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朱元璋起自民间,目睹元末政治腐败,深恨贪官污吏害民,因而于建国之后大力整顿吏治,不仅设立章程,禁止官吏玩忽职守、不务公而务私,而且制定严刑峻法,制裁贪官污吏,纠正贪墨之风,同时还廉洁自律,身体力行。应该说,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明王朝惩治贪腐的效果最好,官吏"带病提拔""边升边腐"的现象基本没有。朱元璋是如何多管齐下,防止官吏"带病提拔"的呢?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由于出生贫寒,痛恨贪官污吏,在执政后采取了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措施来惩贪,连多用一张信纸在他眼里都算贪污。而且,朱元璋杀贪官的手段极其严酷,特别针对贪官制定了凌迟、枭首、阉割、诛族等酷刑,此外,还有骇人听闻的"剥皮实草",就是把贪官的皮剥下,里面填上草。并放在贪官继任者的衙门座位旁边,不得挪开,目的就是为了警示继任者。然而贪腐现象仍旧屡禁不止,朱元璋也哀叹:"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在这种情形下,朱元璋推行了百姓"造反"的群众反腐运动。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朱元璋的重要助手,刚毅多谋的刘基在朱元璋逐鹿中原及明朝初年的国家治理中曾发挥过重要的辅佐作用,朱元璋以张良视之。刘基在明初被封为"诚意伯",正德年间被誉为"开国文臣第一",后来在民间更是逐渐被神化,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刘基辅佐朱元璋的历史典故中,领导秘书、单位副职、班子成员等带有领导助手性质的人员,都能得到有益的启发和借鉴。一、至诚若神,突出"诚意"二字刘基一生以诚意立身、立言、立功、立德,被朱元璋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由于出生贫寒,痛恨贪官污吏,在执政后采取了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措施来惩贪,连多用一张信纸在他眼里都算贪污。而且。朱元璋杀贪官的手段极其严酷。特别针对贪官制定了凌迟、枭首、阉割、诛族等酷刑。此外,还有骇人听闻的“剥皮实草”.就是把贪官的皮剥下。里面填上草。并放在贪官继任者的衙门座位旁边,不得挪开.目的就是为了警示继任者。然而贪腐现象仍旧屡禁不止,朱元璋也哀叹:“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在这种情形下,朱元璋推行了百姓“造反”的群众反腐运动。  相似文献   

5.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4,(12):88-91
正朱元璋十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各条战线都急需人才。朱元璋掀起了一次访求知识分子的高潮,来充实自己的官僚队伍。而建国之后,朱元璋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前后发生过很大变化。(一)江西贵溪县的夏伯启叔侄想作元遗民,不愿当官,把自己左手的大拇指砍掉了。朱元璋闻知大怒,夏伯启叔侄被枭首示众,全家都被籍没。和夏伯启叔侄一样被朱元璋杀死的还有苏州人才姚润、王漠,他们也是"被征不仕",结果是"皆诛而籍其家"。  相似文献   

6.
刘金祥 《领导文萃》2013,(18):67-69
依照鲁迅先生的说法,中国历史于国人而言不过是两种,一种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另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这两种时代,根据笔者理解的"清官情结",前者是"清官出现了的时代",后者是"渴望清官出现的时代",此种理解显然使人悲怆和伤感,贪官污吏横行肆虐时,人们自然呼唤"清官"横  相似文献   

7.
正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有着从乞丐登上皇位的人生经历。因早年久处社会底层,他对贪官污吏的横行无忌、违法作奸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登基之初即采用各种方法查处贪官、惩治奸吏,为反腐甚至不惜动用酷刑和特务组织。洪武三十年间,皇帝以近乎变态的手段来严惩腐败,本意是既要让犯罪官员承担高昂的犯罪成本,又规诫其他官员不要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反贪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经对他的大臣们说过这样一番动感情的话:“从前我当老百姓时.见到贪官污吏对民间疾苦丝毫不理.心里恨透他们,今后要立法严禁,遇到有贪官敢于危害百姓的.决不宽恕!”  相似文献   

9.
<正>明朝皇帝朱元璋曾给手下算过这样一笔账。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以天天汲取,用之不尽。朱元璋的这笔账算得颇有哲理,被后人称为"守井哲学"。  相似文献   

10.
治国需先治吏,治吏务必从严。在我国历史上,对贪官污吏处罚最严厉的当属明代。据史载,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对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官吏施以重刑,如经查出贪赃白银60两以上的官吏,一律处以极刑(剥皮酷刑),并在官府两旁各悬一个展示受刑者的“实草袋”,以提醒官吏切勿贪赃。令人不寒而栗,百官闻之色变,寝食不忘,每日勤勉政事.不敢妄有所图.正气日盛。  相似文献   

11.
傅谨 《领导文萃》2008,(4):87-91
历史上的包拯在中央政府担任过监察御史,对贪官污吏的行径多有揭露,与他后来的公众形象颇有联系。但终其一生,多数时间他只是担任地县州一级的地方官。他50岁左右终于被提拔进京,不过,在京城期间,也多是以任闲职为主,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学士”两个职务,就是典型的赐给文人的可有可无的虚职。  相似文献   

