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颂 《中国民族》2014,(8):76-76
我是从电影《心跳墨脱》开始认识蒙古族电影导演哈斯朝鲁的,我知道他是一个为了电影可以玩命的人。后来通过电影《长调》,又加深了对他的认识,那就是对电影艺术的一种追求:用一个民族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形式作为手段,打通艺术与人生,打通历史与现实,打通心灵与生活,打通信仰与命运……他的这样一个特性,又表现在电影《唐卡》的创作上。和《长调》一样,《唐卡》也是一种打通。而这一次我不再只是作品完成后的观赏者,而是受邀担任了该片的总顾问之一,从剧本的通关到影片的完成、展映、研讨、推广,导演与其作品都进入了我的评价系统。其过程也使我本人也受益很多。  相似文献   

2.
卓玛措 《西藏研究》2022,(2):109-115
唐卡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亦是弥足珍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开放后,热贡唐卡艺术从一种佛教供品或宗教艺术品又逐渐向文化产业发展,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探讨了热贡唐卡文化产业的市场环境、发展路径等,认为唐卡艺术作为文化艺术的一个分支,在不丢掉其庄严、庄重精神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可选择开放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收藏于寺院。本文主要写寺庙供奉唐卡的几大损坏原因,并提出了对寺院唐卡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收藏于寺院。本文主要写寺庙供奉唐卡的几大损坏原因,并提出了对寺院唐卡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5.
唐卡艺术丰富多彩,被称为"可以移动的壁画"。唐卡构图形式丰富多样,对于装饰画和大型壁画的学习具有可借鉴之处。本文通过举例分析等方法,主要从唐卡构图适用于大型壁画教学中的合理性、适宜性以及将唐卡构图引用到教学中的方式进行表述,同时也表达了一些笔者对于唐卡和壁画,以及两者关联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浅析唐卡绘画艺术的意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画唐卡是唐卡艺术形式中流行最广,也是最为常见的形式.线条和色彩的有机组合和奇妙变化使绘画唐卡呈现出无尽的审美意境.文章从唐卡动静交叠的形象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手法、情景交融的体验方式来看唐卡绘画艺术的意境关.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在热贡地区的传播历史悠久,热贡艺僧和民间艺人,将来自域外的佛教绘画艺术,依托藏民族传统文化,在题材、技法、色彩、工艺、风格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热贡独特的宗教艺术——唐卡。唐卡是热贡艺术的精华,是热贡文化的重要内容。绘画唐卡和堆绣唐卡以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的热贡地区果花飘香、丹青出彩,唐卡艺术形式多样,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热贡艺术馆陈列展览的唐卡绘画精美绝伦,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也走向了世界艺术的殿堂。  相似文献   

8.
唐卡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篇 唐卡语源的探讨 唐卡,藏文标准正字作thang-ga,也写作thang-ka, thang-kha;《藏汉大辞典》释为“卷轴画,画有图像的布或纸,可用轴卷成一束者”(ri-mo-bris-yod-pavi-ras-sam-shog-bu-bsgril-nas-dril-chog-Pa-rigs)。《西藏唐卡》一书释为“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图齐(Tucci)解释唐卡是“能卷起者”。帕尔(Pratapoditya Pal)解释说:“唐卡,藏语作than-ka, than-sku或sku-than,英语写作thanka, tanka或thang-ka,是通常画在棉布上能够卷起的宗教绘画。”印人考斯拉(Romi Khosla)写道:“西藏卷轴  相似文献   

9.
郭辉  张鑫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167-168
色彩的运用是唐卡绘画的独特之处.热贡唐卡又有其自身的色彩运用特点,将这一特点进行理论分析,从颜料的出处到最后在唐卡上色彩的应用分析,建立一套热贡唐卡的色彩资料库是很有价值的,在不断的整理挖掘中为今后建立热贡唐卡色彩数据库做支撑性材料.本文就热贡唐卡绘画中色彩的运用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从中找到规律性的色彩运用,为制作资料库做了初探.  相似文献   

10.
"唐卡"即在布纸上绘有神圣图像的卷轴:"唐"(thang)指空间,"卡"(kha)为卷起的轴画.这个平面空间可以如同宇宙般延展,故唐卡内可仅供奉一尊佛,也可以代表容纳上万神祗的无限坛城;它既是可幻化作极大或极微的宇宙图示,也是佛教世界观的象征浓缩.唐卡不同于一般的绘画,它具备了神性,内容由佛祖到寺院建筑或医学藏药,皆是对于神灵的指涉.可以说,唐卡如同一座"可移动的寺院",在文明间以交换构成的神圣路线上流动.通过画师绘制的唐卡,使佛教义理得以深化于帐篷与村落、寺院与家户、僧迦与世俗之间.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女作家韩素音访问西藏拉萨时,曾在藏医院见到一套古藏医彩色挂图,这一历经百年风雨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使韩素音十分惊奇,她认为这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绝无仅有的瑰宝。彩色挂图,藏语叫“唐卡”,意即可以卷起来的挂图。“唐卡”,源于何时,准确的说很难考证,但至少可以说,大约在1200多年前,在西藏就出现了各种“唐卡”。其中有一种藏医学“唐卡”,类似现代医学院校教学用的解剖挂图,究其历史也很久远了。公元八世纪,西藏出现了一位天才的医学家,名叫宇妥·元丹贡布,由他主持带头,汇总了各派藏族医家的行医用药经验,编写了一部名为《四部医典》  相似文献   

