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历史上布依族人民为战胜自然、发展生产而进行的狩猎活动和由此形成的狩猎习俗,是不可多得的高原稻作民族中的狩猎文化实例。  相似文献   

2.
布依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它以善于种植水稻著称于世.在布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呈现着浓郁的稻作文化特色.布依族稻作文化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时代,我国南方古越人及其先民的稻作文化是布依族稻作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历史上布依族人民为了战胜自然、发展生产而进行的狩猎活动和由此形成的狩猎习俗,是不可多得的高原稻作民族中的狩猎文化实例。  相似文献   

4.
布依族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渗透到了民族的习俗之中.布依族武术文化表现出了一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化的状态,同时民族性与表演娱乐性也是布依族武术文化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壮族传统体育既体现了壮民族的伦理价值、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更与壮民族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打铜鼓、打扁担、踩风丰、蚂拐舞、抛绣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例,探讨了壮族传统体育与稻作文化的关系,分析了壮族传统体育在稻作文化中发挥的独特功用.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世居民族之一。作为以稻作为传统生产方式的百越民族的后裔,水是布依族民众生活中重要的生计基础。正是基于对水的严重依赖,千百年来,布依族民众以其卓越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成为布依族民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大理白族稻作祭仪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族是历史悠久的稻作农耕民族,在白族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形式各异、内涵丰富的稻作祭仪。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稻作祭仪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文化变迁。文章在论述了白族稻作祭仪的变迁原因和变迁形式的基础上。指出了面对变迁怎样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不落夫家"的婚姻习俗.这种习俗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布依族社会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母权制社会的一种残留,是夫从妻居到妻从夫居的婚姻形式过渡的一种抗争,这种习俗还包含与体现了布依族人对"性"的看法,以及相关传统伦理思想,体现这个民族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家庭利益、男女间相互信任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生计模式是生成民族文化的根基。布依族铜鼓十二则民歌,不仅以唱颂铜鼓为主题,展现铜鼓在布依族社会中的重要文化意义和神圣礼仪,而且详细地叙述了布依族春耕、施肥、管理、秋收等稻作生产生活的文化特点。民歌内容本身既反映了布依族的生计模式,也传承了生产劳动知识及其相关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0.
每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状态对其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及民族自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省是布依族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入地,通过对浙江省绍兴市布依族流动人口的研究发现,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让身在异乡的布依族找到了群体归属感和心理安全感,增加了族内群体团结,但民族文化心理也给其城市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破解布依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困境,需要布依族自身自主行动,也需要流入地政府采取措施多方位、宽领域地关心和关爱布依族流动人口的发展,更需要社会组织发挥专业特长,在扶贫济困、心理关怀、权利救济、就业能力提升等方面施以援手。  相似文献   

11.
布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以其独特的歌唱艺术作为礼仪,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试图从布依族酒歌的主要内容、表现形式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探讨它与布依族礼仪的交融形态,以期达到对布依族文化的进一步理解,促进布依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古籍文献指以文字(方块布依字)为载体,抄写或印刷成书的典籍文献。布依族古籍文献藏量丰富,分布广泛。文章在布依族古籍文献的区域分布、馆藏分布、编目分布、出版分布和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分布和代表性区域藏量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梳理出布依族古籍文献的分布与布依族人口分布、布依族语言使用和发展、布依族民间信仰、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基本一致四个方面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布依族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发展迅速,人民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随之一起发生改变的还有布依族母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孕育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以及布依族母语人的传统观念。在城镇环境中,布依语的交际功能逐渐衰退甚至丧失,布依族传统文化出现了断层。如何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使布依族母语得到保持,使布依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文章在全面分析城镇化建设给布依族母语应用带来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布依学     
布依学是一门以单一民族--布依族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自20世纪初开始,布依学经历了酝酿和萌芽两个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末布依学会的成立以及"布依学"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布依学学科的创立.布依学会作为学术团体所搭建起的学术研究平台,凝聚和整合了布依族研究力量和学术资源,通过各种形式学术活动的开展,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推...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节日文化及其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依族历史悠久,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日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了解这些节日的基本内容、形成发展、文化内涵、社会影响,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这些节日活动的社会功能,对我们了解布依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性格特征极有帮助。  相似文献   

16.
布依山歌是布依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口头传承文学,研究、挖掘布依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对促进布依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黔中布依族礼俗歌指使用布依语第二土语的布依族同胞在婚、丧、新居落成以及社交等仪式上演唱的歌曲和韵语。内容主要为客主之间的相互问候、相互赞美和祝福以及对涉及礼俗的一些事物的"追根溯源"。黔中布依族礼俗歌有吟唱的"歌"和念诵的韵语,分别有用本民族语言演唱(诵)和用汉语演唱(诵)。赋、比、兴和复沓是常用的表现手法,演唱过程中表演的特点很浓。黔中布依族礼俗歌对认识布依民族的文化性格,了解布依族文化的基本特征等,有着重要文化学价值,并且为研究汉文化在贵州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以及黔中布依族文化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8.
人类学对物的研究由来已久,并构成学科的重要论域,其目的在于探知物与人“发生关系”后所蕴涵的民族或族群文化意义。本文在梳理中外相关物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布依族节庆生活中的糯食为考察对象,既揭示布依族“以糯食为贵”的稻作文化状况和特点,也为民族学人类学提供了“物的民族志”的具体案例和书写方法。  相似文献   

19.
黔中布依族中除流行本民族民歌外,还流行大量汉语民歌。这些汉语民歌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以及儿歌等。其中以礼俗歌与情歌数量最多也最具特色。黔中布依族汉语民歌是汉文化传播的结果,属于自然传播,符合文化传播中的“适应原理”,其体式上与汉族民歌相同,但演唱方式有较大差异,内容、风格也具有浓厚的布依特色。无论是礼俗歌还是情歌,在汉族民间已经缺少相应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却在布依族中找到了生存的环境和土壤。布依族中的汉语民歌虽然使用汉语,但已融入布依族文化体系,成为布依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布依族汉语民歌属于布依族民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