12.
周礼 《领导文萃》2012,(24):40-41
徐达是明朝的第一功臣,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对明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朱元璋赞誉为"万里长城",官至大将军,中书右丞相,中山王(死后追封)。徐达不仅骁勇善战,为人恭谦,功高不矜,对朱元璋更是忠心耿耿,毫无二心。尽管如此,他还是无法回避朱元璋对他的猜忌。朱元璋的疑心很重,对开国功臣的屠杀堪称历代皇帝之首,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对他的政权构成了威胁,他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人,所以明朝的开国元勋几乎无一幸免。对于手握兵权、功高盖主的徐达,朱元璋当然是一百个不放心,总想找个机会将之除掉。  相似文献   

13.
宗承灏 《领导文萃》2014,(17):91-94
正洪武十八年(1385年),一起震动朝野的大案——户部侍郎郭桓盗卖官粮案爆发。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以及中央六部,涉案人员达数万人。朱元璋通过这件案子将大明朝的官场整个扫荡了一遍,成就了其铁血帝王的威名。那么,这个案子是如何产生,又如何被查处的呢?㈠在朱元璋的人生字典里,他最为痛恨的两个字莫过于"贪官"。出身于草根阶层的朱元璋,曾经亲眼目睹和体验了底层民众谋求生存的诸多艰辛,也切身体会到一个贫民在社会底层挣  相似文献   

14.
<正>明太祖朱元璋在得了天下之后,有感于历史上多次宦官乱政的教训,特地立了块铁牌在宫门口,上面铸了几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他还规定,内臣不许识字,外臣不许和内臣有公文来往。然而,明朝的历史,最终被宫门口这块铁牌给嘲笑了。宦官乱政,在朱家皇帝们手上超过任何一个朝代,  相似文献   

15.
人肉窃听     
吴钩 《领导文萃》2014,(2):90-93
正明初有两个官员,都姓宋:宋濂、宋讷。这一日,宋濂大概遇上了开心事,叫了几个朋友宴乐饮酒。宋讷则碰到一件闹心的事情:他的一件茶器被国子监几个学生撞倒、跌碎了。可能茶器比较珍贵,宋讷很生气。第二天上朝。朱元璋笑眯眯地问宋濂:"宋爱卿,你昨天是不是喝酒喝高了?"宋濂不敢隐瞒,说:"是的,陛下。"朱元璋又问:  相似文献   

16.
李善长是明代著名的开国功臣与宰相,但他在人生暮年竟被朱元璋以"有星变,须诛杀大臣"为借口送上了不归路。李善长悲剧的形成不仅有其自身心胸狭隘的因素,也有他结党营私为朱元璋所不容的原因。这既是一杯李善长自酿的苦酒,也是封建君主专制阴影下的一出悲剧。这种跌宕起伏而富有戏剧性的人生轨迹值得后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正现代心理学家依据亲密程度将人际距离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四种心理距离,引申一下,可以用亲、近、疏、远四字概括。领导者把握好人际心理距离,有利于延揽人才和管理下属,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乱世风云变幻之际乘时而起,虽为"淮右布衣",却成就了一统华夏和"洪武之治"的历史伟业。这一局面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与朱元璋的人才政策息息相关。其中,朱元璋的人际距离艺术尤为世人所赞。剖析其人才管理之法,对于当下领导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方尧尧 《领导科学》2012,(34):52-53
朱元璋或许是封建王朝历史上最能残杀功臣的帝王。为了朱明王朝长治久安,朱元璋对可能威胁到皇权的功臣宿将毫不留情,一个个罗织罪名,逮捕问斩,有的甚至诛灭九族。功臣之首——韩国公李善长、朱元璋的亲外甥——大都督李文忠都成了朱元璋的刀下鬼。唯有先封中山侯后封信国公的汤和一直太平无事,朱元璋对他恩宠有加,并把他作为功臣的楷模大加推崇。汤和,论功劳不如李善长,论亲近不如李文忠,他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安享太平呢?  相似文献   

19.
朱升是上了中学历史教材的人物,他对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与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进巴蜀的隆中对策可有一比,对于朱元璋在元末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建立明王朝,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朱元璋对朱升很倚重,朱升对朱元璋很尽忠,可谓君臣知遇千载一时。但  相似文献   

20.
<正>明太祖朱元璋是个贫民出身的皇帝,在元朝末年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经常深入基层,微服私访。一日,朱元璋微行至乡下山间,见一养蜂人辛勤地侍弄蜂箱,便跟他攀谈起来。朱元璋问:"你一年割取蜂蜜多少次啊?"养蜂人回答说:"春夏两季,花多,蜜蜂采蜜容易,我每个月都割蜜,收获就多。这时候有槐花蜜、菜花蜜、枣花蜜,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