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日本的新防卫政策及其对亚太安全的影响孙承本文认为,日本新防卫政策主要有四个内容:防卫目标发生变化;提高防卫能力和扩大自卫队活动范围;加强日美安全同盟;推动地区安全对话和安全合作。日本新防卫政策对亚太安全的影响主要是日本完善防卫力量将改变东亚的军事力量...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日本的防卫政策主要是在《日本国宪法》和《日美防卫条约》的框架之下制定并付诸实施的。冷战结束以后,日本的防卫政策则进入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逐步从冷战时期依附于美国的防卫政策向着冷战后在美国的扶持下自主防卫政策的方向迈进。日本防卫政策的变化,是造成东亚地区各行为主体间信任缺失,进而影响东亚地区安全机制的建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新防卫大纲在对日本安全政策诸要素——安全环境判断、安全保障的目标和手段、防卫力量的作用以及建设方针等的阐释上有一些新意,而"机动防卫力量"构想和强化西南群岛防务则成为其中的聚焦点。新《防卫计划大纲》的出台,具有某种重要的指向性作用和阶段性意义,尤其是在推动日本国家整体安全范式和指导思想的变化、转换防卫基本方针、推动对华军事态势和部署调整方面,其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新防卫大纲在对日本安全政策诸要素——安全环境判断、安全保障的目标和手段、防卫力量的作用以及建设方针等的阐释上有一些新意,而机动防卫力量构想和强化西南群岛防务则成为其中的聚焦点。新《防卫计划大纲》的出台,具有某种重要的指向性作用和阶段性意义,尤其是在推动日本国家整体安全范式和指导思想的变化、转换防卫基本方针、推动对华军事态势和部署调整方面,其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5.
根据日本制订的《防卫计划大纲》等战略文件,冷战后日本防卫政策的调整可划分为“全方位防御”构想、“多能、灵活、有效防卫力量”构想、“机动防卫力量”构想、“联合机动防卫力量”构想、“多域联合防卫力量”构想五个发展阶段。《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防卫力量发展计划》三个新战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日本防卫政策展开了新一轮重大调整,其突出内容是把中国列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强调要从根本上强化防卫力量,提出日本可对敌领域实施反击的所谓“反击能力”构想,从而使日本防卫政策由守转攻。这不仅给中日关系的发展带来冲击,给地区安全稳定也将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当代日本安全政策转变已引起全球关注。其核心要义——"安倍国防学",自2012年安倍晋三重掌政权以来已取得快速发展和重大突破,具体表现为政策法制的连续更新、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军力的结构调整和水平提升。这种发展和突破,是冷战后日本防卫政策整体变化的历史延续,但由于受到持久制约和自我设限,导致日本二战后形成的"安全认同"的核心支柱,即与修宪、强军、派兵、动武相关的关键指标尚未发生实际意义上的颠覆性变化。近期世界格局及秩序加速深刻变动,安倍政府也在开始新一轮安全防卫政策的调整,力推防卫自主性与打击能力构建,并将之重点作用于西南防卫和印太安保。这种新动向使得东亚邻国看待日本动向的姿态日趋严峻,并将带动地区格局与均势的盘整。  相似文献   

