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姚大志 《求是学刊》2020,47(1):29-35
当代共和主义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派被称为"公民共和主义",另一派被称为"古典共和主义"。前者的主要代表是哈贝马斯,而后者的主要代表是斯金纳。斯金纳的古典共和主义理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的主题是个人自由,斯金纳同自由主义者一样主张"消极自由"的观念,但是他更为强调依附和奴役;第二个部分的主题是自由国家,斯金纳同自由主义者一样主张"同意说",但是他的国家观念更为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利益。自由主义与古典共和主义在自由观方面存在根本的分歧。对于自由主义,剥夺自由的东西是干涉;对于古典共和主义,剥夺自由的东西主要是依附。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5,(1):25-33
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借鉴的是作为发达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其主要的基本假定包括经济人假定、稀缺性假定、国际无政府状态和不确定性,其主要的理论工具有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以及理性选择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利益和制度等。但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前也已经出现了建构主义的转向。本文认为,对于国际关系的某些问题,特别是国际经济政治学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物质主义和观念主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正是基于这点考虑,本文试图在物质因素和观念因素之间寻求一种折中,从而寻求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第三条道路。笔者承认,国际制度的建立和存在,主要是基于各个国家对于本国物质利益和观念两个方面的共同考虑。作为单一理性人的国家,在考虑建立和发展国际制度的时候,自然考虑了物质层面的因素;但当集体行动的逻辑不断加强的时候,国际制度就可能瓦解;但与此同时,观念也在国际制度的建构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将其分为共有/私有观念、积极/消极观念转型等四种。它们的排列组合也有四种形式,每种组合对于国际制度的影响各不相同。当(I)共有观念和积极的观念转型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时,国际制度将迅速建立、发展和巩固;当(II)私有观念和积极的观念转型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时,国际制度将迅速瓦解和去功能化;当(III)共有观念和消极的观念转型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时,国际制度能够建立和发展,但发展缓慢;当(IV)私有观念和消极的观念转型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时,国际制度将无法正常运作,甚至可能瓦解。本文试图从两个国际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发展过程以及新中国对于国际制度的态度演变)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入手,对本文论点进行相应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曹瑞涛 《浙江学刊》2005,(6):151-155
"消极自由"是近现代自由主义中的主要观念,它产生于以现代性社会为背景的近现代契约论基础之上.但是,近现代契约论不一定能自然导出"消极自由"的观念,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再进行几项重要的调校工作,即确定人们的"个体化"、"多元化"存在状态和"无知处境",才能使"消极自由"从中推导出来.  相似文献   

4.
杨建毅 《社科纵横》2003,18(1):22-23
文章探讨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当中 ,自由个性与自由社会化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由社会化目标的具体实现条件。主要观点有 :首先认为自由社会化是自由个性的基础 ;自由个性是自由社会化的最高表现和追求。其次提出了在人类追求自由的实践过程中 ,自由社会化目标的实现条件主要包括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体系 ,科学管理的社会组织体系 ,高尚先进的社会观念体系 ,合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这样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吴威威 《唐都学刊》2009,25(5):42-47
当代西方自由主义以自己的独特理路,重构了责任伦理观.认为责任是自由的衍生物,在自由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工具价值;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排斥社会责任;尊重个性,维护自由,发展自我,是个人发展赋予的一种内在责任;政治参与是公民的消极责任.其责任伦理观重构具有以下特点:逻辑理路以理性主义展开;个人自由优先,责任从属于自由;提倡消极的自由;公民对国家尽有限的责任.尽管当代西方自由主义试图重构责任伦理以挽回其理论诟病所带来的现实危害,但由于其理论内核的不足,其理论自身的局限性终究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围绕消极自由概念,厘清了相对于积极自由的消极自由、相对于共和主义自由的消极自由以及道义自由与人身自由的区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尼格.西蒙自由概念的不足之处,以及他关于法律与理想自由之间存在内在联系这一自然法主张的缺陷。  相似文献   

