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新时期以来,由于文学理论学科对于现实的介入性以及跨学科的存在样态,中国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常常由于定位不明而走向自我放逐,成为失去学科自主性的“他者”。这种自我身份的迷失,带来的是话题的不断涌现、原创性的薄弱和学科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匮乏。客观地说,中国近三十年文学理论“他者化”的发展和演变,受到国内外诸多思潮尤其是国外文学理论思潮的影响较大,也最直接。文学理论的“政治化”与“去政治化”、“科学化”、“美学化”、“批评化”、“文化化”等,也问接或直接地植根于西方的文学理论思潮。同时,由于近三十年国外文学理论传入的“准共时性”,所以,中国文学理论的“他者化”,也明显显示出“密度大”、“转向迅猛”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的他者化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结构性问题。传统文化的他者化现象在媒介中主要以两种途径进行:一是边缘化,即体现为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文化、都市/乡村文化等符号歧视;一是制度化,收编富有意识形态潜能的民间文化,使其进行“跨域”意指作用,并最终被制度化。因此,厘清传统文化符号的本体论思维和让传统文化进入现代性实践的方法论路径,是实现传统文化的去“他者化”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视阈中的“他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近代主体哲学强调"自我",表现出"唯我论"姿态,现代现象学兴起,改变了这一格局,他者受到重视,但现象学视闽中的他者又各有不同的言说.胡塞尔、海德格尔的他者仍然处于同一性中;他者与自我是一种对称关系;萨特只看到他者与自我的斗争;梅洛·庞蒂把他者肉身化,从意识哲学脱身而出;勒维纳斯奠定了真正的他者哲学,他者成为绝对他者.  相似文献   

4.
在他者的问题上,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摆脱"先验唯我论"的模式。胡塞尔将自我作为先验的构造主体,将他者看作自我的影子,取消了他者的独立性。相比于胡塞尔,萨特突出了他者的地位。他认为自我和他者是比肩而立的,他者是对自我的限制,二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者就是自我的地狱。列维纳斯则认为他者是邻人和脸孔,自我必须对他者负责,主张"绝对他者伦理学"。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没有他者的独立地位,他者只是自我的意识相关项和"阴影"。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具有一种吞噬"他者"的强力,他的现象学是"不道德"和非伦理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缺乏伦理和他者的维度,这种缺陷被萨特和列维纳斯抓住,发展出了"面向他者本身"的现象学,突出了现象学研究的伦理维度和实践维度。但这种现象学已经超出了胡塞尔现象学的纯粹理论哲学和意识哲学范式。在此意义上,胡塞尔的先验自我现象学应该"面向他者本身",突破先验自我的藩篱。胡塞尔应该在实践和伦理生活中真正尊重他者,而不是在纯粹自我的理论世界中先验地、纯思辨地"构造"他者。  相似文献   

5.
法国文学的他者指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国文学在他化,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如果说过去所有文学理论教给我们的观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文学是文学,那么今天我们从法国文学中领悟到的命题却是文学非文学。20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新地中海精神给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他者心态,这一变化推进了文史哲真正的融会,促动了教科文实际的疏通,得益的是天地人本真的磨合。法国文学在变,文学体性在变,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也应该变。本组笔谈涉及到法国文学他化的渊源、特征、国外学者的研究动态以及推进这项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对文学非文学命题、辟文辟学辟思的辟文学方法以及他者思想、新地中海精神等新看点的讨论,不仅促进对法国文学演化的理解,同时加深对人类文学思想及其新原理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法国文学在他化,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如果说过去所有文学理论教给我们的观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文学是文学,那么今天我们从法国文学中领悟到的命题却是文学非文学。20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新地中海精神给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他者心态,这一变化推进了文史哲真正的融会,促动了教科文实际的疏通,得益的是天地人本真的磨合。法国文学在变,文学体性在变,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也应该变。本组笔谈涉及到法国文学他化的渊源、特征、国外学者的研究动态以及推进这项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对文学非文学命题、辟文辟学辟思的辟文学方法以及他者思想、新地中海精神等新看点的讨论,不仅促进对法国文学演化的理解,同时加深对人类文学思想及其新原理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的“他者”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近代哲学以"自我"为基点的自我观建构带来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困境,当代西方哲学"他者"理论则强调自我观建构的"他者"维度,从而为解决这一困境提供了新的方向。中国哲学在自我观建构的问题上虽然并不缺乏"他者"的理论资源,但由于"他者"之"他异性"的维度并未在中国哲学中得到彰显,因此,如何处理"求同"与"求异"的关系就成为中国哲学自我观建构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东方文艺创作中出现了“为获奖而拍摄“”为翻译而写作”的他者化创作倾向,其肇因是西方对东方的误读,而东方有些艺术家也在迎合这种误读。这种他者化创作会导致许多问题,东方文艺创作者应该负责任地创作。  相似文献   

9.
法国文学在他化,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如果说过去所有文学理论教给我们的观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文学是文学,那么今天我们从法国文学中领悟到的命题却是文学非文学。20世纪以法国为代表的新地中海精神给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他者心态,这一变化推进了文史哲真正的融会,促动了教科文实际的疏通,得益的是天地人本真的磨合。法国文学在变,文学体性在变,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也应该变。本组笔谈涉及到法国文学他化的渊源、特征、国外学者的研究动态以及推进这项研究的意义与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对文学非文学命题、辟文辟学辟思的辟文学方法以及他者思想、新地中海精神等新看点的讨论,不仅促进对法国文学演化的理解,同时加深对人类文学思想及其新原理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赵静蓉 《东岳论丛》2015,36(1):157-162
差异政治是身份政治研究的核心,而在身份政治研究中,重中之重则是"他者"。我们进行身份认同,最终的目的是想建构一个自觉、独立、具有历史连续性及完整感的自我,而这项工程恰恰是在不断地对他者进行划界、标志和确认中完成的。在现代社会里,"他者"的概念类同于"不确定性","他者"具有相对性、流动性和视觉性的特点。他者的力量,无论是建设性的力量还是破坏性的力量,都是无可限量的。  相似文献   

