实现产城融合、职住融合、城乡融合,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构建“人、城、境、业、制”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新范式,以系统的生态发展观引领上海城市发展新征程。  相似文献   

8.
《老年世界》2008,(22):27-27
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简称人居署)发布的《2008/2009年世界城市状况》年度报告指出,北京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城市。该报告从世界城市的空间分布、城市规模的扩展或缩小、社会和谐平等程度及城市发展与环境关系等方面阐述了世界城市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城市建设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以城市发展的和谐、高效、协调、可持续为目标和特色区别于传统的城市建设。而当前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建设过程中,部分城市过于强调城市小环境自身发展的高效、协调、可持续与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时期、特定的地域加剧或激化了社会矛盾,如:循环经济体建设中引发的干群矛盾、城市交通建设过程中彰显的贫富矛盾、企业搬迁改造激化的城乡矛盾、住房建设暴露出的阶层矛盾等。建设生态城市是我国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个反映,消除人与自然之间不平等的前提条件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必须着眼于两点,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两个矛盾,而不能只顾一点,即因偏重于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积极思考、预防和化解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社会形态。广义上,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狭义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1.
安志红  臧效罡  刘磊  万雪梅 《城市》2013,(11):65-68
一、前言 生态城市是一个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其特点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推动城镇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城市化进程正广泛地影响到人们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城市社会工作者一方面是城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群体、社会管理.社会行为、社会问题、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关系的观察者.另一方面是城市各种社会问题的积极介入者,社工用行动的力量、专业的方法.缓解“城市病”.改变着我们生活的世界.建设出更加科学、文明、健康、和谐的城市。  相似文献   

13.
吴志强 《城市》2023,(5):5-9
在文明历史上,城市学与文明学是连在一起的。Civilization中的civil的含义就是“城市的”,civilization指城市化的过程。有了城市,人类离开了野蛮;有了城市学,人类有了文明学的关键内核。城市的发展迭代一直依托于对城市规律认识的深化,而对于城市规律认识的深化又有赖于对城市问题和城市挑战的深刻认识。本文综合探讨城市规划领域存在的时代挑战与变革,主要聚焦于四大挑战: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制定总体碳平衡城市规划;城市社会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城市已经进入数字智能文明时代;超越城市的空间规划体系建构。对这些重大挑战认识的深化,正在推动着下一代的城市创制探索,也直接影响城市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未来城市规划的六个方向,从强调对城市规律的理性挖掘、数字化模拟平台的推进、规律应用于城市周边生态地区、减少碳排放依赖、城市众脑结构的认知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何雪松 《科学发展》2016,(12):112-118
为了形成一个具有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城市社会架构,迈向2050年的上海需要在社会治理、社会政策与文化融合等方面作出前瞻性的战略思考.而"活力、仁爱、包容、和谐"将成为迈向2050年的上海的全球城市愿景.上海作为一个全球城市,其社会治理架构的核心要素应是开放、流动、多元、参与,这是文化融合与社会和谐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细胞,执政基础,百姓家园,文明源头——社区,日益成为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从2010年以来,该区动员了19个部门并有市民群众参与的历时近半年的调查研究,勾画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区建设蓝图。从2011年开始全面推进的“和谐文明社区”建设,正力图把城市变成一个文明和谐大家庭。  相似文献   

16.
陈群  卢华华 《城市》2011,(3):69-71
城市与水密不可分,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城市滨水区是人类漫长文明进程的起点,是城市的诞生地。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是城市财富膨胀、城市功能由生产型转变成消费型的必然结果。现阶段,我国经济与社会已经进入了持续高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的城市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生活环境的公共设施起着协调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作用,是城市形象以及管理质量、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是现代人精神生活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共设施是在公共场所服务于社会大众的设备或物品,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的保护在当代社会要点,而对于环境保护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生活环境.在此,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便愈发重要.设计是使人、物、社会的关系和谐统一.在物质层面上,满足城市的基本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在精神层面上,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既拓展了其功能,同时统一城市环境,给人以得到美的享受并满足审美的心里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公共设施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引导当今社会城市公共设施融入城市环境之中的设计.论述中通过比较研究、个案研究,深刻阐述全面提升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城市环境融合设计水平的构想.协调人-物-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张善斌  芦燕 《职业时空》2009,5(7):177-178
社区体育是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流,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基本途在。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三亚城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现状进行相关的调查与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各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产生的。它并不是要求人们抛弃现代技术,而是力求尽可能减少现代技术的负面影响,提倡技术的“人文主义”,使城市成为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的人类理想栖境。  相似文献   

20.
人类文明经历了游牧民的帐篷文明、农耕社会的村镇文明和工业社会的都市文明。从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未来推测,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城市与区域社会分离到城市与区域社会发展融合的四个梯度——邻域、近域、广域到全域,最终实现城市文明扩及全社会。城市文明超出城市本身的发展范畴,成为了区域社会发展的引擎或动力,带动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城市从城区到城外,从近郊到远郊,从中心城市到边缘城市的扩展,都是城市文明向外梯度扩展的表现。欧美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对均衡发展之路,拉丁美洲国家的过度城市化所导致的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现象,为我们的城市与区域社会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