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世杰 《职业》2016,(35):44-45
承德工业学校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建设"为主体,以"企业冠名培养"和"校内教学工厂全真实训"为两翼,三位一体、梯次有序、良性互动、体系完整的职教人才培养新模式.该课题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其中"冠名培养"模式为"一体两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齐世杰 《职业》2016,(36):20-21
承德工业学校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建设"为主体,以"企业冠名培养"和"校内教学工厂全真实训"为两翼,形成三位一体、梯次有序、良性互动、体系完整的职教人才培养新模式.该课题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其中"教学工厂"培养模式为"一体两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贾红霞  宋婷 《职业》2017,(3):70-71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以及"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已与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改进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辅导员工作机制是大势所趋,本文将引入协同理论对高职辅导员工作的创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孙勇兵  刘晓云 《职业》2016,(2):111-112
浙江省衢州市技师学院在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探索德育教育模式的机制与路径,构建了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四位一体"中职德育模式.本文通过"实施的背景、模式的内涵、模式的实施、取得的成效"等方面,阐述学校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四位一体"中职德育模式的实践,为中职德育教育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5.
张雷 《职业》2017,(12):22-23
多年来,校企合作一直在不断改革和探索中,出现了很多可行的方法,如"订单式人才培养""半工半读的学习形式""新型学徒制"等等,但是仍未形成比较科学、有效、规范的长效机制.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把校企合作的真正威力发挥出来,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改进工作方法,使"校企合作"模式能够良性、可持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职业院校已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并且在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等方面不断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职业院校通过运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效.笔者在此结合我校"校企合作"经验,提出教材编写的建议,以期对职业教育中人才的培养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万亮斌  沈柏民  周彦兵 《职业》2017,(15):24-26
本文以合作创新理念统领校企合作,系统分析与研究了校企合作创新体的功能定位、合作平台、共同要素和内涵特征,从校企合作创新体功能定位框架设计、合作平台框架设计、构建措施创新设计、校企合作路径设计、合作运行机制设计等5个方面探究了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模式.立足学校特色和优势资源,基于学校内涵发展与专业发展需求,通过合作主体选择创新、合作运行机制创新、合作育人机制创新等创新实践来构建校企合作创新体,即实施名企驻校、项目管理、企师引领,极大地激发了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的积极性,助推了校企共生共长;探索了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的发展路径,即开展从育人联盟、研发联盟到文化联盟三个合作层次的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从单向变成多向、从浅层迈向深层、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行轨道走向螺旋上升,形成了"三层次合作?双螺旋推进"校企合作发展路径,有效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内生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企文化共融.校企合作创新体建设引发了教学组织方式、育人机制的颠覆性变革,增加了教学选择性,构建了"四段四步、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五多"教学体系和"六双"育人机制,使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对专业认同度显著提升,有效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齐世杰 《职业》2016,(34):50-51
承德工业学校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逐步形成"一体两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建设"为主体,以"企业冠名培养"和"校内教学工厂全真实训"为"两翼",形成三位一体、梯次有序、良性互动、体系完整的职教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朱春霞 《职业》2014,(27):104-104
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企业最紧密联系的特色,也是当前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探索"订单式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拓展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为今后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本文提出在"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基础上要构建合适的校企合作模式,才能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12.
苏和堂 《职业》2016,(3):28-29
本文以中德合作工业机械专业BSH项目为例,通过基于德国"双元制"的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提出实施校企合作"双元制"培养模式,有利于解决职业院校生源的质量和规模问题,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利于职业教育观念的改变,有利于与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接轨,有利于解决校企不衔接问题,有利于解决企业高技能人才缺乏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 校企协同教育是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时代发展需要,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目的是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培养模式.近年来,校企协同教育理念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校和企业的重视,它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侧重点不同.校企协同教育强调的是深度合作、资源共享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应用的比较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适用于企业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同完成招生、培养和就业,对于高职院校比较合适.两种方式均有许多成功的案例.笔者所在的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一直致力于校企协同框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在与企业的订单式合作办学中,通过探索发现:只要企业有信心,学校实力够强,校企协同教育同样可以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相结合,同样能获得很大收益.  相似文献   

14.
王炜 《职业》2016,(27):24-26
校企合作是技工院校最重要最基本的办学制度.本文以中船澄西高级技工学校为例,探讨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从政策引导、机制创新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建立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推动技工院校通过产教融合、工学一体实现"校企双制"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为践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该模式时空普遍性和区域特殊性,满足承接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我们以区域部分产业企业为平台,选取电子、旅游、服装、汽修和数控五个实验班,联合芜湖中达电子、安徽马仁奇峰、华泰服装、德奥汽修和芜湖大华机械等五家企业同时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研究.欲在行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采取以工代练形式,探索校企深层合作.通过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就该模式下教师工教结合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沈勤峰 《职业》2016,(32):39-40
本文以协同创新理论为依据,在"产教融合、校企共赢"的校企深度合作基础上,构建了由校企专家共同参与的"五、三、三"程式,构成中职烹饪专业课程校企协同开发模式,介绍了五步工作机制、三种工作方式、三项主要工作成果,阐明了实践中教学与工作在环境、内容、过程、评价上的"四个切换"的全程职业模拟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马韵  周婕 《职业》2022,(2):41-43
"导师学长制"工作室是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探讨"导师学长制"工作室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劳动教育实施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银昆 《职业》2016,(4):28-29
校企合作是国内外培训技能人才的通用做法.但是,在我国,校企合作却一直存在着"学校热情、企业冷淡"的现象.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如何落实这些利好政策,是摆在校企双方面前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孙传 《职业》2016,(17):64-66
模具专业是一个实战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需要以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实战性教学水平.而各个地区的模具企业特点又各不相同,在开展校企合作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区域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寻求最适合的合作模式.本文以义乌市为例详细讲述了模具专业实战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尚处在培养阶段的技工院校学生,就已经列入军工央企科研一线的"人才订单",近日,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与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一五九厂(以下简称"三院一五九厂")举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企业到底需要学校培养出怎样的人才?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工贸技师学院副院长贾芹芹和三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周振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