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贞节观对婚姻家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贞节观是社会对两性关系的情感及其社会行动的限定与期望,其对婚姻家庭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传统社会,贞节观对稳固婚姻家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家庭经济的和谐稳定,并进而维系了整个社会的安定和秩序。在现代社会,贞节观内涵的宽泛化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女性社会经济地位得以提高,却使家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稳定因素。要既保证家庭稳定,又提高婚姻质量,贞节观就仍需发挥其约束人性别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6,(2):125-130
贞节观作为中国古代女性的道德规范,经历了从萌芽期、过渡期、强化期到巅峰期的演变过程。贞节观起源于春秋时期,秦汉到隋唐从松散发展到严格,宋元强化以致严苛,明清近似宗教化的膜拜,抵达巅峰鼎盛,导致贞节观演变的根本因素是女性财产权的变迁。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寡妻和前夫家族的新家庭模型,解释了贞节观的演变与女性财产权变迁存在内在关联性,从而为研究中国古代贞节观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贞节观限定范围以外性活动的罪孽感,不但是造成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而且是造成历史上无数“烈女贞妇”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吴月娘内心深处潜藏着性饥渴意识,她的悲剧对中国古代妇女来说比潘金莲的悲剧更具普遍性。两人所恪守的信念,主要体现在对行善、贞节、业报轮回、善恶相报、天人感应等观念虔诚的信奉和强烈的责任感上。  相似文献   

4.
在封建社会中,"奸"的含义是指发生在婚姻外的性关系。以唐律为代表的封建刑法在惩治非法性交的"奸非罪"中对"奸"采用了同样的理解,其伦理基础是封建社会推崇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和片面要求女性遵守的贞节观。男女、夫妻在社会和家庭中地位的不平等决定了妻子必须绝对尊重和服从丈夫。贞节观则意味着女性在婚前要守童贞,婚后要保持对丈夫的忠诚,从一而终。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生殉、杀殉称为肉体殉葬的话,那么,千百年来在贞节观摧残下发生性格异化的女性无疑是精神殉葬。韩爱姐悲观厌世,甘愿自绝于命,恪守贞节实际上是其人生幻灭心态的一种非本质的表现形式。林太太同样是精神殉葬者,她不甘心在孤寂中结束一生,要有限度地满足情欲,于是被戴上了一顶“淫妇”的帽子。  相似文献   

6.
一个民族在创造文字的同时 ,创造了一种思维方式 ,进而形成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研究民族文化不能忽视民族语言的影响。中国文字是形象文字 ,其特点是寓意于形、意在形中。这种文字促成中国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观”、“意境观”等。  相似文献   

7.
汉代初步奠定了中国传统女性观的内容,为中国传统两性关系的确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规范体系,同时也为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典范。贞节礼教在汉代趋于定型,具体表现在理论阐释的系统化、政府干预的常规化以及女性恪守贞节行为的增多。然而,家国同构的社会状态、阴阳和合的传统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际关系格局、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结合和家庭领域与政治领域的交叠,赋予妇女日常行为以社会价值和意义,不仅为女性进入公共生活提供了弹性空间,也使得中国传统女性观和性别制度的经权之辩具备了现实基础。因此,解剖这一阶段的女性观和女性生存状态,揭示其发展规律及特征,对于考察中国古代女性观的整体规律和特征有着明显而重要的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8.
汉代儒家正统妇女观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对于汉以前妇女观的相对平等性 ,西汉的妇女观开始走向苛严。在此过程中 ,董仲舒、刘向、班固和班昭分别源于各自不同的身份和立场而形成的有关妇女的理论与观念 ,是促成汉代儒家正统妇女观的建立与强化的关键所在。此后 ,正统儒家妇女观对中国古代女性观念始终起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作家有着强烈的贞节意识,他们以贞节为标准,将女性划分为好女人和坏女人,不论她们是良家妇女还是风尘女子,好女人则肯定之、表彰之,坏女人则否定之、批判之,同时对将寡之妇满怀贞节期待,对青年男女的情爱不遗余力地收编,对女性贞节挖空心思地求证.这些贞节意识蕴含在他们编排的杂剧文本之中,随着杂剧的大量演出而广泛传播,从而使元剧作家成为宋元时期社会贞节观念日益严厉过程中一只有力的推手.  相似文献   