7.
张帆 《日本学刊》2022,(1):107-120
美苏“新冷战时期”,日本学者围绕本国的安全政策展开了论争。以高坂正尧为首的“日本型现实主义者”秉持以“基础防卫力”与“综合安全保障”为核心概念的“综合安全保障论”,主张坚持《防卫计划大纲》与“综合安全保障战略”。冈崎久彦、佐藤诚三郎、清水几太郎等学者则立足于“传统安全保障论”,向“综合安全保障论”发起了挑战,认为只有大幅强化军事力量才能应对苏联的威胁,呼吁修改《防卫计划大纲》、废除防卫费不超过GNP 1%的限制。思考这一时期日本的安全政策论争,不仅可以反思先行研究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存在的问题,还有助于深入理解当前日本安全政策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8.
2013年底,日本内阁会议审议通过了新《防卫计划大纲》、《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和作为外交与安全政策首个综合方针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这三份文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多维领域,指明了日本安全政策的基本原则与目标、安全环境、议题领域、战略取向以及实现路径,预示着日本安全政策和防卫力量建设将出现重大转变。文章通过对日本安全政策主要维度的述评,指出安倍政府右倾路线指引下的日本安全政策越来越具有外向性、主动性和攻击性特点,其发展动向须引起所有国家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9.
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政权试用期后,民主党的执政思路出现重大变化,对外战略的现实主义、实用主义色彩趋强,安全、军事因素在对外战略中的占比上升。鸠山、菅两届内阁的政策演变、新《防卫计划大纲》及其形成过程的台前幕后所体现出的民主党安全战略,较自民党时期更具进取性、更为积极外向。巧用日美同盟、提升独力防卫能力及构建民主安全网,是日本维护及扩张安全利益的三大基本手段,其中提升独力防卫能力是主线。日本安全战略的此番调整反映了近年来其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各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鉴于主要促变量如国际战略力量对比的变化等预计将持续发展,今后一个时期,这一调整将继续朝着进取、积极、外向方向不断推进。新《防卫计划大纲》的出台,标志着民主党执政以来的安保论争暂告一段落,但同时也预示着日本更高层次战略调整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自9·11事件后,日本新的防卫政策由过去的"规范取向"转为现在的"利益取向"。日本的精英与民众都倾向于用现实政治的眼光来看待国家安全,弱化制度性规范对日本防御态势的限制。可以说,日本的战略演变取决于以下四点变量:外部威胁、美国政策、国家领导、代际转换。而安全战略演变的衡量标准决定了日本防卫政策的关键所在。通过9·11事件、战略导弹防御合作以及伊拉克战后重建这三个案例能够说明,日本防卫政策的现实主义倾向在日益加强。在某种程度上,制度性规范可能会妨碍对现实政治的理解。一旦完全陷入规范性的安全框架之中,一个国家的防卫政策将与战略现实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日本西南防卫在其国家安全防卫战略中的位置日益凸显,成为日本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而日本对西南防卫的重视和加强,充分揭示出其遏制中国、扩张海权、攫取地区秩序主导权、争取领土领海争端主动权的多重战略意图.本文认为,日本为了追求战略博弈的利益最大化,正尝试着种种可能的路径,绑架美国,拉拢周边国家,构建安全网络加强西南防卫.对此,我们应警惕日本的极右主义和军国主义倾向,做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小泉首相的私人咨询机构最近向小泉提交了题为《面向未来的安全保障与防卫力量构想》的答询报告。该报告提出了日本 2 1世纪的“统合安全保障战略” ,通过采取日本自身的努力、与盟国和国际社会的合作等综合性手段 ,实现“保卫日本”和“改善国际安全环境”两大战略目标。并提出 ,要改变“基础防卫力量构想” ,建设一支多机能而有弹性的防卫力量 ,使其能灵活、迅速、有效地对付各种新型威胁 ,在确保日本安全的同时 ,使日本自卫队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为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增添筹码。  相似文献   

13.
2007年版日本<防卫白皮书>是日本防卫厅正式升格为防卫省后的首份白皮书,突出体现了防卫省升格后的"自负感"和"致力于和平与安全"的强烈愿望."危机"和"世界"作为白皮书的两大主题,强调了日本面临的国际安全保障三大威胁和中国军事外交发展带来的挑战,展示了日本防卫力量致力于"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和加强"世界中的日美同盟"的战略目标.白皮书表现出对手明确、关注全球和重视非传统安全三大特点,但由于其缺乏对自身防卫战略的总结和反省,一味强调周边国家的军事威胁,受到了来自周边邻国和日本国内的质疑.  相似文献   

