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 ,从理论思维逻辑上看 ,经过了从乌托邦社会主义到“什么是理想社会主义 ,怎样实现理想社会主义”,到“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什么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这三次重大理论思维的转变。研究这三次重大理论转变的思维逻辑 ,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存在着一些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和影响,其中凡事都问姓“社”姓“资”的思维方式就是一例。本文就其唯心主义性质及其根源问题作些探讨。 一、姓“社”姓“资”思维方式的唯心主义性质 凡事都问姓“社”姓“资”的思维方式,貌似坚持社会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实际上,其唯心主义性质是十分明显的。其表现是: (一)从原则出发,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理论思维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理论上取得的最大收获,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运用邓小平理论来探索、分析、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探索和研究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方法、寻找新路子、提出新思想,就一定要学会运用理论思维方法。这样才能够真正使我们的实践能够适应时代所提出的要求,不断跃向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一生丰功伟业 ,精神遗产无比宏富 ,而其科学思维则如奇葩一朵 ,光芒四射 ,全面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领域。毛泽东科学思维可以概括为“三大核心内容、十大特点、三块基石”。“三大核心内容”即 :民族独立和解放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十大特点”即破旧立新 ,富于创造 ;求真务实 ,实事求是 ;把握关键 ;提纲契领 ;人民本体 ,服务群众 ;思想占领 ,攻心至上 ;形象生动 ,形式丰富 ;思维开放 ,系统把握 ;逆向思维 ,出其不意 ;辩证统一 ,一分为二 ;超前开拓 ,高瞻远瞩。“三块基石”即 :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丰硕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5.
创新思维是邓小平思维最显著的特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邓小平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实践支点;执著的人民性,为邓小平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社会支点;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为邓小平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了牢固的理论支点;“不惟书”、“不惟上”的思维品格,为邓小平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个性支点。  相似文献   

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多角度地透视建设者的队伍构成及实在状况,寻找推动社会的最佳力量组合。“后三届”的基本情况是:“文革”爆发时,他们全在小学的不同年级就读,出生年大致在1953年至1958年之间;他们是受过“十七年”学校教育的最后一茬,是在不正常情况下,继“老三届”之后,成为又一批初、高中三届毕业生的;以后又陆续下乡或回乡,人数约占知识青年总数的一半。到现在,他们年龄约在30岁上下,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线  相似文献   

7.
“稳定压倒一切”“发展是硬道理”“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老祖宗不能丢”等体现了邓小平鲜明的改革底线思维。坚持邓小平的改革底线思维,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保持政治定力的内在要求,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基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保持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改造我们的思维方式》(《北京日报》2006年6月19日)。据介绍,作者是向党政高级干部讲授党的建设的,这就特别引人注意。作者是怎样“改造思维方式”的呢?简单说来,是这样三条:第一,放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思维,转为“两者交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兼容状态”的思维;第二,放弃“阶级定性的思维”,转为“淡化意识形态”、“阶级调和”的思维;第三,放弃“淡化”不同阶级之间共性的“革命党”思维,转为顾及不同阶级利益的、从而“不同执政党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执政党思维”。据说,只有这样“改造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从逻辑到逻辑的理论预设和思辨体系的构架,而是邓小平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时所体现出的指导实践的功能性。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论上实现了四个方面的突破: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出发点上,实现了从理想状态的"应该"来设定某种社会主义标准模式到从中国国情来说明现实的社会主义能够"是"什么的根本性转变;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价值取向上,实现了从离开效率谈论公平到为实现真正的公平创造现实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从注重与资本主义对比中确定社会主义规定性到在社会主义的自身发展中寻找生存依据的根本性转变;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思维特征上,实现了从对社会主义结构性的静态思维到对社会主义进行功能性解释的动态思维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定,按照逻辑关系从“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层次上展开理论说明;二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主要着眼于我国实际,从“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三个时态上寻找理论基础;三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模式和存在问题出发,探索构建路径,提出不少有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作好这篇大文章需要解决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而且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大特征主要表现为:从逻辑起点看——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立足点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从精髓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从发展脉络看——继承性与创新性;从价值目标看——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演进方式看——动态演进;从本质看——以人为本;从整体结构看——完整性、科学性;从基本动力看——改革开放;从实践的主要途径看——党的领导下的科学发展、和谐共建。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理论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理论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正确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理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成功探索了“如何巩固社会主义” ,坚定了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信念。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江泽民、胡锦涛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是新中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我党历史上先后有过3次大的经验总结,促进了党的自身建设及理论上的成熟。第一次总结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第二次总结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三次总结把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中 ,实事求是是构成他整个思想体系的主要思维方式。探析邓小平的有关论著 ,不难发现其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坚持实际的第一性 ;二是执着现实的变革性。这种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 ,不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简单模拟 ,而是在更新更高的历史阶段上的恢复和创新 ,同时 ,他与西方实用主义哲学及资产阶级的功利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论新时期我国高校人事干部的基本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高等学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人事干部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从而间接影响其培养的人才素质高低。新时期高校人事干部只有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又化知识素质、基本技能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培养出一大批建设小康社会所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回答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个重大课题,但是作为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关理论,无疑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今天科学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提供了理论源泉和行动指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源头。今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探索,正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继承与延续、坚持与发展、守正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建设带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坚持共产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由之路。列宁与邓小平就如何认识租实践建设带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围绕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性,社会主义模式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实践的长期性,进行多层面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为我们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思维与视野。  相似文献   

20.
晚年毛泽东社会主义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了其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总体上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范畴,但有历史的局限性,是一个矛盾的体系。研究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