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晚唐五代时期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得)”和“V得C(不C)”都是当时共同语中的能性表达结构,宋、金、元时期“V得C(不C)”在燕北地区更常用,“V得(不得)”在河洛一带的中原地区更常用。从宋、金、元时期开始,“V得C(不C)”逐渐向南方地区扩散,至明中期已为南方地区广泛使用,形成现在为共同语、北方方言、南方方言广泛使用的格局,“V得(不得)”则向更南方地区退却。“V得(不得)”在向南方地区退却的过程中,明中期至明末清初,它曾一度从吴语地区向北方地区延伸,但没有形成规模。“V得C(不C)”从燕北一带向南方地区扩散,与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从金元系白话发展而来的北方官话伴随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向南方地区覆盖有关;“V得(不得)”从吴语地区向北方地区延伸,与明中期至明末清初时期话本小说的广泛传播有关。两种能性述补结构的地域变化表明,元至清代初年,从金元系白话发展而来的北方官话还不是全国共同语,它与从平话系白话发展而来的南方官话在明末清初相互竞争,大约清中期北方官话才成为全国共同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英语语言的简化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三个特征为基础,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讨论英语的世界性问题.世界性不是全世界讲一种语言,而是在某些领域内把英语作为世界范围的共同语.这种共同语的使用与本族语的发展并不相冲突.  相似文献   

3.
张玉来  尹瑀 《东方论坛》2021,(5):108-127
已有的研究表明,汉民族共同语从其萌芽状态就扎根中原汉语,长期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方言为基础,以丰镐汴洛地区的方言为主要权威方言(非标准音).但在二十世纪后期,有学者针对明代共同语(官话)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明代汉语共同语以南京话为标准音.这一看法的基本依据是明末来华欧洲传教士所记汉语官话文献.而分析这些传教士的文献并将其和相关文献比较,可以发现,"明代官话以南京话为标准音"的看法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既跟明代大多数文献所记的史实相违背,也不符合汉语共同语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4.
[VN]N的指称、语素n和语素v的语义关系可以用“格”来表示。语素n与语素v的语义关系有四种:受事格、施事格、处所格和时间格.而[VN]。的指称与语素v的语义关系可以归为四种格:工具格、处所格、施事格和受事格。语素v和语素n能产性较高的语义关系结构是及物谓语和受事。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语言交际中的共同语与方言的固习性之间的关系 ,并从肖伯纳戏剧《卖花女》切入 ,阐述了标准英语与方言的优劣。笔者调查研究了在英国剑桥学习的 3 0名中国留学生的英语语音情况 ,结果显示汉语方言中鼻音n与l边音分辨不清者 ,对英语中 [n]和 [l]的正确发音具有持久的障碍性 ,即“乡土根性”。克服这种障碍的最佳办法并非语言环境 ,而是语言学习中所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共同语和方言是主体和变体的关系,它们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语言规范的对象是共同语,规范方式分为建立和维护两个方面。共同语依据一定的规范标准建立起来之后,与方言之间会形成一个接口,共同语的语言成分会通过接口进入方言,反之亦然。因此,为维护共同语的纯洁性,还需要在共同语之外的接口设定标准,驻扎监管机构和队伍,以阻止消极的方言成分进入共同语,也阻止方言进入本该使用共同语的正式场合。地域方言和包括网络语言在内的社会方言本身不需要规范,也规范不了。只要在接口处严格把关,方言和共同语就可以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7.
用雅言这个语词来指称汉民族“共同语”大致是在周代,但雅言所指称的古代民族“共同语”却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雅言作为古代“共同语”的代名词已进入辞典,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把雅言作为古代汉民族“共同语”代名词的背景下,雅言当形成于夏朝,发展于商朝,成熟于周朝。从语言发展史的角度看,雅言是我们汉民族共同语的发端,它不仅为汉语言的统一、规范树立了标尺,使汉语言的发展有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而且对提高汉民族的凝聚力、推进汉民族文明的进程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中逐渐增加的拉丁字母词,对汉语的文字、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影响。增加了新的文字,即拉丁字母;增加了[v]等新的语音及[si]、[ti]、[vi]等语音组合;词汇中出现了大量字母缩略词;语法上用ing词尾表示持续;修辞上把字母用于避讳和摹形。  相似文献   

