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自清末到英国殖民势力退出印度,锡金政务官在"英藏关系"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活跃的角色。从1920年贝尔使藏开始,英国建立了不定期地派遣锡金政务官访问拉萨的"惯例"。锡金政务官的使藏,虽在不同历史时期肩负着不同的任务,但依据其目标,大致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阻挠汉藏关系的恢复与发展,抵消中央势力在西藏的影响力;二是以调停汉藏纠纷及西藏内部矛盾为名,干涉西藏事务,增强西藏对印度之依存性;三是协调英藏双方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以"保卫"英属印度的利益,但同时又不过于刺激西藏当局以避免其倒向民国中央。  相似文献   

2.
肖健 《民族论坛》2008,(6):55-57
本文采用匿名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调查了南通西藏中学学生对藏语、普通话和英语三种语言的态度以及相关语言的使用情况和交流能力,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三种语言持积极态度;大多数人在西藏讲藏语,在南通则依具体情况有变化;学生三种语言的交流能力发生了变化。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被调查者对母语的态度中情感因素起重要作用,对普通话和英语的态度中理性成分更多;西藏的语言环境决定了被调查者使用藏语,南通的语言环境改变了他们的语言行为;南通的教学质量提高了他们普通话和英语的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3.
汉藏语言系属研究的文化人类学方法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汉藏语言系属分类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实践,分歧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一是汉藏及周边区域的民族有着复杂多元的文化背景,汉藏区域农耕型民族从古至今一直处在接触和融合状态,与印欧区域畜牧型民族完全不同;二是汉藏语言古代文字文献远不如印欧语言的丰富和久远,客观条件制约了历史比较法的效用,仅以语言的结构研究难以奏效。为此,本文讨论了文化人类语言学在系属研究中的作用,以及汉藏语言系属研究在复杂条件的羁性下所产生的非谱系树观念,认为这一观念很可能成为未来汉藏语历史语言学的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发生在西藏民间的"撞死一头牛"的真实事件为文本,通过对"一封感谢信"中表述者语言的分析,论述了汉藏两个不同民族的个体之间经验文化的碰撞、社会角色的互动以及民族认同在民间日常生活中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抗战期间四川藏学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30—40年代,四川宗教界、学术界兴起了一股了解西藏、研究藏文化的热潮。因其“沟通汉藏文化、联络汉藏感情、增加汉藏团结、不为外人所用”的鲜明目标,紧扣时代主题,从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我国传统的藏学研究拓展了思路,推动了我国藏学研究这个古老学科和现代人文科学的接轨,意义深远。 众所周知,四川毗邻西藏,处于汉藏文化交汇带,境内藏族人口在百万以上,是仅次于西藏的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这独特的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汉藏关系的丰  相似文献   

6.
援建和汉族移民贡献的外生型城市化模式是西藏昌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特别是自然地理条件和城市历史积淀的不足导致昌都本地居民在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以及精神文化消费品等方面对内地汉族移民的高度依赖.而汉族移民的高流动性以及汉藏族群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又使汉族移民与本地藏族在市场经济共同体之下的互动关系,呈现出一种孤立、脆弱、不稳定的特点.汉族移民与本地藏族在主观意愿、社交网络、文化认知和传统方面的区隔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介绍有关近代西藏历史和汉藏关系的研究资料,包括档案材料、旅藏人士的藏事著述和回忆录三种,然后简要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情况。文章指出,由于中国的藏学研究从一开始就与民族存亡、边疆危机等民族主义情绪紧密相连,因此就近代西藏历史而言,国人较多关注英俄侵略西藏史及中英关于西藏问题之交涉,而对西藏内部的社会政治变迁及错综复杂的汉藏关系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另一方面,西方学者由于多不能直接利用汉文材料,其论述难免由于史料的片面而有失偏颇。随着近年台湾和大陆收藏的相关档案资料逐步对公众开放,可以期待,有关近代西藏历史和汉藏关系的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8.
筱洲 《中国藏学》2006,(1):115-116
在历史上,汉藏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悠久而又广泛的交流,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是汉藏民族交流互动的结晶,它们栩栩如生地向我们展示了汉藏民族交往的历史轨迹。有元一代是汉藏艺术交流之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期,从规模上看,是史无前例的;从结果来看,直接决定了西藏本土的和以宫廷为主的内地藏传佛教艺术的发展方向。这一结果便是对当时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施政的直接写照。  相似文献   

9.
2018年以来,随着《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的发布,“语言扶贫”逐渐被学界关注,“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成为共识。通过“语言扶贫”,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普通话与规范汉字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语言红利”。因此,应该提升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率,规范汉字使用水平。依据语言调查结果,结合个案研究数据,对西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从西藏的特殊区情与语言使用情况出发,提出了在西藏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策略,为西藏地区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文化教育素质、推进现实经济发展与文化脱贫提供了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西藏汉语习得和使用的人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汉藏人口的接触出发,讨论在汉藏语言接触中,西藏习得和使用汉语的藏族人群及其主要特征.从区域上着,农村居民和汉族的接触极少,几乎不存在汉语的习得和使用.城镇居民和汉族的接触越多,汉语习得和使用人就越多,水平也越高;从职业上看,以拉萨为例,认为城镇居民会因职业的不同而在汉语习得和使用的特点上有所不同.本文将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进行分析,强调小学阶段习得和使用汉语的重要性,并在各人群习得和使用汉语的一般特征方面进行了比较.[1]  相似文献   

