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荀子礼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礼论研究·惠吉兴·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转型期。如果说礼崩乐坏标志了上古殷周文化的解体,那么,礼的重构便成为中古封建文化建设的造端。在先秦诸子中,最重视礼的要算孔子和苟子。孔子的“克己复礼”显示了对传统礼制的维卫和依恋。苟子的礼论已完全超越...  相似文献   

2.
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两大伟人。他们创立的儒、道学派,不仅在先秦并称“显学”,而且历久不衰,影响深远,成为构筑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共同植根于华夏文化的土壤,故存在着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他们之间又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别①和视角的不同,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并存互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为一种多元一体的、具有自我调节和更新变化机制的系统。有鉴于此,进一步研究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异同,就成为研究和弘扬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道德的继承问题安永兴在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传统道德的整理与继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我国,传统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时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在这新旧制度交替的大变革时代,思想文化领域里...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的孔子及儒学观述评陈信泰,韩钟文孔子、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或象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旧文化嬗替的剧变时代,蔡元培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结合自己参加民主革命、领导文化教育改革的实践经验,既不盲目尊孔,也不盲目反孔,对孔子、儒学作了再...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初期的杰斐逊时代是美国诸多传统成型并得到巩固的时期,社会争论甚为激烈。这些争论不仅引证美欧经典思想,而且涉及中国的文化象征孔子。孔子主要发挥着三大功能。第一,在杰斐逊重视革命传统的背景之下,孔子不仅证明革命理想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也是人们用以判断为政者是否符合革命原则要求的重要参照。第二,孔子反证了自闭国门和反商政策的错误,为主张美国应走工商业道路的人营造了声势。第三,孔子以其所谓的宗教身份和宗教地位,证明社会需要宗教,但政府不应偏袒特定信仰体系,乃政教分离舆论的支撑点之一。孔子置身这些争论,不但事关美国的社会文化,更是近代以前中美文化交流的关键见证。  相似文献   

6.
鞠荣祥 《齐鲁学刊》2000,3(1):13-19
殷、周之际的文化转型在宗教意义上表现为由殷文化“尊神”传统向周文化“尊礼”传统的历史转换。孔子的文化选择及其相应的诗学思想是在“吾从周”的历史原则的具体引导下完成的。在宗教意义上,孔子诗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尊神”文化向以“尊礼”为实践理性目标的儒家文化传统转化的过渡性的思想标志。孔子诗学思想对古代宗教、神话的彻底的实践理性态度决定了“天人合一”观念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7.
<正>“深见东州儒学研究基金”是由世界艺术文化振兴协会独立设立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专项基金,其宗旨主要在于资助、支持以孔子文化大学为中心的儒学研究。2001年,孔子文化大学曾面向全国征集有关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问题的研究项目和成果,经过认真筛选,真中16个项目通过了首批研究基金的资助,另有17顶研究成果获得了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义利观浅析何志强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探讨论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文化问题。其中,对中国古代义利思想争论较多的是对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时代影响的看法,至今仍然众说纷坛,褒贬不一。社会...  相似文献   

9.
渊源于初民宗教生活的上古礼乐文化是儒学的摇篮。孔子开创先秦原始儒学,其意义不仅在于集上古以来礼乐文化传统之大成,而且更主要的在于其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这传统以人文主义精神特质,从而为儒学及以之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确定了基本生命路向。  相似文献   

