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主持人关纪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编审,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石兴泽教授是我们中国老舍研究会中研究成果较多的一位,多年笔耕不辍,最近又出版了《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一书。这不仅是兴泽的一本书,也是我们研究会的一个重要成果,希望大家就此书展开讨论。先请兴泽把这本书的写作情况作些介绍。石兴泽(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感谢各位出席这个会议。这部书的写作始于2001年,当时申报了山东省教育厅的科研课题,原来题目是《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从20世纪中国文学发…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老舍研究会、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和北京市文联共同主办,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等单位协办的“纪念老舍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2月3日至6日在北京隆重召开。约120位国内外学者出席了会议。大会以“老舍和二十世纪”为主题,除收到学术论文58篇,学术著作11部外,还有不少精采的发言,内容涉及20世纪中国文学巨擘老舍的方方面面。现将大会主要学术论点概述如下。1 老舍创作研究在大会成果中占较大比重。1.老舍幽默艺术研究。老舍素以独特的幽默著称,这就难怪老舍的幽默艺术在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3.
我们一直把老舍定位为一位文化型的作家,这种定位并没有错。作为一位文化型的作家,老舍以小说的形态表达了他对20世纪中国人复杂文化处境的感受和思考,这些感受和思考由于不是采用清晰的理论语言,从而显得更加真实和丰富。但是,任何概括都意味着遮蔽。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属老舍的小说较少政治化和理念化的通病,这是因为,老舍还是一位富有深度的人性探索者与发现者。对这一全新“老舍形象”的诠释必将有助于老舍立体图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老舍与中国生存文化的现代化──再论老舍对市民生态的表现李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向来以他创作的“市民特征”而著称。在小说及戏剧创作中,老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市民生存图画,他对这一阶层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体验之深刻、表现之广泛以及批评之严肃,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家在抗战中的生命选择,是文人在中国抗战中的群体现象,老舍是其中的一个特殊存在;而抗战中的"老舍文学",无疑为中国抗战文学史平添了亮色.重要的是,透过老舍在抗战中的写作、言论与行为,可以对老舍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来进行审视与剖析.这对于重新发现和认识老舍,十分有益.因为从抗战直至自杀,在老舍身上,都有一种"抗到底"的精神意志.  相似文献   

6.
老舍先生一生有两支笔:一支毛笔、一支钢笔,好像是他中西融通的象征。他的"拿来"和"送出"是值得中国文人学习的。老舍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他是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作家,是把世界上最难的文字之一中文送向世界的人。老舍先生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这是他留给我们永远体味的谜面(编者)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你有机会得到一套书,一个作者是老舍、一个作者是王朔,那么你会如何选择?我们拿这样的问题采访了很多年龄在25岁左右的朋友。我们得到的比例是6:4,老舍先生胜出了。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题目,但是由此我们坚定了以如此大的篇幅纪念老舍先生的信心。老舍先生以他最静默淡然的方式在人们心中刻出了一道永远不会磨灭的记忆。  相似文献   

8.
谷林先生在<鲁迅纪念会>一文中,记载了1945年重庆知识界的片段,其中老舍在纪念鲁迅会议上的演说,很是形象: 这中间又看到坐在靠里角左侧的老舍,把一卷纸交他的邻座,示意往右传递.传到了坐在靠右壁角落的胡风手里.胡风接过,低头细看,很看了一阵子.然后伸长脖子点点头,又把卷子传还到老舍那里.老舍发言原来是这次纪念会的大轴节目:朗诵一章<阿Q正传>.说是朗诵,可是发音不高,也没有那种诗人气派的抑扬顿挫,显得沉静温雅,字句却分外清晰,听来直沁心脾.几十年过去了,犹若余音绕粱,平生机遇,仅此一遭.<阿Q正传>当然无人不晓,小说里原本很有些逗乐传神的描述,意想不到的是经过老舍口传,旧篇恍成新章,一座尽靡,无不开怀绝倒.朗诵之前,老舍还有一段开场白,也是同样声腔,反响热烈如潮,他说罢一句,满座便是一阵哄笑,老舍则纹丝不动,少俟片刻.再以平易的音调,续发蕴藉的妙绪,递推以迄终场.  相似文献   

9.
从老舍新诗具有启蒙和抗战的双重身份,从老舍新诗创作由"舍予式"到"老舍式"的发展轨迹,来论述老舍新诗叙事性的嬗变以及它们对中国新诗叙事性所做出的成绩和提供的经验教训;最终得出老舍是一位优秀的现代抗战诗人和讽刺诗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英国五年的汉语教学对老舍文学创作的起步乃至一生的创作都产生了长远的、无可替代的影响.这是深入研究老舍不能不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讲授汉语和编写教材,是老舍的一次独特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丰富了老舍创作的内容,也为老舍的小说语言增添了非凡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早期的几部小说还是其后更多的力作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语言和文学,教学与创作,这两种既有本质关联又有明显差别的元素,在老舍身上得到了如此深刻和完美的结合.这充分表明,老舍是一个文学大师,但首先是一个语言大师.  相似文献   