11.
邱熠华 《中国藏学》2024,(1):11-21+208-209
民国时期,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较为困难的背景下,由汉藏民间僧俗大众掀起,并得到历届民国政府支持的汉藏佛教文化交流活动迅速发展,不仅推进了汉藏佛教界的交流与互动,而且有助于加强西藏与内地各族民众的交流与了解,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心理基础,推动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历届民国政府支持下,以九世班禅、诺那呼图克图、喜饶嘉措等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僧人在内地弘法讲经、传播藏传佛教及西藏文化,传播的人群范围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皇室、高官等阶层,而是拓展至内地更广大的各阶层民众。传统的藏传佛教法会具有了团结民众、抵御日本侵略等时代意涵。1936年,国民政府制定颁布《喇嘛转世办法》,沿袭清代治理西藏之策,以国家法律管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事宜。同年,国民政府还颁布《补助汉藏僧侣游学规则》。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传世的元明清藏传佛教法螺为主要依据,结合相关文献、图像等资料对法螺在汉藏文化交流中的流变脉络加以梳理,从形式、表现题材和精神意涵等方面对藏传佛教法螺进行分析,指出不同时期法螺在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区、内地的流传,体现了汉藏艺术的融合,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3.
何丽  李玲 《中国藏学》2015,(2):188-191
瞿霭堂和劲松教授2013年发表了《论汉藏语言联盟》一文,使用语言联盟的原理,为汉藏语言的发展源流构建了一个新的谱系框架。文章涉及很多理论问题,比如语言的混合、语言的接触、语言的类型、同源词的识别等。本文拟对这种新构想所涉及的几个问题作一些诠释与拾遗,以提高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和汉藏语言历史分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丰富详尽的史实和作者亲历,见证西藏民主改革前后的对比变化,阐明汉藏两族同为中华民族重要成员和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深刻揭批达赖分裂集团近年来策划、制造的分裂事件的目的和实质;号召西藏各族人民珍惜、维护今天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5.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境内居住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哈萨克等民族。千百年来,他们在这里生活、劳动结成了亲密的兄弟友谊,同时使民族文化亦互相影响。表现在语言上不仅汉语对于各少数民族语言产生较大影响,各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藏语)对于汉语的影响也十分明显。本文仅通过汉藏语言比较分析,就青海汉语方言的一些语法现象作一些说明。“宾一一动”句式“宾——动”式是青海方言的一种基本句法格式,它不象在普通话里作为“变例”出现。所谓基本句法格式,首先是说这种格式应用的范围极广,概括的句子极多。陈述句如:毛…  相似文献   

16.
西藏地区——中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和西藏人民从唐王朝时代(618—906)已经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而当元朝统一中国执政后(1270—1368),西藏已成为元帝国的组成部分。藏族向汉族学习丝绸、造纸、墨汁、陶器品、油漆、药品和磨粉的制造技术。从此之后几个世纪中,汉藏人民之间一直维持着活跃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联系。西藏彻底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完成手续是在1792年,当时帝国政府公布和实行了《关于管理西藏的条例》。但是,汉藏人民结成巩固的一体,妨障了外国殖民者的阴谋和清政府所实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相似文献   

17.
在对藏施政的实践中,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从宗教上以推动政治"的政策思路。国民政府以资助汉僧游学西藏为发端,衍生出资助汉僧考取格西,加强对汉僧的管理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在沟通汉藏文化,改善汉藏关系,消除隔阂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方志《山海经》 ,历来被视为华夏奇书之一 ,主要是由于在《山海经》中收集了许多当时少数民族的名物典故 ,其中一些是根据少数民族语言的读音直接用汉字记录下来的音译文字 ,但是后人却误认为是汉语汉字 ,辗转注疏诠释 ,造成以讹传讹 ,使其难以解读。语言学家根据汉藏语言的谱系关系推断曾经有原始汉藏人群的存在 ,笔者由此认为 ,必须通过今天的汉藏语系几个主要民族的有关语言的对比研究 ,才有可能演绎出那些在原始汉藏人群的分化过程中失传了的、或被后人讹传误解了的原始时代名物典故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语言总是同时具有民族性和社会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语言的民族性渐趋减弱,而社会性渐趋增强.文章论述了语言的民族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对"汉语普通话"和"国家通用的普通话"等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应该正确理解宪法关于"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规定,使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相似文献   

20.
<正>2009年10月16日至20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西藏文化博物馆和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汉藏佛教美术研究所承办的第四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斯塔、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晓霞、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丽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郑堆出席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