7.
韩慧莉 《浙江学刊》2004,(6):183-186
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近代欧洲观念与当代欧洲一体化的联系,认为正是源远流长的欧洲观念的不断发展,才使现代欧洲人认同和接受了它,最后水到渠成,由理想变为现实,将理念物化为实体.近代欧洲观念成为当代欧洲一体化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8.
孙强 《创新》2011,5(1):23-26
立足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视角,从四个方面对中国人权保障特色进行了理论解构,从主体、权利内容、经济基础、民主法治保障四个方面对该特色的实践发展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婚姻是一种对性的管理制度.性权利是婚姻权利的上位概念,婚姻自由是性自由在婚姻制度下的要求与状态.长期以来,性自由的"污名效应"使权利的诉求不得伸展,同时也导致了对婚姻自由的片面理解.性自由权理论包含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统一,而婚姻自由中二者的对立成为性自由权与婚姻自由的主要冲突."婚姻自由"通常仅在消极自由的意义上被使用,与之相应的"婚姻不自由"揭示出积极自由缺位时消极自由所处的尴尬境地.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融合是后现代法学发展的趋势,性自由权与婚姻自由的调和主要通过降低婚姻的进退成本和增加婚姻的输送机制与替代机制两条途径来完成.出于对中国国情的考虑,放宽离婚的条件与立法规制非婚同居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5,(3):42-46
积极福利理念是20世纪末对西方各国福利改革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新型福利观念,该理论提出社会福利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事前预防、福利权利义务相统一等新福利观念。在积极福利观念下,医疗救助具有新的政策思路。依此来看,我国医疗救助存在救助方式、内容、主体及功能目标等多方面缺失。应吸收积极福利观念的合理成分,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从以上四个方面重构我国医疗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为了回应休谟关于因果性与自由关系的难题,康德提出了两种因果性概念:自然因果性和自由因果性。前者指涉思辨理性语境中的现象领域;后者在思辨理性的超验的自在之物领域,只是一个否定性概念,但在实践理性的语境中,它获得了客观实在性。自由因果性所肯定的是先验的自由,而不是心理学的自由。在康德那里,这两种因果性以分裂的方式共存于人(既是现象领域的存在者,又是自在之物领域的存在者)的身上。康德之后,马克思批判性地综合了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成果,揭开了康德两种因果性概念的谜底——生产劳动。生产劳动既蕴含着目的性和自由因果性的维度,又蕴含着自然因果性和历史因果性的维度。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语境中,生产劳动这个必然王国构成自由王国的真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presents a formal framework that purports to capture some aspects of Kant's theory of freedom. In particular, we argue that the analysis sheds further light on Kant's distinction between a negative and a positive concept of freedom.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two concepts are not equivalent: we not only argue that in a Kantian perspective negative freedom need not entail positive freedom, but also that there are situations in which a person can be said to be positively but not negatively free (in a Kantian sense).  相似文献   

13.
李淑梅 《求是学刊》2005,32(3):43-48
罗尔斯从人的能力结构入手考察人的自由及其根据,建构了与平等相结合的自由观,认为社会结构要根据人们的道德能力确定和调整基本自由,并对人们的自然天赋能力的社会分配进行调节。在社会的不同部分,社会调节的原则不同。与平等相结合的自由的原则确定了平等的自由及其优先性,并按照平等的自由的方式规导和影响差别原则。差别原则通过对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限制,维护政治自由的公平价值,实现自由与平等的适度结合  相似文献   