11.
东方文艺创作中出现了"为获奖而拍摄"为翻译而写作"的他者化创作倾向,其肇因是西方对东方的误读,而东方有些艺术家也在迎合这种误读.这种他者化创作会导致许多问题,东方文艺创作者应该负责任地创作.  相似文献   

12.
周大鸣 《学术研究》2012,(6):33-37,159,1
人类文化的多元性特点正在以各种诡异的方式进行表达。文化多元性的所谓实存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主要立基于表述者的自我意识,而作为异文化的他者的在场则时常被忽略。因此,重新审视文化多元性的表述方式,增进"自我"与"他者"的相互理解,在强调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意义的同时正视"他者"的存在,是全球化背景下维系文化多元性存续所需要积极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浪潮中,列维纳斯却致力于对主体的拯救.列维纳斯所要为之辩护的主体不是传统哲学自我中心意义上的主体,而是以他者为基点的伦理主体.与传统现象学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理解为意向、共在或注视不同,列维纳斯将其看作是某种伦理性的“相遇”,这种“无关系的关系”揭示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责任关系.这样,列维纳斯就赋予了主体以社会的、伦理的意蕴,展现了当代哲学全新的思维原则——他者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论比较文学研究中自我和他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是一门面向他者的学科,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三个不同的跨越他者界限的阶段,形成了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自我是比较的必然出发点,他者则是可供比较、以资借鉴的对象。现有的学科理论对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并没有太多的论述。从中西哲学对自我和他者之间关系论述的疏理中,自我和他者之间存在着对立、从属、平等、和而不同四种关系。对立与从属关系是比较文学研究当中所力图克服的两种不良倾向,平等关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内在规定性,和而不同的关系则是比较文学研究应该指向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廷被卷入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条约体系中,开始派遣使西人员,以了解西方。这些使西人员由于亲身体验到西方作为“他者”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层面与中国的种种不同,“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更是萦绕在他们心里,挥之不去,体现在他们心态中主要表现为四种张力关系,即“文化自我”与“文化他者”的张力关系;“政治自我”与“政治他者”的张力关系;“文化他者”与“政治他者”的张力关系以及“文化自我”与“政治自我”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6.
"自我"与"他者"所标榜的二分逻辑结构在本质上是同一性思维使然的结果,由此决定了文明与蒙昧、正统与异端、男人与女人的差异被确立并延续了下来,它们作为同一性思维在种族、信仰、性别层面上的具体衍生物,经由视觉图像获得了不同程度地传播与表征。鉴于此,本文着力从上述三个方面,就图像与同一性观念的内在相关性分层加以评述,旨在强调图像作为由来已久的一种视觉符号,持续不断地与意识形态、政治权力、性别身体等范畴发生着关联,是我们解读"自我"与"他者"关系的重要凭据。  相似文献   

17.
姜智芹 《东岳论丛》2005,26(5):118-120
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从来都不是自在的、客观化的产物,而是自我对“他者”的想象性制作,即按照自我的需求对他者所做的创造性虚构,是形象塑造者自我欲望的投射。就英国文人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来看,中国始终是作为西方文化的对立面,作为“非我”出现的,在这种非我、他者、异己的意象中,体现的是西方人的价值观。英国人需要中国形象,就像他们需要一个自我超越的地方,在英国文人塑造的中国形象中,体观的是英国人精神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在"第一哲学"意义上,莱维纳的"他者"具有极强的伦理所指;"存在"被分为"相同者"和"他者",这实为终极的结构;由于"我"向"他者"的延伸,"我"成为"我"所是的"自我",而"他人"的领会是与"他人"的祈祷分不开的.在"现象学"和"犹太教"方面,德里达对自己与莱维纳在哲学上的认同并非完全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恰恰是"第一哲学"瓦解了"本体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9.
朱玲玲 《江淮论坛》2014,(4):41-48,60
在布朗肖解构主体的策略中,言语是关键。言语是越向"外边"、面对"他者"的最佳路径。通过"人之说"与"语言之说",或"说"与"所说"的阐释,海德格尔与列维纳斯给布朗肖带来深刻影响和启发,因而他最终设想一种"非辨证"复数语言存在之可能。在这种语言里,自我最终消解,转而成为一种他异性新的主体。布朗肖认为,在这种言语中他者表达自身,并将自己保持为他者。如果说存在着一种关系,他者与同者在其中维系自身又消散于其间,这种关系就是言语。由此可见,在自我与他者的纠葛中,言语承担无限的责任和权能,它体现了异质性、他者与外边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镜子与他者     
赵建华 《江淮论坛》2007,(2):165-170
对唐传奇《古镜记》的阅读理解一直以来是在单一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器”与“道”的二元结构使得镜与道在话语中获得一种契合,镜子作为器的象征之物出现在两种话语之中:政治话语、亚宗教话语.当置身于拉康“镜像阶段”理论下阅读时,则凸显出镜像对主体形成规范、召唤、揪斗,直至最后的决裂.本文将文本置于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解读因维度不同而导致的主体地位、主体形成及成长的方式、他者介入的方式等不同,来探讨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通过对这一关系的演绎得出他者之缺失的结论,并揭示出现行阅读理论的不足,呼吁对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