11.
趣味老舍     
2009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110周年诞辰。这位素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老先生,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那些读之令人唇齿留香、“京味儿”十足的文字作品。当我们忆及老舍先生,他仿佛离开并未太久,仿佛仍旧活在北京城的丰盛胡同里,活在他的“丹柿小院”里。他活得实在、鲜明、有情趣、有韵味,他活在每一个细节里。想起“老舍”两个字,就如同听见了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就如同品尝了一口浓郁的花茶。这就是老舍先生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2.
老舍是伟大的爱国者,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受到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著名作家。1922年老舍在北京接受洗礼成为一名基督徒。入教以后,与许地山、白涤沙等参加了由宝广林组织的“率真会”和“青年服务部”。他们常常聚在一起研探宗教、文学、教育以及改造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问题。1922年12月老舍翻译发表了宝广林撰写的《基督教的大同主义》一文,该文宣扬基督教的同情、服从、克制等教义和实现世界大同的途径,翻译这一篇文章使老舍进一步接受了基督教的思想。到后来,老舍很少提及自己的基督信仰问题与教会的直接关系也中断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老舍与基督教没有关系了,其小说创作的一些现象就足以表明他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儒家理想人格对老舍的影响──老舍文化人格论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理想人格对老舍的影响──老舍文化人格论之二郭锡健注重自我人格的塑造,是老舍一生孜孜以求的。1937年,他在《大时代与写家》中写道:“伟大文艺中必有一颗伟大的心,必有一个伟大的人格。”“有了人格作根,我们的笔才会生花。”①这是老舍对伟大文艺的向往,...  相似文献   

14.
老舍在小说<二马>和一些散文篇章中塑造的英国形象是立体化、多面性的.其中老舍有所侧重,他以异域作为窗口来打量、审视中国的国民性等问题,并希望能够借鉴英国的闪光之处为中国的振兴与强大开辟新路.由于老舍所受的传统文化熏陶与特定的历史情境关系,老舍在塑造英国形象时有了认同与否定、借鉴与排斥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5.
老舍四十年代赴美国期间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是到目前为止老舍研究领域中较少为人触及的地段。_一九四六年三月,老舍、曹禺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访问。十个月后,曹禺先期返国,而老舍则继续留美从事写作。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老舍回到解放后的新中国。其间三年零九个月,披露于世的思想材料和活动材料是如此匮乏,这给人们留下种种疑问,引起一连串猜测,也给这一段老舍思想和创作的研究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6.
老舍在小说中描述了大量的个体悲剧,其悲剧主体大多数是一些弱小人物,他们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两难的境地。老舍通过描写他们在困境中的无尽挣扎,展示了现代社会生存性的悲哀。同时,老舍也指出,这样的生存困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困境,悲剧的根源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交战。这体现了老舍对人的命运的执著关注,揭示了20世纪中国人囿于文化中挣脱不了的悲哀。  相似文献   

17.
"差不多老舍没和教育事业断过缘",展读老舍的全部小说,以教育为题材的占了大多数,清晰可见老舍是个有较为系统教育观的小说家,而且他的教育思想是非常独特的.老舍以他深刻的洞察力,多方位地指出了教育界的种种现状,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主持人语如果说鲁迅是20世纪黑暗中国为数不多的睁着眼看世界的人,老舍可说是鲁迅的忠实的接棒人。老舍之所以能屹立于与东西方世界对话的最前沿,其力量与资源首先来自年轻时就形成的生存价值观。早在南开中学教书时,老舍在1922年的"双十"纪念会上发出誓言:"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耶稣只负起一个:为破坏、铲除旧的恶习、积弊,与像  相似文献   

19.
古时候的人们有个远大的目标--流芳百世,但那时候时光好像比较慢。"百世"也没多少改变。可如今再想"百世"就有点难,这个世界的变真的让人有点抗不住。所以便是泰斗也总有被说的余地。总把王朔和老舍放到一起说,是有点不公平。首先他们本质上就是不一样的;其次,这与王朔说金庸不同,这其中没有交锋,我们倒能听听王朔怎么说老舍,但只能猜猜老舍会怎样说王朔。  相似文献   

20.
这是《老舍全集》等众多出版物都未收录的老舍的一封信。该信内容丰富 ,涉及老舍当年创作、社会活动、身体等诸多方面的情况。解读此信 ,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老舍研究中的一些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