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产品创新是市场竞争中决定企业绩效成败的关键。运用中国制造业非国有企业调研数据,考察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和模仿三种产品开发模式对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发现,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逐步回归分析法和技术效率值的计算结果均显示,合作创新企业的效率最高,模仿企业的效率次之,独立创新企业的效率再次之。这表明,在中国经济转型期,合作创新是优于模仿和独立创新的产品开发模式,因而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佳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网络组织因其能够提升企业创新绩效、降低创新成本,已成为创新合作的首选模式.伴随着网络组织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结点企业间存在着复杂的既合作又竞争的博弈关系.本文通过博弈模型的建立及博弈均衡的分析方法,比较研究网络组织各演化阶段下企业间的博弈过程及创新收益,在此基础分析提出网络组织内企业创新合作博弈均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外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外企业的合作创新的合作创新模式,研究了各种合作创新模式的特征、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等,以便于中国的企业在和国外企业进行合作创新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模式;并且介绍了合作创新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产业集群组织的微观角度出发,以集群的产业特征为切入点,建立一个包含企业生产块策与技术选择决策的模型,并据此分析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技术产业集群在创新和技术扩散上的不同特点,以及集群创新发展所需要的条件.研究发现,传统产业集群的技术扩散速度较快但创新活力不足;高技术产业集群具备创新活力,但技术扩散却不甚理想.针对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宜提供不同的政策侧重点,即激发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力,完善其专利保护制度;协调高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关系,加强企业间的研发合作,建立技术合作中心等中介平台机构,促进新技术在集群内的扩散.  相似文献   

5.
企业间关系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网络内节点间的合作,增强技术创新绩效。本文整合了影响技术创新的各种因素,分析企业间关系能力作用于技术创新绩效的原理,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企业间关系能力的创新网络内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升模式,即企业需要通过开展关系处理知识的学习和发展外部竞争优势来增强关系能力,需要通过企业互动和关系专用资产投入来强化关系能力,以及需要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双元网络结构来保持持续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李丽 《东岳论丛》2019,40(8):91-104
本文以改进的企业创新需求模型为理论框架,研究企业创新人才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将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分为资源型地区和非资源型地区,运用2007-2016年的相关数据,计算了不同地区组别企业创新人才需求的均值和变异系数,对其组间和组内差异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结果表明:资源型地区和非资源型地区企业创新人才需求的平均水平都呈上升趋势,前者低于后者,二者之间的差距趋于扩大;两组地区内部企业创新人才需求的省际差异都呈倒"U"型趋势,但非资源型地区较早出现收敛趋势,导致其近期的省际差异小于资源型地区。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不同地区组别企业创新人才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差异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对不同地区组别的企业创新人才需求,区域创新活跃度、企业创新要素可获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都显著为正;企业创新利润预期的正向影响、企业创新机会成本的负向影响只在资源型地区是显著的;政府的财政科技支持和区域开放水平仅对资源型地区的企业创新人才需求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创新风险预期仅对非资源型地区企业创新人才需求具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合作创新的多主体性特征使得伙伴选择成为合作创新项目实施需要考虑的关键要素.基于项目视角,企业合作创新风险可以划分为前期风险、中期风险和后期风险,通过建立企业合作伙伴选择与合作创新风险的作用机理模型,分析了企业合作创新风险的类型,验证了伙伴选择因素对合作创新风险形成的作用路径及影响程度,明确了合作创新各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合作伙伴行为可能产生的风险:合作创新项目在前期应重点关注合作个体因素和后效应因素;合作创新项目在中期应关注个体因素和关系因素的影响;合作创新项目在后期应重点关注合作关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企业自主创新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生命力持续构建的内在动力。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中小企业的具体状况,尤其是企业创新资金、人才和物质手段等,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现阶段中国应提倡节约资源的合作创新模式,在约束条件下,技术联盟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最佳选择;而在条件充分时,企业则应采取自我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影响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行业特征   总被引:95,自引:0,他引:95  
本文利用我国制造业 84个四位码行业的数据 ,引入了“内外资企业能力差距”的概念 ,将“企业规模差距”、“资本密集度差距”以及“技术差距”一同作为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的行业要素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当内外资企业的能力差距较小时 ,有助于溢出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江瀚 《江淮论坛》2012,(2):63-68,153
我国是引进FDI总量最大和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充分利用FDI的知识溢出效应对提升国内企业的创新绩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企业层面的知识溢出效应,利用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对广东省珠三角地区272家企业的分析,认为:企业的创新绩效水平与下游企业知识溢出、本企业吸收能力呈正向关联关系;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对不同性质企业呈现差异性特征。对于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创新绩效影响比其他供应商更为明显;对于出口导向型供应商的创新绩效影响相比国内市场导向型不明显。此外,本文还从供应商类型、市场导向性关系、产业属性分类、企业性质划分四个方面分析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孙颖 《西部论坛》2012,(2):88-94
城市创新能力的溢出受地理距离的限制,形成以创新能力强的城市为中心、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在边缘的"中心—边缘"空间格局。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江苏省13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空间分布对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城市之间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差异性,并初步形成了创新集群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要实现创新型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应打破空间约束,增强城市间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进而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FDI的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选取2008年我国31个省市区39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竞争分析框架,分析发现:外资企业对我国内资企业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但并不是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内外资企业之间的市场共同度、资源相似性越高,则溢出效应就越低,挤出效应越大,且溢出效应可能小于挤出效应。因此,我国企业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以提高资本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要摒弃模仿式战略,走差异化道路;也要合理地引导FD I的地域行业分布,以形成外资与内资企业适度竞争、相互学习的良性环境。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只有掌握了先进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市场机制,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技术创新观念淡薄,科技体制不合理等原因,造成了企业创新能力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源泉。因此,要进一步明晰企业产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开发投入,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聚理论对我国乡镇企业集聚化发展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军  安虎森 《北方论丛》2003,(6):105-108
产业集聚的本质是外部经济,这一外部经济的主要来源有劳动市场的共享、专业性附属行业的创造和技术外溢。产业集聚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形成创业空间集聚的正反馈效应。我国乡镇企业空间上的分散配置,存在着私人供给的公共产品溢出效应损失,服务产品需求的市场外效应损失,信息、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损失。改变这一状况的途径是实行乡镇企业集聚化发展,具体的措施包括集聚区的构造和主导产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技术溢出与本土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速,并产生广泛的经济效应。本文基于江苏省三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为样本的微观企业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软件行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获得的技术溢出对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承接国际软件外包获得了技术溢出,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技术外溢的多种可能途径中,人力资本作用最为突出,发包方技术转移较为显著,政府服务通过影响企业人力资本水平等途径间接影响服务外包的技术外溢,提升了本土企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将区域创新过程划分为科技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我国两阶段区域创新绩效,结果表明:区域创新绩效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关系,呈以多个增长极为中心的组团分布,东部地区的创新优势区域相对密集,而中西部地区的创新增长极相对分散,各省份两阶段创新绩效的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进一步构建科技研发绩效和成果转化绩效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表明:两阶段区域创新绩效显著空间正相关,基本形成互动关联的协同创新链式结构,其中"学研"对"产"的知识溢出效应明显,而成果转化对科技研发的反馈影响较弱;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基本形成了强强联合的创新优势区域带,而中西部省份的链式创新结构尚不完整.应充分利用区域创新绩效的过程溢出和空间关联效应,强化成果转化对科技研发的反馈作用,破除区域创新壁垒,加强区域创新协作,进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绩效.  相似文献   

