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1世纪以来,古建筑保护利用事业与博物馆事业步入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在原有的基址上建造博物馆,让古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但古建筑转型成为古建筑博物馆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的因素,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古建筑博物馆,由于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让博物馆的展陈工作更是雪上加霜。本文将结合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实践经验,从展览主题与内容定位、展陈路线与空间利用、装饰材料与工艺选择等多个方面,探讨江南地区的古建筑博物馆在陈列展示过程中应注意到的细节问题,以及如何在转型中扬长避短,用当下的陈列展示艺术向公众展示古建筑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2.
回族古建筑——中国回族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移动文物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研究,是当代备受海内外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创新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和谐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必需重视研究的课题。作者通过多年的调查蒐集,将全国各地公布和发表的有关回族古建筑的文物考古资料,辑录整理出来,应用建筑学和考古学类型排比研究的方法,放在中国古建筑和伊斯兰古建筑的大系中,进行研究梳理,以期促进该领域研究之深入。  相似文献   

3.
回族古建筑——中国回族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移动文物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研究,是当代备受海内外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和谐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必须重视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多年的调查汇集,将全国各地公布和发表的有关回族古建筑的文物考古资料辑录整理出来,应用建筑学和考古学类型排比研究的方法,放在中国古建筑和伊斯兰古建筑的大系中,进行研究梳理,以期促进该领域研究之深入。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古建筑历经千年的发展,在世界建筑史上熠熠月的沉淀,以它优美的造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实用的功能性,体现出了古代建筑工匠智慧的博大精深和技艺的高超。本文对古建筑的屋顶进行研究,介绍古建筑屋顶的起源、构造、作用、样式以及在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结合沈阳故宫屋顶的特点,对古建筑屋顶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5.
良户村是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当地的民居历史建筑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基本形制,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满足功能需求,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人们更加注重对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追求具有可辨识度的地方特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良户村的古建筑作为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如何在对其进行保护的同时促进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当代古建筑保护的案例研究发现,实行活化利用式保护是目前较为合理的方案,即倡导保护与利用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6.
随着古建筑的不断考古发掘,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在古建筑保护过程中,通常会产生众多限制因素,需要采取策略加以优化解决,确保古建筑获得充分保护。因此古建筑保护的限制因素及策略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大量涌现。基于此,简单分析古建筑保护的限制因素,深入探讨相关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古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展现。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不仅能更好地分析古时建筑的特色,分析建筑原理的演变,也能为当前的建筑工作提供思考。数学技术是一项系统化的创新技术,借助该项技术能对古建筑形象以及技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资源整理,对古建筑的传承以及保护有着积极作用。为此,本文主要探究山西境内古建筑遗产呈现的艺术特色以及文化价值,对数字技术进行解读,最后提出借助数字技术对山西境内古建筑遗产实施保护的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让数字技术更好地融入到古建筑的保护中,更好地对古建筑进行资源整理与修复。  相似文献   

8.
第三只眼:海外看中国西方记者巴尼特在其新著《中国西部地区:40年的变化》中,叙述了他40年里先后两次访问中国西部地区的见闻感想。作者用对比的手法详细地叙述了中国西部、甚至绝大部分边远省份,如何从工业化、城市化、交通现代化、良好教育、较高生活水平和成熟...  相似文献   

9.
古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室内环境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通过对古建筑室内环境进行还原、分析,能够切实了解建筑建造时期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并从中发掘出有效的传统文化信息。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古建筑室内环境进行复原和修复。鉴于此,笔者主要围绕数字化复原技术在古建筑室内环境复原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10.
艺苑资讯     
《中国民族博览》2014,(Z1):160-160
<正>"走进典籍博物馆大课堂"活动启动动手搭古建筑模型,听专家讲古建筑知识,参观典籍博物馆……近日,近200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走进典籍博物馆大课堂"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首场活动以国家典籍博物馆首展之一"样式雷图档精品展"为依托,建筑学家梁思成哲嗣、知名记者梁再冰,中国古建筑模型工艺师赵广智与少年儿童在现场进行了互动。中山公园开放百年大型社稷坛木雕沙盘亮相昨天上午,"北京市中山公园开放百年大会"在中山公园召开,中山公园开放百年系列文化展也与广大游客见面,游客入园即可免费参观社稷文化  相似文献   

