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12年2月23日至28日,"内地藏族流动人口研究"课题组在四川成都、北京召开了3场小型座谈会,就内地藏族流动人口对汉藏民族关系的影响等诸多问题展开讨论。其中既有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也有成都市的藏族企业家。以下是其中部分专家的发言摘录:  相似文献   

2.
《中国藏学》2012,(2):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的自由迁徙日趋活跃,内地的许多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身影,其中藏族以其鲜明的文化特点,成为内地城市中活跃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而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3.
石硕  王志 《民族学刊》2021,12(5):83-91, 116
文章立足于清代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探讨了汉藏连接地带汉藏通婚的历史过程,汉藏通婚得以实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并对通婚对汉藏社会、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影响进行了探析。指出以男丁为主的汉族移民和男少女多的藏族社会存在结构性互补,是“汉男娶番女”这一通婚模式的人口学基础;勤劳、体健、能对汉族男丁在藏地的事业发展产生助益是藏族妇女成为汉族男丁理想婚姻对象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对,身份、财富、劳力、特殊技能等家庭物质生活保障能力是汉族男丁能够入赘或娶得藏族女子的主要原因。汉藏通婚家庭的成员以“翻译”的身份,不仅有效的促进了汉藏民族间的经济交流,而且对汉藏民族间感情的沟通,文化的交融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以相当篇幅描写汉藏关系,从姻亲关系、人员往来和物质文化交流等方面汇歌了汉藏两大民族源远流长、水乳交融的传统友谊。一、烟亲关系《格萨尔》史诗常常提及藏族与汉族联姻的有关事_b。仓~年。岭军近二百万兵马开至木古部落边境,安营扎寨。于是,岭  相似文献   

5.
2014年,北京大学课题组对四所大学在校藏族学生的基本情况及一些议题方面的思想状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的总规模为1300人,其中包括了111名藏族教师。问卷中15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主要涉及被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语言能力、校园生活和社会交往,以及对"内地班"、大学环境、家乡发展和汉族民众的印象等等。被访者对于这些问题提供的基础性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校藏族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基本思想状况。本文为调查报告的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以民众生活为根基,以民族关系为旨归,依托汉藏民间故事类型的提炼和分析,探讨和解析汉族、藏族民间叙事传统的共同性、相似性及差异性,进而洞见和阐释民间叙事共同体的共享性与意义。论著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汉藏民间故事、汉藏民间叙事传统交流的新观点,不仅对于汉藏文化关系研究,而且对于中国民间叙事学理论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西藏和平解放后,大批藏族青少年纷纷来到内地学习,这是党和人民政府培养藏族干部的—项重要措施。1952年以来,先后在我院学习的藏族学生共有一千人左右。这些学生都是新西藏未来的建设者,他们迫切需要学习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学习马克思列宁  相似文献   

