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实现“三全育人”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对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技能、劳动价值观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模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价值底蕴,蕴含着鲜活的育人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以阐释好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为着力点,以深刻领会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具有的现实价值为基础,以探讨劳模精神有效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科学路径为重点,破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难题,积极构建以劳模精神为引领的高校育人新模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
<正>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国家高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在行业人才培养和输送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有利于为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工作的价值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利于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具有推动作用。一是通过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开展,使高职院校学生认识到劳动是实现自身幸福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方式,在劳动中不断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劳动教育直接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水平,它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精髓,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貌,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和价值属性。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实践指向表现为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观念;重视劳动实践,促进劳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关联密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研究的现状,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阐述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作用.结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出高职教育内容质量保证体系的启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深入推进劳动教育,既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应用型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人才目标达成的应有之义。本文以山东管理学院为例,梳理其劳动情怀涵养教育的发展历程,解析其劳动情怀涵养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一情怀、三劳动、五能力"的目标体系、"三三三"的课程体系、"三内容、四阶段、五模块、七融入"的活动体系、多元参与交叉评定的评价体系、基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保障体系。针对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推进的集体困境,提出深化的路径建议:推进劳动教育协同治理效能的充分释放,提高校内外的协同度;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劳动教育的融合度;完善劳动教育考核体系,增强劳动教育的效度。  相似文献   

6.
<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由于这两项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就必须对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二者协同育人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这样才能够不断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力量协同推进。其中,家庭是重要的教育场所,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应在“家校社协同”视域中进一步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阵地,家庭劳动教育既可以强化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又能够整合各方劳动教育资源。目前,家庭对劳动教育的基本认知、权责边界和联动机制等方面的理解仍存在一定问题。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树立正确的家庭劳动教育观;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优化家庭劳动教育的力量支撑;构建科学有效的联动机制,形成劳动教育“家校社”共育合力,从而切实推动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系统化、科学化和常态化,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人力资源应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劳动保障,让劳动保障更加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而且,让劳动保障信息化也可以提高效能.因此,人力资源部门要结合实际工作状况,建设信息化的劳动保障,以此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背景下,劳动主体、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都不同程度地被打上数字化“烙印”,数字劳动时代已然来临。数字劳动时代,人的能力边界不断拓展,、自主实践不断延伸,社会关系不断丰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得到延伸。但数字技术中存在数字剥削、数字规训、数字歧视、数字异化等现象,制约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劳动实践与数字技术的互动较多,高校劳动教育应更多地指向数字劳动而非实体劳动、指向职业性劳动而非体验性劳动。数字劳动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应从着力于促进人的能力发展、彰显人的实践主体性、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三方面厘清劳动教育的目标指向、内容安排,构建学校主导的协同治理机制、精准匹配的持续创新机制、正向激励的多元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新疆农职院工程分院2014、2015、2016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提出创新新疆地区高职学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路径,旨在为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11.
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体系是对劳动关系和谐程度进行量化的测量工具,开展评价工作是与时俱进地推动劳动关系各项工作的重要抓手。2011年,浙江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遵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以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时代特征为标准,以劳动关系相关政策法规为指标设计和评价标准依据,结合当前劳动关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构建了能够客观反映劳动关系和谐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实施两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充分发挥了劳动关系晴雨表功能,成为指引社会各界劳动关系行为、教化社会公众认同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和谐内涵的重要工具。但与此同时,评价体系也存在部分数据准确性、样本数据库时效性、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让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体系更好发挥作用,建议今后以建立"三统一"的和谐劳动关系为目标,建立起多层次复合型指标体系,结合客观实际优化数据采集方法,并建立调查评价的运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数字时代,推进劳动教育是紧扣时代发展之要、满足人才培养之需的重要命题。劳动教育的开展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劳动教育观辩证联系的理论土壤,符合社会发展多重矛盾化解的历史必然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意蕴。但数字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数字异化、数字鸿沟、数字消遣和数字赋权等问题,遮蔽了学习者的主体性,阻碍了教育者能力提升,模糊了教育与娱乐的时空边界,加速了反劳动文化弥散。基于此,面向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厚植“主体在场”的劳动教育实践根基,推动“环环相扣”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协同联动”的常态化教育机制建构,促进“软硬齐抓”的内生性教育生态营造,推进劳动教育的创新变革。  相似文献   

13.
李坤德 《劳动世界》2020,(5):50-50,52
创新创业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主旋律,本文提出从构建具有行业办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创新职业教育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入到专业教育的主渠道,以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企业劳动关系受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外部一般环境、行业环境及企业内部环境分别构成其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影响因素体系。企业劳动关系分析包括结构分析和主体分析,前者阐述了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社会关系三个维度的主要特征;后者分析了基本主体和平衡主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企业劳动关系模型,继而探索了基于不同理论视角的劳方-资方-政府三方博弈模型。在双模型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三方"关于劳动关系的战略目标和途径,提出了基于社会正义视角的企业劳动关系良性发展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我国劳动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劳动关系呈现出稳定性降低、劳资谈判力差距总体上缩小、层级化特征依然凸显、争议潜在发生率上行、调控力量多元化等特点和趋向。新常态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意义重大而任务艰巨,需要在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健全中国式集体协商机制、突出劳动者分层保护和激励、提升劳动争议调处效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多维度持续努力。  相似文献   

16.
今年以来,我省各地劳动保障部门按照省劳动保障厅党组提出的"围绕惠民行动这条主线,做好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权益、开展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宣传五项工作,实现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个别劳动关系作为劳动关系最直接、最本质和最一般的构成形态,是劳动关系系统的基础构成。劳动关系法治化治理应以个别劳动关系法律规制为基础,始终坚持倾斜保护劳动者为宗旨,以市场化和法治化为方向,以《劳动合同法》实施和修改为契机,着力构建和完善我国个别劳动关系法治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经济新常态、技术新发展和就业新形势下,我国个别劳动关系灵活性总体增强但局部不足、集体劳动关系覆盖率扩张但形式化严重、劳动争议纠纷发生率高企且复杂多样、法治化和网络化治理制度渐备但实效欠佳。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在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同时,保障安全性、健全集体协商主体和优化政府指导、减负增效和分类处理争议纠纷、完善法治和网络化治理。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是国家治理与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新理念、新举措。重庆市渝北区在全面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工作,在基层调研、源头预防、监督协调、分类治理、矛盾调处、多元参与等方面积极作为,探索出一条既具有时代特色与示范意义,又符合渝北区地方客观实际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机制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劳动关系问题产生于劳动者分布在不同性质、不同规模和不同发展水平的企业和其他组织中,由此产生的具体利益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应当通过协商、协调、参与、合作等非对抗方式达到共建共享、合作双赢。劳动关系问题治理之道的中国特色在战略定位、治理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原则和调整模式等方面,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