11.
古建筑是我国历史发展中重要的财富,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建筑当中,具有较多吉祥元素的应用,也逐渐演变成蕴含中化民族的文化与情感。本文就古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吉祥元素运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古宅建筑类型丰富,这些恢宏大气的古建筑,不仅能够记录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而且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所以必须要针对古建筑保护修复技术和加固措施进行探析,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古建筑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艺术门类齐全而且内涵十分丰富。就建筑艺术来讲,不仅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哲学观与思想,更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等做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再者,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当中可以发现我国先民在结构设计等方面的超高智慧。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人们对于古代建筑的设计研究、结构探索以及具体的文化深入体验都在不断加深,而如何促进这些工作的显著进步是相关研究人员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目前的分析来看,在技术进步和改革不断推进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生并应用到了生活实践中,其中一项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便是数字虚拟技术。此技术在现阶段被应用到了众多领域,在古建筑研究方面的使用使得古建修复、研究以及艺术体验工作更加顺利,所以,本文就中国古建筑艺术和数字化虚拟做具体分析,旨在为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古建筑的装饰是记录居民的生活、经济、生产、民俗宗教的重要历史文化。潮溪村古建筑装饰是根据宗教、艺术文学和民俗风俗等各方面体现的,并且潮溪村古建筑装饰的工艺有很明显的地域特征,古建筑的结构和建筑的装饰相结合,也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潮溪村古建筑的屋顶、山墙和漏窗等是装饰的重点部分,极具文化内涵。古建筑的装饰不但表达出古代人民心理上的信念,更是体现出潮溪村古人民的思想境界,以及古建筑装饰工艺的精湛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强调是英语中常用的修饰手法,是有效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强调的手法不但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能恰如其分地理解作者的态度。强调的手法多种多样,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强调的特殊手段用句子成分的移动表示强调;用单个的词表示强调;用特殊连用表示强调。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传统古建筑的建设中,主要就是采用木质材料进行建设.这些建筑极具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木构件和木质文物,我们需要采用现代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对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对古建筑木质文物进行保护的时候,主要采用的就是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通过这样的处理,在无损的情况下,保护各种木质的古建筑.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传统古建筑的建设中,主要就是采用木质材料进行建设。这些建筑极具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木构件和木质文物,我们需要采用现代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对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对古建筑木质文物进行保护的时候,主要采用的就是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通过这样的处理,在无损的情况下,保护各种木质的古建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博物馆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本着"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不断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通过优化文化产品、创新内容形式和丰富展陈手段,使保国寺成为游客喜爱的文化体验目的地,进而成为传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有效平台。本文立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和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提升展陈形式的现实基础,分析并讨论古老的保国寺是如何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家庭结构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社区养老是应对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并得以推广。老城南作为南京文化的发源地,最能体现南京本地文化。秦淮区弓箭坊望鹤楼社区现存大量承载着厚重明清文化的古建筑,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满足社区养老的基本需求又能保护与复兴古建筑。本文试结合对该社区概念设计的实践,就老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0.
在古村中,随着原住民的流失,古建筑闲置,租赁现象普遍存在。古建筑既具有私人属性,同时也是受保护的社会文化遗产,租赁行为不仅涉及租赁双方,也关系社会公共利益。本文在对福建三个古村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租赁行为的类型、村民租赁行为的动机及其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在约束机制的缺失下,村民的有限理性行为造成"公地悲剧",生活空间的转变衍生"破窗效应"。目前对于古建筑租赁现象,法律规制方面尚属空白,应看到古建筑租赁与普通房屋租赁的差异,从法律上明确租赁双方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权利义务关系,提高居民的法律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