8.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所于2011年6月展开了内地藏族流动人口课题研究。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西宁、兰州、昆明等中国内地大城市都有人数不一的各阶层藏族人口流动或定居生活。以成都为例,市区目前有户籍藏族人口3万多人,无户籍藏族流动人口在15万至20万间,每年约有100多万人次来自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的藏族人口在成都市区流动。透过对成都藏族流动人口的实地调研,可以碍出以下论断: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政力于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进步的政繁显现实效。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宪法和法律允许并保障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的合法流动,各民族民众迁徙、择业等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9.
马存孝  张卓 《民族学刊》2020,11(6):42-47, 159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汉族流动人口向西部民族地区流动,促进了地区间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业活动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动内容,从业分布情况和特点,反映出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和融入程度。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是汉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之间关系的折射,对于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Y县调研,了解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情况,深入分析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特点及其对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北京大学课题组对四所大学在校藏族学生的基本情况及一些议题方面的思想状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的总规模为1300人,其中包括了111名藏族教师。问卷中15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主要涉及被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语言能力、校园生活和社会交往,以及对"内地班"、大学环境、家乡发展和汉族民众的印象等等。本文为调查报告的第二部分,内容主要为藏族学生对所在校园环境的评价、对自己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我院2008级藏族学生和其他民族学生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等指标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藏族学生除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和身体素质指标的中长跑优于其他民族学生外,其他均低于或近似其他民族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藏族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训练.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宗教性、文化性等特点,因此,他们的流动兼具跨民族文化的意义。鉴于民族关系问题的敏感性与复杂性,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中的适应、融入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且极具现实意义。而融入意愿是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社会的前提与重要路径。本文使用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基于族群比较的视角,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城市融入意愿差异。研究发现:各民族流动人口对流入地都有强烈的融入意愿;与汉族流动人口相比,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融入意愿更为强烈,而苗族、土家族的融入意愿略弱。这一方面说明,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入意愿确实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也表明,民族文化因素已不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意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明代瓷器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明娣 《中国藏学》2002,(3):107-116
西藏传世的明代官窑、民窑瓷器和汉、藏文献记载表明:明代内地瓷器源源不断地输入西藏和其他藏区,对改善藏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内地宫廷和民间使用的瓷器也受到藏族文化艺术的浸染,汉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在明代瓷器上得到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骨牌,本是一种古老的汉族玩具。几百年前即在西藏高原安家,为增强汉藏民族友谊,丰富藏族人民的生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可是,在汉藏人民的文化交流史上,她似乎象一个含羞脉脉的少女,深藏幽宫,不被世人所知。今天该是打开宫门,让其与大家见面的时候了。一骨牌,在古代多以象牙制成,故又名牙牌。象牙珍贵,用以制作的牙牌只有达官贵人、官宦商贾才具有,而一般百姓玩的多以木制为主。  相似文献   

15.
元朝统一中国,汉藏两族文化交融的步伐空前加强。在此背景下,内地文物源源不断地输入藏地,对藏族人民的物质、精神和政治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内地宫廷和民间使用的器物也受到藏族文化的浸染,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些文物材料上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文通过对藏地存世和内地受藏族文化影响的元代瓷器进行梳理,结合图像器汉、藏文史料,从汉藏文化交流和元代西藏特殊政教环境的视角,对元代瓷器所映射的特殊功能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6.
拉萨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西部城镇的开发项目和服务业的兴起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来自东部和中部的汉族地区,这些流动人口为西部城镇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动力,但同时与本地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一定的竞争,加之具有不同的民族身份与文化习俗,在与本地人的互动中又增加了民族、宗教等复杂因素。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流动人口,本文即是作者2005年在拉萨城区开展的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的分析报告,对拉萨流动人口的基本人口、经济特征作了系统的分析,同时也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流动人口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来,成都武候区民族街(主要是以藏族为主)迅速发展,形成非常繁荣的藏族文化商品集散地,也成为成都市民非常喜欢的"藏人街"。文章主要以问卷方法收集资料,并通过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在城市真实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以期发现隐蔽在日常生活背后的规则,为城市建设和城市民族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内地西藏班(校)藏族学生跨文化社会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内地西藏班(校)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史上的一项开创性举措,西藏的藏族学生在内地求学期间,其跨文化的成长经历对藏民族的现代化具有特殊意义.文章从藏族学生在内地这一跨文化环境下完成社会化过程最重要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这三个社会化主体的特殊性,分析了其预期社会化过程,并以藏族学生的自我意识为主要评价指标,得出其跨文化社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为世界汉藏语言研究的中心,新中国成立的半个世纪以来,各民族学者对藏族的语言文字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本文分现代藏语研究、古代藏语研究、藏文文字学研究、新世纪的藏族语言文字研究等四个部分,介绍和评述中国各民族学者有关藏族语言文字研究的贡献和得失,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以期弘扬藏学和推动中国藏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传世的元明清藏传佛教法螺为主要依据,结合相关文献、图像等资料对法螺在汉藏文化交流中的流变脉络加以梳理,从形式、表现题材和精神意涵等方面对藏传佛教法螺进行分析,指出不同时期法螺在西藏及其他涉藏地区、内地的流传,体现了汉藏艺术的融合,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