14.
安倍二次执政以来,全力推动日本国家安保战略转型,在国家、地区及全球三个层面构建起结构相对完善的新安保战略。日本制定新安保战略旨在更有效地保障本国安全利益,具体而言,国家层面的安全利益依赖日本自身的防卫力量与日美军事同盟来保障;地区层面的安全利益由日本与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印度的双边或多边安全合作共同维系;全球层面的安全利益主要通过与国际社会开展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安全事务来维护。安倍内阁对国家安保战略的调整具有系统性,它全面拉开了日本国家防卫由守转攻的序幕:一是强化自主防卫能力与日美同盟;二是构建地区安全合作网络;三是提升对国际安全事务的介入能力。我们必须对日本在安保领域的这一系列动向保持密切关注,并妥善应对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 ,日本的有关机构和学者对世界格局和日本的作用作了许多前瞻性研究 ,对国际形势和日本的政策作了很多阐述 ,表明其对外战略在进行深刻的调整。本文试对此作一初步分析。一、日本对外战略目标根据日本官方和有官方背景的研究机构公布的文件分析 ,当前日本对外战略的目标有二 :(一 )建立以多边合作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1 994年 8月 ,当时的首相私人咨询机构“防卫问题恳谈会”发表了题为《日本的安全保障和防卫力量——对 2 1世纪的展望》的研究报告 ,提出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多边合作”,认为这是“联合国安全保障结构发挥作用的不…  相似文献   

16.
2022年12月16日,日本岸田文雄内阁审议通过了包括新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在内的“安保三文件”,对日本的国家安全和防卫战略进行了大幅调整。对日本这一举措的理解和评估需要将之放在战后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演变的整体脉络中,综合考察不同时期国际环境的变迁和大国关系的变化、日本决策者对这些变化的认知和解读,以及战后日本国内政治如“保革之争”、宪法“第九条”等对安全保障政策所构成的限制等因素,并对这些因素之间的互动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日本的因应情况,战后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945—1972年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的发端、1972—1990年作为“经济大国”的战略摸索、1990—2009年冷战后的战略调整以及2009—2022年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转型。其总体发展方向是从“重经济、轻军备”的“吉田路线”向“普通大国”“军事化”和更加积极主动的自主安全保障战略迈进。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期间是战后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发生转换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7.
<防卫白皮书>是日本官方出版的介绍日本军事基本情况的公开读物,也是外界评估日本防卫政策和军事动向的重要参考材料.本文以白皮书中的相关内容为分析对象,以冷战期和冷战后的六个重要阶段为考察跨度,简析各个时期日本对国际和周边形势以及主要威胁所做的判断.指出日本以这种形势观为主要依据对防卫政策做出的相应调整,最后以此总结出白皮书发行以来日本防卫政策演变的一些特质和趋向.  相似文献   

18.
东海政策既是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10年新《防卫计划大纲》所强调的“动态防卫力”和把西南诸岛定位为重点防御区域的主要体现.尤其是日本民主党执政后,其东海政策表现出缺乏理性的“强势”.可以说,日本的东海政策主要是针对中国进行的战略布局,这势必对中日关系产生长期、持续的干扰和破坏.对此,中方应从战略高度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本安全战略的演变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以后,日本形成了以日美安全体制为主、以自主防卫为辅的安全战略。本文拟就日本安全战略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调整趋势进行总体概观。一、战后安全战略的基本框架(一)以依赖日美安全体制为主二战结束时,战胜国阵营在远东面临的首要课题,是如何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  相似文献   

20.
王海滨 《日本学刊》2008,22(2):39-49
2007年3月日澳签署了<日澳安全保障联合宣言>,正式确立了"安保关系".日澳"安保关系"的发展体现了日本安全战略出现的新动向,即日本正试图确立起以日美同盟为基础、日澳"安保"为辅助的安全战略,并在2007年日本<防卫白皮书>中得以初步显现.这表明,日本正在日美同盟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澳大利亚等其他大国的安全关系来谋求更大的地区自主权,强化向"正常国家"迈进的政治资本,也给亚太地区安全局势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