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而作文又是全卷唯一无法进行任何标准化评判的部分。在极短的阅卷时间里,在较大的阅卷工作量下,阅卷老师的心理感觉和主观印象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作文的生死,因此,考生应该努力通过作文亮点的创设,给阅卷老师创造良好的心理感觉和主观印象。下面就根据心理学上的几大心理效应,来分析一下高考作文亮点的创设。  相似文献   

2.
“扣题准”是考场作文首要的评分标准。考场作文阅卷,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阅卷老师采用的是快速浏览式阅读。所以,考场作文必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考生在文章中不失时机地点明题旨,回扣题意,就能大大加深阅卷老师对作文“思路清晰”与“中心突出”的印象。为此,探究作文“点题”的艺术很有必要。“点题”的艺术技巧可谓多姿多态。一般常用的技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笔者有幸参加了2005年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作文部分的批阅.在阅卷过程中的所观所思.感到时下的作文教学现状的确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学生作文能力的低下,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又怎么了?我认为.高中作文教学“疲软”,直接导致了学生作文能力“疲软”。  相似文献   

4.
高考作文一直是高考语文的重中之重,由于阅卷的特殊性,要想在众多的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取得理想的分数,必须善于营构好作文的亮点,以迅速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给阅卷老师留下美好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文采飞扬,让作文亮起来呢?  相似文献   

5.
有人将中考作文比作“螺蛳壳里做道场”,我觉得这个比喻很确切。“螺蛳壳”言其小,“做道场“言其大。要在五六百字的短小篇幅里反映丰富多彩的内容,达到“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境界,以期获得阅卷教师的青睐,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和考生深入思考作文的角度问题:切入点要小,“小中见大”,我认为最理想的效果是“展示个性,折射时代风采”。  相似文献   

6.
“有文采”是高考作文跻身“发展等级”的重要条件之一,即讲究作文语言的艺术性。它要求考生作文用词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有感情,有画面。那些语言干瘪、缺乏美感、不生动形象、没有文采的文章不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往往归入低档作文。当然,“文采”不只是指“词藻”,而要有更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上,返璞归真为上。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看出,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老师怕教作文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怕批改。一则批改量大,任务重,二则老师认真批了,学生看一下了事。老师感觉费劲不小,可是付出远远小于收获。这一直是很多语文老师的一个困惑。笔者以为,如果老师在评改技巧上下点功夫,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作文要在众多考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首肯,获取高分,必须要写出个性,写出独特的自我。何谓个性化作文?我认为所谓个性,就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或是人人心中无,而你笔下有,表达自己真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在材料、立意、语言、构思等方面,新颖,深刻,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9.
作文是反映一个人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从古到今,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的老师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教作文,学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学作文,结果呢.收效甚微。据有关专家调查,大部分老师怕教作文,总感到“不知从何处下手”:我们大部分学生怕写作文,有的甚至于“谈文色变”。这样一种心态.怎能搞好我们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0.
真实是作文的生命。所以,在作文教学或作文阅卷中,教师都非常强调作文的“真情实感”.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把“感情真挚”列为评分的基本要求。的确,由于一个时期作文教学出现“政治化”倾向,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假、大.空”情况。于是在呼吁作义回归真实.提倡抒写真情的呼声中,广大语文教师最终一致认同了“感情真挚”在作文中的地位,并把它作为评判学生作文优劣的一条重要依据。这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大进步,令人欣喜。可是从近几年来学生作文的现实看,我们也发现中学生作文的“抒真情”已经走入误区,并造成了一些中学生的主体迷失。  相似文献   

11.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低年级的老师常常忽视了对学生作文方面的有力指导,忽视了让学生从小就养成积累语言、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厚积才能薄发”,是历来作家的经验之谈。所谓“积”,一是生活的积累,一是语言的积累。只有生活积累厚实,作文才有素材;只有广采博取,如蜜蜂一样,采集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传统的“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的方式,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处于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地位,而堆积如山的作文本又成为语文老师特有的沉重负担。辛辛苦苦改完作文发下去,结果呢?学生只看看等级、分数,并不仔细研究老师为什么这样修改。教师的批改成了无效劳力,徒劳而无功。对学生而言,也易养成做事不认真,敷衍塞责的习惯和不肯动脑思考,不愿动手修改的依赖心理,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大面积提高,致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善作不如善改”,叶圣陶先生指出“养成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把作文交给作文的人改,把修改作文的钥匙交给学生,才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环节,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面我就针对学生改文谈谈在实际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3.
语文阅读教学课无不渗透着作文教学,有心的同学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身作文水平的。但时至高三,仍有学生抱怨:“我们的老师以前很少讲作文”,“我们写不好作文”,“我们没有材料可写”,“我们语言太贫乏”,“一提到作文就头痛”……听到这么多的抱怨不得不令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学生作文写不好是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失败?  相似文献   

14.
颜爱华 《新天地》2011,(9):167-168
作文教学是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不喜欢作文,甚至怕作文,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值得我们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研究。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主动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消解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使学生由被动习作到主动写作,由畏惧作文到喜欢作文,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5.
考场作文除了从主题、题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综合判断外,也涉及到卷面的书写。卷面是作文的门面,是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同学们的文字基本功和写作态度。基础等级评分标准是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而卷面所占的有形分并不多,但要引起同学们注意的是。其无形分极多。俗话说“文如其人”,卷面是文章的外表。是文章形式的视觉形象,如果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就可能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评判。书写是小问题,影响却很大。  相似文献   

16.
如何把握作文评改这一重要环节,使其“有针对性的,从正面给学生作文以启发”,这始终是语文老师不容回避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作文占有40%的大比例分数;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作文素质更是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忧虑。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一些误区。如只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淡化生活的积累;只专一练“写”而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弱化语言训练……诸如此类的做法束缚了学生作文的手脚,从而导致:一写作文学生就叫苦连天,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勉强挤出来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的语文教学观主要表现在:他以自己的理论学说和创作实践推动了中国语文现代化的进程;他以“文道统一”为出发点,提出了他的国文教学目的,与语文新课程理念一致;他十分重视朗读教学,指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是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内容;他提出许多精辟见解,明确作文教学的目标任务,努力改进中学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作文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时,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这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新“课标”下的作文批改,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20.
作文是体现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思想水平的一种形式,是综合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的一种途径。学生作文的质量也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与同行在一起时,常常会谈到“学生该怎样写作文”,“老师又应当如何来教”,“怎么样的作文才是好文章”等等。大家一致认为,一篇好作文的第一标准是真实性,生活化,其二是有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