9.
方言与共同语相对 ,共同语在古代被称作雅言 ,在这种意义上 ,与此相对的方言便具有俗的性质。本文以西南方言区的宜昌话为对象 ,择取词例 ,从语音、词义、词语的使用以及词书写符号等方面进行考察 ,并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比较 ,对语词的雅俗辨证关系进行了阐述和揭示  相似文献   

10.
小江话与北京话共同的声母有15个,韵母有16个,调类有2个,但所辖的字以及声韵调的拼合情况不尽相同,不同的是:小江话有[η.η j v kw kwh]无[ts tsh z]声母,有丰富的辅音韵尾[m n η Ptk]和声化韵[m η]而无撮口呼韵母[y]、舌尖韵母[ll]和卷舌韵母[ ],调类有8个,小江话有入声韵。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取两个普通话水平未达二级乙等的特定人群进行测试或模拟测试专场并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梳理出该群体音错的特征集中表现为“马鞍型”与“下坡型”趋向。这种现象的出现,与语音正配难度及同化影响、语音分布密度等原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陕西岐山方言声调的演变存在很多例外现象,本文认为这些例外的成因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1)受普通话或权威方言影响所致;(2)由于读半边字,久而久之"习非成是";(3)由于受连读变调的影响而形成例外;(4)人称代词、父系亲属称谓词类化造成的声调例外;(5)多音字的归并形成例外;(6)为避讳而形成例外。  相似文献   

13.
试论推广普通话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普工作中重语音轻词汇和语法的倾向是制约地方普通话向规范普通话靠拢的因素之一。同时,重书面语轻口语、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也是制约推普工作的因素。国家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以加强推普工作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语音的过程中,往往以为汉英擦音相似或相同,因而造成英语擦音发音上的误差。该文着重进行汉英擦音的对比,阐述各自发音方法和特点,指出它们的差异,并探究产生发音错误的种种原因,从而有利于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错误发音进行纠正,改善语音.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15.
佤语的前置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中 ,佤语前置音的现状、变化、来源等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词的结构中起构词、构形的作用 ,与亲属语言比较没有严格的对应规律。其变化分简化、脱落、合并、衍化为两个音节构成连绵词几种。其来源一是由非弱化音节发展而来 ,二是复辅音声母分化的结果。佤语的前置音有逐步消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普通话零声母w音v读现象普遍。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北方方言区有38%左右的人w音v读,其他方言区为10%左右。可见,北方方言区w音v读现象比其他方言区普遍。分析其特征及形成原因,我们发现v这种唇齿擦音其实是半元音w的一种变体。它的形成受前后音素不同音位上的口形变化的影响,也与个人的发音习惯及发音的不稳定性密不可分。北方方言区之所以v读现象普遍,与其发音时口腔与面部运动较强有关,而其他方言区口腔运动相对较弱则减少了v读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应县方言的儿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应县方言儿化音的来源,并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几个方面描写分析了应县话的儿化现象,通过与大同话、普通话的比较显示了应县方言儿化韵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推广,我国许多地区出现方言的萎缩乃至消亡。但通过对傅村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普通话的强大冲击下,方言并非只是一个静止的靶子,它亦有其潜在的价值,发挥着密切邻里关系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普通话的巨大冲击,延缓了自身的流失。  相似文献   

19.
从发声来看,尤韵属于平声韵、阴声韵、柔和级韵,发音时,由央元音或前高元音滑至后元音,双唇逐渐收拢,舌位逐渐后移,有欲吐还休之感;尾音醇厚绵长,深沉和婉,有呜呜之声。与尤韵搭配的声母多为喉音和齿音,喉音浊重压抑,齿音阻塞凄切,组合之下,尤韵字的发音带有呜咽幽怨之感。从表意看,尤韵字大多带有忧伤的感情色彩。缘于此,有不少中国古典诗歌通过尤韵来辅助诗歌表现难以排遣、无从诉说的忧伤愁怨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方言和普通话都是语言存在的形式。本文以浙江省磐安县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尤其是对该地区丰富的方言资源的使用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了磐安方言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推广普通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