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美国五六十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体现出非常强烈的东方宗教倾向."垮掉一代"作家是这种倾向的代表,其中金斯伯格的思想和创作强烈地体现出这方面的特征.分析金斯伯格所受东方宗教的影响,探讨其不同时期诗歌创作中的区别与联系及造成其不同时期不同诗艺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美国金斯伯格的"垮掉一代"到中国的"王朔现象",从"迷惘一代"到"痞子文学",从金斯伯格的《嚎叫》到"下半身"的《打炮》,本文通过一系列的类比与对比,系统阐述了美国作家艾伦·金斯伯格的《嚎叫》及其所代表的"垮掉一代"对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渗透与影响,分析了我国文坛的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金斯伯格的代表作《嚎叫》堪称为20世纪美国诗歌的经典之作。它表达了整整一代人的痛苦和愤怒,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金斯伯格创作该诗歌的渊源,部分是源于他罹患精神病的母亲娜阿米和行为怪诞的挚友卡尔.所罗门,更重要的是,他以此来抨击压抑人性的资本主义机器,并为备受迫害的"垮掉的一代"青年代言。《嚎叫》与传统诗歌彻底决裂,创作理念独具匠心,开创了一代诗风。金斯伯格大胆采用"自发性写作"与"一切均可入诗"的创作方式,并在多个场合大声吟唱和朗诵该诗歌,充分体现出他襟怀坦荡、不畏强权的凛然风范。  相似文献   

4.
美国多元文化政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政府从 2 0世纪 60年代起实施的旨在改善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的教育、就业等状况的政策 ,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主义特征 ,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种族平等与民主 ,但由于历史与政策本身的原因 ,多元文化政策也引起了巨大争议 ,有待于进一步思考与调整  相似文献   

5.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个切近时代发展的美学研究,是一个创新的美学课题.生态批评,作为西方悄然兴起的新的批评方法,可以看作是生态美学的实际应用,是生态美学理论扩展的有效手段.从当今的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发轫于二十世纪50年代的美国"垮掉派"诗歌作品实际上是生态美学价值观的倡导与建构."垮掉派"诗歌的代表人物:金斯伯格、史耐德和雷克思罗斯的诗歌作品多次呈现出浓郁的东西方生态美学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50年代、60年代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意识的断裂,也导致了文化价值的模糊和道德标准的破产,并作为美国文化史的"分水岭",带来了黑色幽默文学这一特定文化语境中文学突变式迁移的结果。它既为黑色幽默文学烙下了强烈的时代性胎记,也赋予了美国黑色幽默文学应有的史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分层     
“社会分层”一词的起源不甚明了,大约在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由索罗金(Sorokin)、金斯伯格(Ginsberg)、盖格(Geiger)等开始使用。1946年德国社会学学会提出并采纳了“社会分层”(soziale umschichtung)一词。此外,1952年国际社会学协会(ISA)把“社会  相似文献   

8.
《嚎叫》一诗是二战后美国垮掉派文学的代表诗人金斯伯格本人以及整个垮掉派文学的代表作品,内涵丰富,在不同的阐释维度之下,焕发出多面的光彩,而生态美学则是众多可能的阐释维度之一。生态美学秉承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破除主客二元对立的哲学取向,力图在人与广义环境之间建立平衡的和谐的关系体系。生态美学勾画了一种有序寓于无序,有形化于无形的生态主义未来范式,而这种范式在金斯伯格名篇《嚎叫》中得到了反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类学界的中国西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开放以来,美国人类学的中国研究出现了以华北、东南汉区社会为研究主题和以西南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二种倾向,中国西南族群文化的探索也开始在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中崭露头角。本文简要回顾了80年代以来美国人类学者们在中国西南所从事的研究,并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概念之争、书写政治与文化展示研究。本文概述了各类型的基本特点,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人类学在中国西南研究的进程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实施多元文化政策,在教育、就业等方面改善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美国多元文化政策成效显著,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种族平等与民主。但由于历史与政策本身的原因,多元文化政策也引起了巨大争议。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派"文学思潮体现出非常强烈的东方佛禅品质,"垮掉派"诗人正是这种品质的代表,其中以艾伦.金斯伯格、加里.史耐德和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最具代表性。这三位"垮掉派"文学的领军人物设法以"不离文字"的方式将佛禅"不立文字"的神秘经验写进诗歌,他们由此或寻求实时解脱,或表达生态思想,或追寻虚空顿悟,因而从不同侧面映渗了东方佛禅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构建中,犯罪未成年人这个群体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他们是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隐患.社区矫正能够对犯罪未成年人的矫正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而且,犯罪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契合.犯罪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互促互进,达成"双赢".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初是西方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变的开始,也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2种相互对立的文化风格共存共融的时期。《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主人公霍尔顿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其察事观物的视角以及自我颠覆的叙述模式同时体现了他主体意识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特征。霍尔顿这种矛盾而多重的意识状态正是美国50年代初矛盾而多重的社会文化风格的现代隐喻。  相似文献   

14.
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接受政府援助在现代社会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但在美国宪政体制下,由于联邦主义者担心联邦的援助会造成联邦对教育的控制和地方侵权,因此教育长期以来是州和地方的事务。这个观念的突破是在经过了50年代的教育危机和1965年的两个教育立法才实现的,它对美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播媒介 2 0多年来市场化改革最直接、最显著的结果就是受众观发生了质的变化 ,受众已经成为多重视角观照下的“复合型”角色。该角色既承载了受众的主体意识 ,同时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意志的体现。为了实现其自身与资本意志的“双赢” ,受众至少应当具备诸如“质疑信源权威”、“崇尚法律”等六方面的主体意识 ,从而适应大众传播活动的市场化变革。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50年代国内就真实性问题和形象思维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文艺报》积极介入论争。在真实性问题的论争中,《文艺报》通过译介苏俄文章为国内论争找到关于真实性理论的合法权威根据,进一步使国内认可真实性问题。在形象思维问题的论争中,《文艺报》通过构筑知识背景,引导国内的论争朝着五十年代文学规范的路子上发展。20世纪50年代《文艺报》通过传播苏俄文学、文论对真实性问题和形象思维问题论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冷战与美国发展援助政策的缘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的发展援助政策在冷战高峰时期形成,它成为战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本主要探讨美国发展援助政策产生的原因,尤其是冷战在其中所起的推动作用。这对于深刻理解战后美国的外交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电信业已经进入国际竞争时代,我国电信设备企业必须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面对竞争对手,提高中国电信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越来越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国电信设备市场的竞争特点,以期让我国电信企业在了解这些特点的基础上,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支那崽》描述了在美国多元文化和文化霸权并存的背景下,独特的流浪汉式的华裔主人公丁凯充满困惑与艰辛的成长经历,其中诸多仪式化的成长情节,再现了身处中美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华裔美国人经历文化冲突和面临文化同化危机、遭遇种族和阶级歧视的边缘化境遇,揭示出华裔只有整合中西文化,自我救赎,自立自强,才能有效抵御文化霸权主义,赢得自我身份与尊严,建构独特而平等的华裔族性,开拓华裔文化发展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20.
刘大年的《美国侵华史》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非常重大的社会影响,这主要是取决于其开创性、史料性和现实性。刘大年的反侵略思想不是僵化的言目排外,而是建立在长期的理论思索与深刻的历史反思上的自觉,是一种理性的爱国主义。他反对在近代史领域美化侵略的言论,认为中国近代史归根到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两个内容即近代化问题与民族独立问题的民族运动。以史为鉴,新世纪初,我们仍要继续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