14.
“道治”是与“礼治”、“法治”相对的范畴,是对道家政治哲学的新概括,它揭示了道家思想的政治哲学性质。“道法自然”是“道治”政治哲学的核心,代表着中国古代的自由理念,也是中国古代民主观念的萌芽;“清静自治”是“道治”政治哲学的特征,无为和自治是其内在机制,“依道治国”和“以道治国”是其两种形态,二者之间体现为体与用、“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法治化进程中媒体监督的改革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化媒体舆论监督是我国法治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媒体监督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在媒体自主与法律自治之间求得平衡,在新闻自由与公民权利之间求得平衡.媒体监督的法制保障大致包括促进媒体自主,扩展新闻自由;提高政府公开性,扩展公民的知情权;恰当衡量各种利益,诸如要达到新闻媒体的批评监督权与名誉权、隐私权之间的利益平衡;抑制媒体权力的滥用,保障司法的独立和公正.  相似文献   

16.
A significant body of research and analysis concerning wellbeing has emerged across a number of social research disciplines, yet the concept of wellbeing does not admit of any unified meaning. Philosophical accounts of wellbeing are traditionally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hedonistic, desire‐satisfaction and objective list theories, reflecting longstanding doctrinal divisions in normative ethics. Rejecting the foundational monism associated with these approaches, Amartya Sen has proposed a pluralist ‘capabilities’ approach to personal wellbeing based on freedom of choice and the Aristotelian notion of a ‘function’. Recent Australian wellbeing research also shows promising signs of moving beyond reductive income‐based metrics towards plural indicators of poverty and social disadvantage. This paper reprises Aristotle's distinctive account of perfect wellbeing (eudaimonia) in the Nicomachean Ethics and investigates Sen's approach in its light, suggesting that future Australian research in the spirit of Sen's pluralism may benefit from Aristotelian insights into the ‘thickness’ of freedom implicated in personal wellbeing.  相似文献   

17.
法治的实质: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福胜 《求是学刊》2004,31(5):75-80
人是自由的存在物 ,也是遵循规则的存在物。自由和秩序的需求源于人类本性 ,人的个体性彰显为自由 ,人的社会性体现为秩序。法治是法律运行良好的“法大于权”的生活方式 ,法治的核心价值是自由 ,法治的基础价值是秩序。法治的自由与秩序价值难以在静态中达到平衡 ,法治的实质是寻求自由与秩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徐冰 《社会》2017,37(5):24-58
本文围绕查尔斯·泰勒的两篇文章"消极自由有什么错" "自由主义政治与公共领域",以及泰勒与哈贝马斯在2009年的对话,来阐释他对自由主义的修正。这两篇文章相互呼应,前一篇阐释作为道德心理学的个人本真性,后一篇阐释使(个人或群体的)本真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多元公共领域。公共领域是市民社会的核心环节,而市民社会是与自由主义联系在一起的自由社会的主要形式。在对自由社会的阐释中,泰勒总结了修正自由主义的中庸观:在个人自由、自治和基于平等权利的规则之间寻求平衡和相互支持。在2009年与哈贝马斯的对话中他进而指出,宗教是多元公共领域中的议题之一。这种历史观基于他对韦伯观点的修正而形成,而此历史观对当前中国的处境有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志高 《唐都学刊》2006,22(3):108-111
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转变和执政前的许诺,都要求我们党在历史负面合法性的基础上寻求正面合法性。建国初期,我们党在进入政权程序、执政绩效、社会基础、意识形态和党风建设等多方面致力于加强合法性。在党的角色转换、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如何正确对待领袖等方面则又隐含着后来合法性危机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20.
吕廷君 《求是学刊》2004,31(5):68-74
古典自由主义时期 ,自然自由和社会自由的分类已经被明确提出。自然自由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自由 ,自然自由强调自由的平等性 ;社会自由是经过理性妥协和制度限制的自由 ,社会自由强调自由的权利性。从自然自由到社会自由就是使自由由价值形态转变为权利存在 ,这个进步在人类自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明确自然自由和社会自由的不同含义 ,对于法治具有重要意义 :以价值形态的自然自由为出发点 ,以权利存在的社会自由为制度核心 ,能够造就法治传统 ;宪法是自由的宣言书 ,自然自由体现为价值预设 ,社会自由表现为权利安排 ;自由既是目的 ,又是手段 ,法律制度对自由的限制应具有正当性和适宜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