12.
黑水城出土唐卡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科兹洛夫劫自额济纳旗黑水城的绘画作品的数量进行了统计 ,简要介绍了从俄苏时期到苏联解体以后近一个世纪俄罗斯学者对黑水城具有藏传风格的绘画———唐卡———的研究状况 ,并就近 5 0年间 ,特别是近 10年之内欧美学者对西夏唐卡研究的范围、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述评。文章同时回顾了国内的唐卡研究状况 ,指出包括西夏唐卡在内的西夏藏传风格艺术研究仍是一片有待学者开拓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文化艺术中的一个有影响的流派 ,其中唐卡是“热贡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是藏民族智慧和想象的结晶。唐卡的产生与发展是和宗教文化紧密相关的 ,在经历了一个多年的沧桑 ,特别是在汉地宗教艺术的不断影响下已日臻完善 ,精美无比 ,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表现力的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唐卡是藏族绘画艺术的精髓 ,其反映的内容丰富多彩 ,有宗教题材画、历史画、风俗画、自然地理和天文历法及藏医藏药画、动植物画等。在透视与构图、造型手法、色彩运用、装饰与夸张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一套完整艺术规律和独特艺术…  相似文献   

14.
唐卡在今天不仅被视为"热贡艺术"的标志,更被卷入一场全球性的文化遗产化进程。然而,被誉为"热贡艺术"的唐卡,其生成价值、传承方式和技艺表达与其独特的认知体系有关,因此,冠之以"艺术"这样的外来词值得商榷。本文以此为例,试图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当下的传承形制进行探讨和反思。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20世纪90年代西藏美术的发展为主题,对藏族传统美术的传承和弘扬,新唐卡、布面重彩、油画、水彩、版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的探索、创新和发展,非架上当代艺术的创作和参与,女性画家和现代职业画家的出现等现象加以论述。自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的美术家通过学习和探索,创作思路变得逐渐清晰和开阔,创作手法更趋成熟和多样化,在西藏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艺术环境。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创作在慈悲襟袍和祝福情怀的双重烛照下,不仅观照生命、表现生命,更美化生命、颂扬生命。他以超越的生命意识和乐观的生命意志吟唱出希望之歌,表达了对生命诗意存在的无限向往。  相似文献   

17.
甘孜新藏画画派的开创者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它凝聚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和信仰,记录了西藏的文明、历史,传达了藏族人民对宗教信仰的无可比拟的虔诚,对生活的无比热忱以及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而且唐卡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赢得了藏族人民的喜爱,它是藏族人民生活中的珍宝,也是西藏文化艺术成就的代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18.
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单元,具体包括了唐卡、堆绣、雕塑、壁画等造型艺术,它因13世纪左右发祥于青海省黄南县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藏语金色谷地)而得名。随着藏传佛教在当地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热贡艺术的创作也逐渐成为了当地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热贡地区的吾屯、年都乎、郭玛日、  相似文献   

19.
甘肃河湟地区为汉、藏、蒙等多民族交汇的重要之地,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复杂性在此地得到了集中体现,其中尤以藏传佛教信仰及传播最为兴盛。文章即从甘肃永登县博物馆保存的一批明清唐卡入手,选取其中一套26幅的珍贵组画作为基准,将其与其他唐卡的进行图像比对,通过对唐卡中上师的不同教派的分析,推测出这套唐卡是绘制在明清之际河湟地区鲁土司家族由噶举派改宗格鲁派之际;并结合文献试图对鲁土司家族及河湟地区15—17世纪藏传佛教的信仰变迁加以梳理和描述。  相似文献   

20.
陈治 《中国民族博览》2023,(24):136-138
自20世纪初西方音乐进入中国伊始,我国音乐创作者一直将“民族化”作为创作中的关键要素。在流行歌曲的创作中,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探索,“民族化”的手段已由一开始的五声性旋律,民族器乐音色的使用不断扩大和深化。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流行歌曲的作曲者在创作时考虑使用或融入民族民间音乐、古典意蕴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作品良莠不齐的现象。随着民族化手段的日益多样,流行歌曲创作时民族性元素运用的“原创性”表达成为作品(歌曲)创作价值的重要标志。原创非简单化的新创作。民族化的原创性表达也不是简单意义上五声音阶、民族乐器音色、古诗词的运用等。原创性表达中创新是其核心概念,此外,应与时代相关联,其核心应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精神内涵并体现当代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