10.
传统贞节观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锋  林燕飞 《中州学刊》2001,(5):138-140
从成本收益的视域来分析贞节可以获得一种新的理解.贞节制度成本的承担者是妓女、贞妇烈女.贞节制度的收益者有贞节妇女及其家庭男子和统治者.由这种分析可以把握当下一些女性对贞节不以为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两汉时期妇女贞节礼教趋于定型,具体表现在礼学和女教著述的涌现、宣扬贞节的理论严密而系统、政府对贞节干预的常规化、以及女性恪守贞节行为的增多.在礼教的推动下,两汉女性贞节观念随之经历了一个由淡薄到强化的过程,至东汉后期贞节观念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认可.汉代的贞节礼教无论在贞节理论、宣扬贞节的方式以及女性恪守贞节的行为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初盛唐胡风盛行,传统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由此带来女性地位的大幅提升,“武周革命”更是将女性地位推向巅峰.中唐时期,代表传统礼法的山东士族全面崛起.出自山东士族的妇女多守礼法,她们讲孝道、守贞节、重母仪,对唐代皇室和民间妇女观带来重要的影响,是武周时期“女主”现象得以终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名物训释是词典编撰的重点,《说文》的名物词说解很有特色,它在抓住被释物的外在特征时,还十分注重阐释其文化内涵,而这种阐释恰是先民思想认知的真实记录,这就使后人可以据此窥探到古人的诸多文化观念。通过对《说文》少数几个动物词虞、乌、易、螣、鳳、蝄、莺、雇、雀、鸡的剖析,阐述其所反映的儒家的仁、孝、贞节观、神灵鬼怪观及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14.
在明清拟话本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节妇形象,根据其自身体现出的贞节观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传统型节妇形象和变通型节妇形象两种.其中传统型节妇形象按照守贞方式之不同,又可分为贫病相守、妾甘守夫、夫死而守、夫离而守、抗暴守节等几种类型.这些节妇形象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形象类型,为中国古代文学女性人物画廊增添了沉重而醒目的一笔.  相似文献   

15.
贞节观念是人类社会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也是一定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家族子嗣的兴旺,为了保证其后代的纯种,妻子则必须对丈夫保持绝对的忠贞。所以,所谓贞节观念,实质上就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维护父权制个体家庭的一种重要工具,也是封建礼教压迫约束妇女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刘利利 《东岳论丛》2007,(5):138-140
班昭作为儒家知识分子和对于时代风气的态度及由此而生的使命感,从而规定其妇女仪容的目的。班昭自觉地对东汉开放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抵制,她利用和改造儒家的古礼作为思想武器,结合汉代的现实教授后辈,以求矫正时俗。在东汉儒学渐趋没落的大背景下,收效甚微,但却成为后代思想家规定妇女仪容的直接所本。  相似文献   

17.
清代末期,随着西学东渐的趋势,早期维新派代表在接触西方思想、热切呼唤新文明到来的同时,也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着深刻的反思.王韬作为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传统与现代都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在他的小说中折射出来.《淞滨琐话》作为王韬文言小说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体现得更为充分.《淞滨琐话》中女性形象分为进步女性观和保守女性观两个方面,其中进步女性观重点分析那些对爱情和婚姻大胆追求的女子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女子,保守女性观重点分析其传统的婚姻观、子嗣观、贞节观和对妓女的态度.而作为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王韬,却在思想中还保留着顽固的保守女性观印迹.  相似文献   

18.
王晓南  廖胜 《人文杂志》2004,(1):151-157
太平天国允许寡妇改嫁,在客观上对解放妇女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它并不是太平天国解放妇女的一大措施.只是广西客家妇女、壮族妇女再婚习俗在太平天国内一种理所当然的延续,是广西地方习俗在太平天国中的一种反映.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实行的仍是封建妇女贞节观.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占据了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坛的主流地位。其实验性的特点,造成小说晦涩难懂,无确定意义。在此背景下,约翰.加德纳提出了他的道德小说观,以此作为对实验小说的反拨。试以《救赎》为例,评析加德纳在个人创作中对其小说观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0.
<正> 汉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这已是势在必行的事。但时至今日,我们同志间仍然有人认为。方块汉字是表意文字,能够“观其形而知其义”,将此特点改掉实在可惜。汉字现在还真能“观其形而知其义”吗?即使我们承认汉字具有这种特点,那末这种特点在今天到底还有多大的作用呢?本文就是准备通过对1010个常用字的观察分析,来谈谈这个问题。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的本质特点之一就是具有符号性和假定性。文字作为一种记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