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1990~ 2021年收录文献为样本,对国内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研究在2002年后发文迅速增加,但研究学者团队和机构合作整体情况较弱.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民族地区旅游、民族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资源、文化旅游开发、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等.总体研究内容广泛,却还没有形成系统.未来在围绕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新转化、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热点问题基础上,可加强中观、宏观层次经济学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创意作为创意产业在民族文化旅游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和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联系密切;它是民族地区转变文化旅游发展方式的驱动力,是增强民族地区软竞争实力的有效路径。本文以德宏州为例,探析了民族文化创意对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催化作用,基于民族文化创意驱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对民族地区如何以文化创意驱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黄延军  黄鑫 《民族论坛》2004,(11):19-20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旅游业发展来势迅猛,近年来出现了这样的新趋势,即在旅游人数激增的同时,个人文化素质也在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已经不满足于走马观花似的“浏览”风景名胜,或对偏远地区作猎奇式的寻幽探秘,以往浅层次的旅游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游客对旅游的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亟待更加深入地对旅游文化进行开发以适应这种需要。民族地区具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民族文化以充实丰富民族地区旅游文化内涵,使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更快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相似文献   

4.
边境民族文化旅游是对边境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的双重深度拓展.文章基于族群、系统论等相关理论,对边境民族与边境民族文化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特征进行了新的界定及探讨;从边境民族文化旅游所涉入的边境、边境民族、边境民族文化与边境旅游等要素关联属性构建其内部驱动机制;从系统发展论视角,提炼了由引导、推动、实践、保障四重推进体系构成外部驱动机制;并系统构建了边境民族文化旅游的驱动机制.旨在通过全面探讨边境民族文化旅游的概念、特征与发展驱动机制以解析其发展的动力结构,寻求边境旅游跨产业融合的着力点,以促进边境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边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边境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及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载体。广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性强,以民族村寨为主体的民族文化旅游要树立品牌意识,在整体开发和依托热点景区的基础上培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推动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拳头性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6.
随着西部大开发策略的实施,新疆经济不断地发展,来新疆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处在祖国最西部,占有独特的地位.从面积、距离、民族、地貌、气候等方面对其他地区的居民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新疆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等13个主要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本文以疆内少数民族文化为研究基础,通过对民族成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机制的阐述,分析了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与存在的问题,从保护民族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出发,提出促进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以期对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提供见解.  相似文献   

7.
针对重庆彭水厚重的盐丹文化、神秘的巫觋文化、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独特的乡村聚落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乡村旅游开发评估,提出"以鞍子苗族文化为抓手,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生态博物馆’,竭力打造‘乌江苗都’品牌;以盐丹文化为核心,精心筹建‘中国·盐丹文化博物馆’,推动郁山古镇文化旅游精品建设;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传媒中心’,加强宣传促销力度,创建彭水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既促进彭水少数民族原生态的产业化发展,又带动了彭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针对重庆彭水厚重的盐丹文化、神秘的巫觋文化、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独特的乡村聚落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乡村旅游开发评估,提出"以鞍子苗族文化为抓手,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生态博物馆’,竭力打造‘乌江苗都’品牌;以盐丹文化为核心,精心筹建‘中国·盐丹文化博物馆’,推动郁山古镇文化旅游精品建设;建立‘中国武陵·娇阿依文化传媒中心’,加强宣传促销力度,创建彭水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将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既促进彭水少数民族原生态的产业化发展,又带动了彭水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我国小民族文化衰亡的形势分析出发,指出了对我国小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应持有的认识;分析了小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特性,并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旅游的意义;以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民族乡为例确立了基于旅游开发的小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保护战略。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毅 《民族论坛》2003,(10):63-64
所谓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有本民族的文化,可以很好的开发成旅游产品加以利用,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展示、宣传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经济的良性互动。尤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开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地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扩大所长期以来,基于民族地区的现状,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以保持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来振兴民族文…  相似文献   

11.
作为景区与村寨叠合的民族旅游社区,民族文化处于一种持续的旅游情境与旅游化生存状态中.笔者将这种情况的民族文化保护称作旅游化保护.民族文化旅游化保护,是民族旅游社区文化传承保护与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要求.本文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说明旅游—生活空间是民族旅游社区文化旅游化保护的空间格局,是民族旅游社区地方再造及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随着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对东道社区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个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 ,旅游会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商品化 ,破坏民族传统文化的真实性 ,使其失去原生含义 ,从而影响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本文认为该观点值得商榷。作者指出 :如果换一视角重新审视旅游的商品化和旅游的真实性问题 ,将有助于解除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中的诸多困惑 ,既大力发展民族旅游业 ,又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文章还探讨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民族旅游演艺,学界尚无精准定论,但有共识的是,民族旅游演艺一般是指在剧场、景区、主题公园甚至露天等演出场所,通过传统歌舞、现代高科技等各种表演形式,以游客为演出对象,以展示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表演、演出活动。这种新的文艺演出方式,是一种将传统的演艺文化与当代旅游目的地的民族文化有机结合后的一种新兴文化产品。它可以使旅游市场对旅游目的地的民俗文化资源成功利用和转化,使得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怀化市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民族文化发展方针,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注重利用民族文化丰富旅游产业内涵,再以旅游产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较好地推动了全市民族文化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文化旅游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更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直接涉及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开发、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提出了开发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一些具体措施。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博物馆,以保护在现代社会已失去实用价值、逐渐消亡的民族文化。通过法律保护可接触性文化遗产,通过引导、教育社区民众以保护不可接触性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民俗学、经济学,尤其是西方旅游市场营销学是人们探讨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主要理论基础;然而,民族文化旅游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旅游,单纯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另辟蹊径,力图借助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探索如何实现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并提出了保护自然与人文环境、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阐释与展示权"、落实其"文化资源所有权"、建立"社区参与"保证机制等一系列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民族旅游作为一种弘扬民族文化、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特殊的旅游形式,正成为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关于民族旅游的定义,国内外不同专家有不同的认识与表述,但对民族旅游的核心内容有较为统一:即强调民族旅游是一种跨文化、跨民族的旅游形式,民族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游客属于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同时作为民族旅游目的地的民族属于本国非主流民族;民族旅游的资源包括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自然环境,其中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在给当地民族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对民族文化的变迁产生了不利影响。调查显示,民族文化在三个方面发生了变迁:外层表现为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弱化;中层表现为民族文化出现"空壳化";内层表现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价值观正在发生蜕变,民族精神家园正在不断迷失。反思当前旅游开发的价值观并进行科学定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显得非常紧迫。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79,自引:2,他引:77  
本文通过对 1985年以来有关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 ,从概念界定、民族文化旅游供给研究、民族文化旅游需求研究、民族文化旅游影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四个方面 ,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进行了综述。文章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的进展、学术动态 ,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廷中 《民族学刊》2012,3(5):30-36,92
卓克基土司是四川藏区著名"嘉绒十八土司"之一,也是"四土"的主要部分。在长达600多年土司的统治下,由于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特点,卓克基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司文化,其主要内容有:以土司官寨为代表的建筑文化、具有地域特色的宗教文化活动和独特的民间歌舞——四土锅庄。虽然土司制度不存在了,但土司文化在卓克基地区还广泛地存在着,并成为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保护和发展卓克基土司文化;大力促进土司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开发民族节庆旅游,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有利于提升卓克基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竞争实力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