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中国藏学》2012,(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的自由迁徙日趋活跃,内地的许多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身影,其中藏族以其鲜明的文化特点,成为内地城市中活跃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状况为例,在"内地藏族流动人口研究"课题组的系列报告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讨论了内地的藏族流动人口对汉藏民族关系的影响。文章认为,汉藏民族"双向或多向自主流动"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相当数量的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的藏族民众移居或到汉族聚居的内地大城市谋生,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群众自由迁徙权利的充分保障,更重要体现了藏族民众对国家赋予的公民权利的认同,对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跨区域性的和谐共存报有相当信心,体现了当前汉藏民族关系的融洽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所于2011年6月展开了内地藏族流动人口课题研究。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西宁、兰州、昆明等中国内地大城市都有人数不一的各阶层藏族人口流动或定居生活。以成都为例,市区目前有户籍藏族人口3万多人,无户籍藏族流动人口在15万至20万间,每年约有100多万人次来自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的藏族人口在成都市区流动。透过对成都藏族流动人口的实地调研,可以碍出以下论断: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政力于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进步的政繁显现实效。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宪法和法律允许并保障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的合法流动,各民族民众迁徙、择业等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4.
内地西藏班(校)藏族学生跨文化社会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史上的一项开创性举措,西藏的藏族学生在内地求学期间,其跨文化的成长经历对藏民族的现代化具有特殊意义.文章从藏族学生在内地这一跨文化环境下完成社会化过程最重要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这三个社会化主体的特殊性,分析了其预期社会化过程,并以藏族学生的自我意识为主要评价指标,得出其跨文化社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疆少数民族人员去内地城市务工经商,因他们在语言、饮食、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与主流社会(汉族)之间的差距极大,文化素质低等原因,在内地城市生活适应方面面临种种困难.有些新疆籍非法分子混入其中,非法行为频发,导致城市居民对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误解和排斥,加上政府部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的服务不足,影响新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权益的保护.本人认为,要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重视给他们提供公共服务,依法打击非法分子,加强立法工作和建立少数民族社团等方式,保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加强新时期内地高校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本文对大连理工大学藏族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道德追求、诚信观念、爱情婚恋、人生价值、学习培训、人际交往、网络行为、民族宗教、职业设计十个方面的观念及行为进行了详实调查与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内地高校藏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7.
元朝统一中国,汉藏两族文化交融的步伐空前加强。在此背景下,内地文物源源不断地输入藏地,对藏族人民的物质、精神和政治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内地宫廷和民间使用的器物也受到藏族文化的浸染,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些文物材料上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文通过对藏地存世和内地受藏族文化影响的元代瓷器进行梳理,结合图像器汉、藏文史料,从汉藏文化交流和元代西藏特殊政教环境的视角,对元代瓷器所映射的特殊功能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8.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2万多满族、朝鲜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外省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黑龙江省务工和经商.在黑龙江省,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突发事件,主要集中在经济纠纷、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和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出现偏差等方面.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进一步改进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方法,切实维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明代瓷器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明娣 《中国藏学》2002,(3):107-116
