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略论王安石的民本思想及其对变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或曰儒家,或日法家,或曰“大明法度、众建贤才,”或曰“抑止兼并,富国强兵,”或曰“平均思想,”国内外还有“社会主义”说。近来,笔者绕过诸家争议,对王安石的政治思想构成作了一些具体考察,清晰地看到: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民本”思想,在王氏思想体系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并被王安石作为政治实践中的基本指导思想。那么,是否可以说: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其实质仍不过是传统的民本思想呢?今不揣浅陋,略述管见,以希智者教正。  相似文献   

2.
李定国云贵抗清,是一曲遗恨千古的悲歌。李氏在抗清的同时为什么要扶明?为什么酿成壮志未酬的悲剧?悲在哪里?恨在何处?如果我们仍循传统的模式,继续把注意力摆在个人品格和农民军活动本身去考察,不“把历史看做一个有联系的,尽管常常有矛盾的发展过程”,就不能拨开历史的云烟,作出令人信服的评述;如果我们从农民革命目的、农民阶级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在北宋熙宁年间的变法,因哲宗“元祐更化”而失败。因此,史学界对王安石变法历来褒贬不一,就连一些力图对变法作出恰当评价的文章,也只是肯定这次“变法起了一些积极作用”、“是有成就的。”其实,王安石变法是整个封建社会中一次突出的以“理财”为中心的改革运动,正是由于这次变法中表现的不容忽视的理财观念。列宁才在《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一文中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我们研究、肯定这次变法中的理财观,对于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具有重  相似文献   

4.
近来读了顾全芳同志:《评王安石变法》一文后,感到其中不乏有正确之见,但也有不敢苟同之处。例如:在北宋中期变法与反变法的运动中,司马光到底应属哪一派,是属改革派,还是守旧派、顽固派?对于这个问题,顾文清楚不过地把司马光亦列入改革派之中。笔者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现愿在纪念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之际,与顾全芳同志对这一问题,共同进行探讨。有不当之处,亦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5.
王安石逝世到今年已经整整九百周年了.尽管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南宋投降派为开脱宋徽宗赵佶之流的亡国罪责,极力诋毁王安石以及王安石主持下的变法革新运动,但是,王安石的伟大的业绩,依然是彪炳于史册,永垂不朽.这篇文章的写出,还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他的不朽业绩,更加重要的是,他主持下的变法革新运动,不论是其成功的地方,还是失败的地方,都足以垂鉴后世,给人们以启发,因而是值得研究和一写的.至于近几年有关王安石变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将另文探讨,这里就不加涉及了.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提出“三不足”之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邓广铭先生在 70年代中期肯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王安石提出的以来,大多数著述都采用了此说并把“三不足”当作王安石坚持变法精神的体现。然而,在北宋中期社会存在浓厚的敬天之威思想意识、崇尚祖宗之法、盛行净谏之言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的王安石,是不可能提出根本否定北宋传统政治文化的“三不足”之说的。王安石在变法前后的言行中,也完全找不到“三不足”之类的词句。而“三不足”之说的各种来源,则表明它是反对变法的反对派编造出来的,用以丑化和攻击王安石。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在系统考察王安石与反变法派台谏官的斗争、王安石运用台谏的措施、台谏与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等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揭示了王安石变法成败与台谏的密切关系,充分肯定了王安石不避矛盾,不恤人言,大胆使台谏为变法服务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王安石变法的“理财”观以及对北宋社会经济产生的积极作用,均已为历史所肯定。但是,在人才问题上,王安石推行对太学、对科举、对考课制度的改革,倡导推行  相似文献   

9.
“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这是九百多年前北宋王朝,一个叫邓绾的不太有名的官吏说过的一句十分出名的话。查《宋史·邓绾传》,考得此人活跃在“王安石变法”年代。当时,吕惠卿、曾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在北宋神宗朝主理国家政治之时,在政治上厉行新法,在经学上力倡新学,两个“新”字当中包含着政治史和思想史的多方面内涵。王安石的变法革新与经典诠释之间的联系,不仅通过其对《周礼》的认识和解说得到体现,更与王安石本人的“先王”意识及古典理想主义结合起来。王安石变法与《周礼》一书的真实联系,以及他是如何以《周礼》为依据而进行具体变法的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加以探究的。  相似文献   