10.
孔子君子人格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李承贵不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理想人格追求,但任何一个时代的理想人格在相当意义上可视为此前各时代理想人格普遍价值的积累,特别是塑造理想人格的精神资源,历史从来就是我们的起点。君子,是文化之圣孔子设计的理想人格;但君子人格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文章把鲁迅置于中国文化传统背景中,与孔子比较,确立了鲁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独立地位;分析了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及鲁迅与中西文化传统的渊源关系,并介绍鲁迅研究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与孔子同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杰出人物.老子早于孔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老子五千文》中用“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这一超感觉、超时空、最抽象、最概括的哲学范畴来指称永恒而绝对的宇宙本体和自然规律,并据此构建起理论体系.老子是一代先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哲学认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稍晚于老子.据史书记载,孔子年青时代就崇拜老子,一生中曾多次访学、求教于老子.孔子曾极力宣传和提倡以“仁”为核心,以“礼”为途径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被尊为圣人.从老子和孔子各自学说创立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史来看,老学和孔学经历了不同的命运.老学在封建社会的发展中,虽然曾一度成为一个时代的思潮(如汉初和魏晋),有时甚至为少数君王所激赏、推崇(如唐玄宗,他认为“道德者百家之首”,“岂六经之所拟”,曾用行政命令硬性规定人们必读《老子》).但从总体上看,老学并非官方正统思想,基本上处于被排斥、受压抑、遭罢黜的“在野”地位.而孔学则处于“独尊”的地位,被奉为封建社会的正统.作为思想文化的主体,孔学对于中国国民的人格精神和人性的塑造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思维和性格特点的形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思维方式管窥张东江李翔海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思想巨人之一,孔子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孔子思维方式的有关问题作一评析,以期从一个侧面加深对于孔子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认识。一“无可无不可”而又“义之与比”,是孔子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4.
民国建立之后,政府采用阳历作为主导的计时体系,孔子诞辰纪念日也被纳入其中。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将孔子诞辰纪念日与“国历”推行结合起来,重新规定了孔子诞辰纪念日的仪式,注重阐释孔子学说与三民主义的密切联系,彰显了孔子诞辰纪念日与国民政府统治正当性建构的密切关联。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将教师节与孔子诞辰纪念日合二为一,力图扩展传统思想资源的影响,进而强调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存亡的重要意义。在民国节庆体系的建构中,由于孔子诞辰纪念日具有强烈的政治功能与文化意义,因而其蜕变也呈现出与其他纪念日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老子与孔子同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烟烟生辉的杰出人物。老子早于孔子,是温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老子五千文》中用“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道”这一超感觉、超时空、最抽象、最概括的哲学范畴来指称永恒而绝对的宇宙本体和自然规律,并据此构建起理论体系。老子是一代先哲,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哲学认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稍晚于老子。据史书记载,孔千年轻时代就崇拜老子,一生中曾多次访学、求教于老子。孔子曾极力宣传和提倡以“仁”为核心、以“礼”为途径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华传统思…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作者在重点分析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之后,阐述了儒家文化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最后,作者认为,在未来的21 世纪,儒家文化将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正> 孔子不仅是中国史上而且是世界史上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兼教育家,从中国教育史考察孔子一生从事教育的实践,我们更感到孔子为我们积累了不少的教育经验并创立了一套教育理论。虽然今天所能见到的资料,不免片断、零碎,但仍然可以体现出孔子为我国传统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及精神风貌。举例来说,在教育权尚被少数贵族独据的时代,孔子首先提倡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文化学习的垄断;他教学生不限于贵族出身的子弟,同时使汉民族的悠久文化和当时的学术思想得以广泛传播,这是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孔子曾经系统地整理了古代的文化遗产即所谓“六经”,使  相似文献   

18.
成功的艺术作品多具有多义性和开放性,往往能随着时代和接受者的不同而展示出某些新的意义。鲁迅小说即是这样的作品。如果我们着眼于鲁迅小说对传统文化孔子儒学的批判锋芒,会看到通过对封建知识分子丁举人、鲁四老爷的勾勒,鲁迅小说对孔子儒学的“吃人”本质,作了尖锐的揭露;通过对没落旧知识分子孔乙己、陈士成的描述,鲁迅小说对孔子儒学的腐朽性及其对读书人心灵的  相似文献   

19.
成云雷 《天府新论》2004,(1):103-105
孔子天命思想所具有的多重内涵,与孔子对殷周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有关。孔子继承殷商文化原始宗教之天,对之进行了主体性的改造,使之成为满足主体精神慰藉的道德情感之天。孔子继承周文化代表民心民意、作为政权转移依据的政治化的天,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个体道德的依据。孔子的天命思想相对于殷周文化传统凸现了人在道德领域的自由,但由于脱离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天命又成为带有宿命论色彩的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要达到“救人”的目的,孔子认为统治者就必须采取合适的方法,为此他一方面主张统治者要实现“德治”,以“德”治理国家,使道德理性这面旗帜重新飘扬起来;另一方面又提倡“仁学”,要求通过各人内心的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做到这些,理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才能重新确立。究其实质,孔子是在试图调整阶级关系,重建传统伦理文化的权威性,他对道德理性是持坚决肯定态度的。而老子则不然,他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在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和重新的审视之后,得出与孔子截然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