17.
产业的空间演进是产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对其空间区位进行选择及变换的过程。基于区域二重开放的经济现实,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之下构建两国三区域模型,比较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在各个区位的收益,推导出企业空间区位演变的判决条件,进而构建产业空间区位演进系统。分析表明:企业是否进行空间区位变换取决于其区位变换带来的收益与成本能否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影响该收益与成本的关键因素则是贸易自由度、区域内的要素成本等区位因素。因此,一国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和控制国家间以及区域间的贸易自由度来引导外商以及国内企业的区位演变,尤其是对于具有低工资优势的地区而言,加大该地区与国内其他具有高开放度地区之间的区际开放度,或者提升其直接对外贸易的开放度,都有利于吸引区外产业进驻该地区。  相似文献   

18.
科技投入、地区差异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997-2005年度省级面板数据为依据,运用广义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全国样本和各省区分组次样本的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投入对当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15,合理的科技投入结构和科技投入方式能增大科技投入的经济效果;技术创新差异带来的工业化率的差异造成了区域发展差异,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地区创新能力应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提高地区的技术引进和消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创新型城区——"社区驱动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于三重螺旋模型的创新联动实践中,大学和科技企业始终是研究的主要对象,也往往被当作区域创新驱动的主导力量。随着创新环境要素地位的日益突出,社会(尤其是成熟型社区)的作用越来越彰显,逐渐成为知识创新传递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与实践的新主体。在实践领域,以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为特征的创新型城区的出现,成为检验社区能否担当起创新主体角色,驱动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案例。  相似文献   

20.
将技术创新分解为技术创新人才、技术创新投入与技术创新成果三个层面,采用1997—2013年统计数据,运用索洛新古典增长模型和 C—D 函数,对技术创新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已十分明显,但其地位尚不牢固,投资和要素驱动仍是经济的主要增长动力;技术创新人才和投入是技术创新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而技术创新成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够显著。因此,应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进和培育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加速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重庆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