11.
在王安石变法中,曾巩较任何人都更处于一种微妙的境地。一方面,他和王安石既是同乡,又是挚友,曾、王二府又是姻亲;另一方面,作为门生后学,曾、王,二苏都为欧阳修、杜衍、韩琦等一辈老臣所赏识与器重,再则,其弟曾布又是王安石变法的左膀右臂。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巩是熙宁前后复杂政局的一位重要的知情者,他对变法的态度,他和王安石的关系,在当时的士人中就显得更有代表性。考察这些关系,有助于全面认识熙宁变法的意义与得失。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非常复杂的东西,现在还没有人能够在一个完全协调的和全面的理论范围内把它解释得清楚。语言学家确实已经发现语言就是这么一种情况。由于这个原因,当有人问语言学家“语言是什么?”时,他多半问另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知道呢?”来作为回答。如果我们是教语言的,我们处理我们的工作的方式将受到下面这些因素的影响,甚至由这些因素来确定。这些因素是:我们认为语言是什么,和似乎与我们面临的特殊问题有关的,我们所有的有关语言的特殊的、非正式的一种理论或多种理论。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变法是以“大明法度”,变法图强为指导思想的崇尚法治,以法治国的改革运动。在变法实践中,王安石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法治理论。文章分别从其关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阐述他的法治理论与法治思想。以为学习和研究王安石的法治思想对于促进当今的法治建设仍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至十年(1074至1077),正当王安石变法之际,辽朝(又称契丹),曾为山西北部的边界划分问题向宋朝提出交涉,并迫其割让了部分领土。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就以此为由,制造了一个流毒千年的冤案,诬蔑王安石提出“欲取姑予”、“以予为取”的主张,把数百里北宋领土,割让给了辽朝。自此以后,绝大多数史籍都沿用此说。近年来有些史学工作者已根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王安石有关言论,论证北宋失地之责不在王安石;“欲取姑予”之论并非出于王安石,完全是守旧派邵伯温凭空捏造。但对这次宋辽边界交涉中的某些重要问题还没完全搞清楚。以至最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史学界已开始重视历史人物的心理对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但为数不多的几篇这方面的论文,几乎全是从社会群体心理角度来论述的,专们研究历史上某个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的几乎没有。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的变法,即熙丰变法,史学界至今仍众说纷坛,莫衷一是。近几年有从王安石的个性品格上来探讨他对变法的影响的,其中主要的有许维勤《王安石的品格作风与熙宁变法的失败》和刘祚昌《记王安石的政治品质与政治作风》①.这些论文确有助于对熙丰变法的研究,但仍不属于心理史学的范畴。本文拟从王安石、司马光…  相似文献   

16.
仓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史学界对王安石的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等经济改革措施的研究已比较精细,但对王安石创立仓法的背景及仓法的内容、作用等问题却罕有专门论述。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希冀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的人才思想,在我国古代人才学上是一个高峰。他既继承前人人才观的精华,形成了完整的人才思想体系,而且在观点上有他独到的见解。他把政治上的变法,教育改革和人才思想熔于一炉,这就使他的人才思想高出一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以及那一时代所赋于的实践意义。从王宰石的人才思想中,不仅可以更深地领会他的整个教育思想,而且由于它渗透在他的变法之中,也就构成了研究王安石变法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和他推行的变法,是研究北宋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把这一研究推向深入,还需搜集更多史料,并对史料作全面考察。然自宋哲宗元祐以降,史官褒贬不一,在《宋神宗实录》的修纂上,尤为突出。清理其概貌,将有助于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丙级语法项目的语气副词“幸亏”[1]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发现,如果把该副词放在语篇中考察,问题就会变得较为容易解决了。目前使用的工具书,几乎都是把“幸亏”放在复句里(偶尔放在以复句为背景的单句里)进行考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副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历史上阶级斗争和踟线斗争的经验,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借鉴,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批林批孔运动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司马光是北宋后期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代表。在围绕着王安石变法而展开的儒法斗争中,他顽固地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反对变法,破坏新法。王安石实行变法时,司马光身居洛阳,暗地里以“真宰相”自居,亲自指挥顽固派的捣乱活动,发誓要推翻新法。剖析一下司马光反变法的罪恶活动,对于我们深入揭发批判林彪及其死党“克己复礼”、复辟资本主义的滔天罪行和阴谋手段,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