西藏传世的明代官窑、民窑瓷器和汉、藏文献记载表明:明代内地瓷器源源不断地输入西藏和其他藏区,对改善藏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内地宫廷和民间使用的瓷器也受到藏族文化艺术的浸染,汉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在明代瓷器上得到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郑洲 《民族学刊》2012,3(4):21-32,92
目前,学术界对西藏自治区来自内地的外来流动人口这一现象比较关注,但对西藏自治区自身的藏族人口向内地流动这一现象尚未引起应有重视。本文以此为研究切入点,首先分析了西藏人口东向流动具有内在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西藏人口东向流动的特征与类型,然后重点分析了西藏人口东向流动的实际效应。西藏人口东向流动具有明显的积极效应,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地方各级政府应该为西藏人口东向流动积极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青藏铁路开通后拉萨流动人口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鲍栋 《西藏研究》2007,(4):94-99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成功运营,随后,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口不断从内地乘火车进入西藏首府拉萨市。流动人口具有双重效应,它在增强拉萨的旅游收入、促进文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等的同时,也给诸如环境、治安、交通、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正确分析这些问题,不但有助于构建平安拉萨、和谐拉萨,乃至对西藏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藏族儿童内地求学呈现上升的趋势.在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藏族儿童能否适应内地的学习和生活,作者对藏族小学生集中的双流县3所学校就读的56名藏族儿童的文化适应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的儿童能在新的主流文化环境中独立生活、愉快学习,人际交往和谐,处于文化适应状态"整合"模式,有部分人存在融入的倾向.家庭、社区和学校的社会支持、时间因素、文化距离、儿童的汉语掌握程度以及人格气质等是影响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2014年,北京大学课题组对四所大学在校藏族学生的基本情况及一些议题方面的思想状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的总规模为1300人,其中包括了111名藏族教师。问卷中15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主要涉及被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语言能力、校园生活和社会交往,以及对"内地班"、大学环境、家乡发展和汉族民众的印象等等。被访者对于这些问题提供的基础性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校藏族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基本思想状况。本文为调查报告的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西藏和平解放后,大批藏族青少年纷纷来到内地学习,这是党和人民政府培养藏族干部的—项重要措施。1952年以来,先后在我院学习的藏族学生共有一千人左右。这些学生都是新西藏未来的建设者,他们迫切需要学习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  相似文献   

15.
2014年,北京大学课题组对四所大学在校藏族学生的基本情况及一些议题方面的思想状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的总规模为1300人,其中包括了111名藏族教师。问卷中15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主要涉及被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语言能力、校园生活和社会交往,以及对"内地班"、大学环境、家乡发展和汉族民众的印象等等。本文为调查报告的第二部分,内容主要为藏族学生对所在校园环境的评价、对自己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16.
还格吉 《中国藏学》2016,(3):235-237
文章借鉴教育人类学的理论,对藏族职业教育内地办学提出了若干思路。其一,借鉴藏族传统教育的积极理念;其二,教育目标突显"以学生为本";其三,注重民族文化的力量;其四,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的藏文碑刻不仅有其特殊的文献载体研究价值,而且对研究历史上藏族与内地的文化交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探讨藏族文化发展传播以及文献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北京地区现存藏文碑刻作了整理编目并分别加以介绍,有助于我们了解北京地区的藏文碑刻文献以及藏族文化对北京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藏族的印刷     
根据保存下来的藏族历史书籍来看,明永乐以前,藏族地区是没有印刷工艺的。在元帝武宗海山年代,卫巴洛赛向·秋益西和菊登·日比热赤二人把西藏所有的甘珠尔和丹珠尔编纂起来,这便是第四次把藏区的这两部编纂成套,从而初步形成了甘珠尔和丹珠尔的完整的原文。在错普寺庙,在萨迦、阿巴、康区、蒙古等地区以及内地广泛流传的全都是手抄本。虽然早在松赞干布时期,藏族就已有能工巧匠随心所欲地在木壁或石壁上雕刻树  相似文献   

19.
"万善同归"石碑系西藏工布江达县一通修路记功碑,详细记载了清嘉庆初年驻防拉里讯、江达汛的官兵与当地藏族官民以及客居此地的内地民众共同捐资整修江边道路的善举。通过对碑文详加考证,初步厘清了嘉庆初年驻防拉里讯、江达汛绿营官兵的构成情况,为研究清中期工布江达一带驻藏官兵与当地藏族官民以及客居此地的内地平民关系提供了可资进一步研究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20.
藏族的茶文化,在祖国的茶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它是由茶叶本身与祖国内地直接的渊源关系,历史上经久不衰的以茶叶为中心的经济交往,以及茶叶在藏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功用所共同构成的。 (一) 据民间传说,茶叶未传入藏区以前(大约公元3~4世纪),藏族的先民已开始饮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